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伊斯兰教传统哲学之中,“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伊斯兰教看来,通过“心”,人可以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真知。伍遵契《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中有丰富的关于“心”的论述,本文将以该书为基础文本,对伊斯兰教传统中作为认识中介,并处于想象世界的心灵概念展开论述,厘清心灵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过程,最终通过清“心”的功夫论达到去除心灵的染污与遮蔽