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剧"一词来源自西方,自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将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与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相比较,能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及悲剧技巧等方面,管窥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理论基础。以《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为参照,探讨《原野》在创作上的结构安排、情节布局以及隐含在剧作中作者的人性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上把握《原野》剧中所暗含的普遍悲剧创作理论与文章背后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也可以了解西方美学悲剧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戏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作品介绍 《雷雨》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的首部戏剧作品,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一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在中国的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戏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作家众多,演员辈出,可谓世界独步,因此,有关中国戏剧史的著作,也是琳琅满目,佳构甚多。仅我看到的,即有《宋元戏剧史》(王国维)、《中国戏剧史》(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写了无数人物,但真正存在爱情的只有宝、黛。他们在初见之时都感觉对方似曾相识,阿里斯托芬尼斯把这种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清代王国维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正是叔本华提出的源于"剧中人互相所处的地位"而导致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而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的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个理论用于《红楼梦》非常合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快感"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读者在未曾察觉之时已为《红楼梦》的悲剧清泪沾襟了。  相似文献   

6.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宇 《美与时代》2006,(9):32-33
悲剧,作为音乐美学的审美形态之一,是崇高美的集中体现,也是悲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重要原因。一提起悲剧艺术作品,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诸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斐迪南·拉萨尔围绕着《济金根》的论战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双方政治理念的一次交锋。拉萨尔在剧本中将济金根塑造成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望的却是通过戏剧来表现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伟大和真正的革命领袖托马斯·闵采尔,恩格斯看到了闵采尔的政治理论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他的政治纲领已经接近共产主义。故此双方争论的焦点隐含着谁才是真正的革命领袖。《济金根》所构想的悲剧性冲突影射1848年的革命运动。拉萨尔通过《济金根》传达"革命冲突"具有重复性和必然性,1848年的革命不过是重复了《济金根》中的冲突,故此其失败也是必然的。恩格斯批评了拉萨尔的悲剧观,在不否认济金根和胡登的目的是解放农民的假设前提下,提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10.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而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古今众多文学家和音乐家创作中突出的形象。歌剧《卡门》中卡门的生存环境和她极端追求自由的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卡门在剧终时用死来忠于自己的个性、来坚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的行为,则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卡门已经成为了人类向往自由的符号,她的人生悲剧更是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相似文献   

11.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运用符号学理论、视角与基本方法研究戏剧艺术的学科,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中的符号系统、剧场交流系统、文本系统三个基本范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戏剧符号学进入国门,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戏剧的分析及文本解读。借用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话剧《家》进行符号分析与文本解读,以求为中国戏剧的话语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赵氏孤儿"历经了几百年的演变。春秋时代的赵氏悲剧,实是由乱伦引起,公卿争斗导致,贯穿着一场政治权谋的博弈。到了司马迁所述,则体现着西汉武帝时的伦理规范以及对皇权的绝对敬畏与尊重。元代,纪君祥借春秋《左传》和汉代《史记·赵世家》为蓝本,承先所述,将故事改编成杂剧,搬上戏剧舞台,以视听艺术形式呈现予世人,为21世纪电影版《赵氏孤儿》的出现,奠定了故事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他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创作经验,并在《诗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悲剧理论的先河,对后世美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将其运用到中国悲剧作品的分析能极大地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介绍了悲剧的六个组成部分,其中他最为看重情节,并提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他的"情节中心论"影响深远。结合其《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可以知道他看重情节,强调行动,是因为他将人的行动与德性相联系,让观众通过观看悲剧,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能获得幸福,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残酷的后果,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又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行为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从而进行情感的调节,让它达到适度,最后让观众反思、认知自我,培养其理智和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不断深入,戏剧艺术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中国戏剧虚拟写意、注重抒情、崇尚天人和谐的审美创作观念逐渐被西方借鉴;而西方求真求实、重叙事的创作传统也逐渐被应用到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中西方戏剧艺术之间的交融并蓄,有利于戏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长远发展。通过对英国皇家剧院与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联合制作的《JANE EYER》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简·爱》之间的比较分析,从而展现出中西方戏剧审美交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成为席卷世界的一股风潮.在内容上,它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新闻"软"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当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的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的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杜重石 《天风》1995,(9):33-34
一、神的本质是爱 悲剧是戏剧中的一个品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有句精辟话:悲剧是写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 回忆我过去的人生历程,自感于国于民无愧于心,无负于人的。然而偏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把我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写了一本书,书名《风雨岁月》,在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在这书里记述了我入社会以来。  相似文献   

19.
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创立与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中的悲剧理论,在文艺美学理论史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启蒙性,并且在他的《诗学》中较为详细完整地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同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摹仿说",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哲学理论中有精辟的唯物主义的论点,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唯心主义观点.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北朝时期天台山作为五百罗汉圣地的塑造,远早于中土山岳菩萨道场的构建。在中国传统东西神圣空间的对称格局下,借助道教"洞天福地—神仙治所"的理论,佛教中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实现了"东迁"与"南渡",最终变成天台山五百罗汉。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中"远住东海"的"金台罗汉"就是天台山五百罗汉,他们也是《首罗比丘经》中得见月光童子出世的五百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