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片《寻龙诀》由畅销盗墓类小说《鬼吹灯》的后四部改编而来,作为天下霸唱的成名之作,其小说于2006年在网上一经连载便迅速集结了一批专业"灯丝",开启了"虚拟盗墓时代"。在电影工业时代,小说的生命力得到了增殖和延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使《鬼吹灯》很快进入市场开始了它的商业化之旅。一方面,在这种"极致的商业化"的包裹之下是电影文学艺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电影《寻龙诀》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正是2015年大行其道的影视IP热潮。作为电影制作的一种方法,IP改编是加快电影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电影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由李安执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同名小说,该片看似是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但片中各种取景构图与影片意境氛围的营造不免被人们冠上"文艺武侠"之名。电影中大量中国自然山水景色与精彩的武打动作戏无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极致的审美享受,而李安通过该片也传达出了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范畴中"儒"与"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上映的韩国电影《银娇》[1],是根据韩国知名作家朴范信于201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2]改编而成.影片发行后,其以挑战大众伦理底线的题材内容,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与出色的制作功底,一举成为2012年韩国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一、小说与电影 对比小说《银娇》可知,改编后的电影在故事的情节上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在叙述方式及人物形象的处理方面两者却存在许多差别. 在叙述方式上,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开篇就是诗人李寂寥的临终笔记透露的两则秘密——著名诗人李寂寥爱上了一个与他年龄相差52岁的少女,并谋杀了自己的弟子兼情敌徐志宇——这无疑为后续故事的开展营造了悬念.而改编后的电影则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影片的开头展现了诗人李寂寥孤独的一天:昏暗的屋子、用开水冲食的剩饭、几碟简单的泡菜,以及在睡前,诗人裸身站在镜子前,面对自己老迈的身体,露出的厌恶而无奈的表情.  相似文献   

4.
劳里 《佛教文化》1996,(2):21-21
那已是五十余年前的事了,上海曾经拍过一部《观世音》的B影。影片是根据小说《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改编的。小说出自传说《汝州志》。说的是有个妙庄王之三女妙善公主得道成观者的故事。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但至今印象很深。我记得观音是张翠红演的,扮妙庄王的演员是王元龙。由于电影形象的作用,很长时期我脑子里的观音总离不开张翠红的扮相!这部小说没有经卷的依据。内容并非事实,观点也不够正确,在观音感通录等佛教书发中均没有登载。但由于这个传说有人物、有情节、有头、有尾,以致于六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又以它为依据推…  相似文献   

5.
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是霍建起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给观众带来的又一次视觉上的感动。电影对小说诸多方面进行了改动:电影中通过冷暖色彩的交叉运用反映人物命运变化,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忠实原著的同时,重新架构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使电影与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小说和电影同样是传达思乡的情义,但二者却表现出了不同形态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6.
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被越南裔法籍导演陈英雄改编成电影,并在2010年底搬上大银幕。但这部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在改编之后却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影评人和观众也赞弹不一,争议一片。对这一案例中的小说和其改编后的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总结村上小说与电影嫁接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助于文学改编电影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7.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日益丰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再局限于民间手工艺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诗歌传颂的爱国情怀,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多元文化,使更多人受到文化熏陶。《白蛇:缘起》是以东方文学小说《白蛇传》为原载体而改编的电影,在电影制作中也蕴含着诸多文学元素与美学元素。  相似文献   

9.
一部电影佳作,不仅仅要有看点和卖点,更要有深层次的内涵,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高度,提升作品的观赏性。根据DC漫画改编、由温子仁导演的科幻电影《海王》自上映以来在国内口碑良好,上映一周以来取得十亿票房。导演将镜头转向神秘的异域空间—海洋世界,该片在题材上新颖脱俗,质量追求上以内容为王,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海王》以其独特的思想内蕴征服了观众的精神世界,以浓厚的哲学思想在同类型影片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格蕾塔·葛伟格导演的影片《小妇人》不仅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改编,还对叙事方式进行了更新,主要呈现三处优势:完成电影与原著作者的互文、增强情绪表达张力、注入时代气息。大胆而创新的举措极具风险性,然而这种彰显电影媒介独特性的改编方式,拥有更多值得探索与挖掘的惊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的电影改编,将小说文本潜在的由为爱"献身"引发的情理冲突的主题跃升为显主题,展示了日本与中国两种不同文化的情理结构,把浸润着哀感崇死的日本民族性格的小说文本,重构为展现乐感重生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电影文本,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文化吸纳同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爱的道德     
布拉格实在非常小,小到只用半天时间就能走完。但是根据米兰·昆德拉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却让它闻名于世。卡夫卡生前就居住在这个城市的黄金小巷22号。卡夫卡每天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文字的艺术,后者则是视觉、听觉的艺术。但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一源泉,好的小说多被改编为电影。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这一群体,在艺术处理上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小说相对而言,针对的群体要小,以文字直击内心,直面现实,并不需要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对此,以《芳华》为例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4.
蒂姆·波顿是好莱坞另类天才,其作品怪诞不羁,却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大鱼》是蒂姆·波执导的美国奇幻片,影片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特性,以超现实的方式触摸真实世界。根据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论概念,结合蒂姆·伯顿的电影《大鱼》,对影片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分别从魔幻主义外壳和现实主义内核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从"身体社会学"视角来解读莫言的小说《蛙》,可以发现,"我姑姑"、"小狮子"等女性的身体是被政治化的,"王仁美"、"王胆"等女性的身体是被工具化的,"陈眉"等女性的身体则被商品化了,而这正是小说中女性悲剧的主要成因。《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如何让女性身体乃至女人本身克服异化、回复本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洪英 《美与时代》2014,(2):110-112
1987年由香港导演徐克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所改编的动画版《小倩》无论是在华人动画片,还是在香港的动画电影历程里都是一大里程碑。该部动画电影是首部结合中国传统平面二维人物和西方立体三维场景的全新尝试,并在故事剧情上进一步的将风格现代化,改编后的动画《小倩》剧情饱满,画面纯粹,是一部天马行空又温馨感人的魔幻佳作,整部影片处处烙印着导演人徐克的个人风格和港式情怀。本文以动画《小倩》为例,分析其前期的故事改编、中期动画制作中民族传统元素的运用,类型化的设计和后期制作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电影《浮城谜事》根据网络热帖改编,由娄烨执导,这部作品成为入围2012年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唯一华语影片,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极大反响。影片直击社会阴暗面,以一个家庭的婚姻、爱情为视点,对社会中的人性进行新一轮的解读,揭露了当下社会的某种病态生活状况。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对影片中与梦相关的场景、人物的性爱等行为进行解析,可以发现电影角色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挣扎。  相似文献   

18.
好莱坞音乐喜剧今天继续被视为作为电影体裁的音乐喜剧的最佳表现形式。法国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不仅对白与唱词交替,而且唱词成为叙事的组成部分的影片,作者将其称之为歌唱片。本文将分析《大家相爱》、《摩登爱情》和《你,我,其他人》这三部法国浪漫喜剧。这三部片子的名称表明了法国当代民间电影的倾向,也就是将本国的某些类型的形式与属于好莱坞的类型程式化结构混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影片的文化杂交使得电影体裁固有的杂交成倍增多。本文旨在沿着突出电影体裁与性体裁之间关系的进路,试着研究这三部歌唱浪漫喜剧影片处理与性体裁相关的种种问题的方式。分析这三部影片各自将所讲故事搬上银幕和叙述的方式。作者论证了在这些影片中,浪漫喜剧的电影体裁法则是与"性体裁法则"为伴的。  相似文献   

19.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幻想小说,影片上映9年来得到了众多影迷的喜爱,其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原著与电影的改编对比、时间生命话题及化妆特效等角度的分析。事实上,该片作为一部典型的爱情片,采取了史诗剧的框架,以线性时间为续,通过黛西与本杰明的时间生命线和两人爱情线的双线巧妙融合,叙述了本杰明与黛西两人70余年经历的复杂世情人生与爱情。对其爱情主题从叙事、影像媒介及符号修辞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寻找规律,有助于引发对同类题材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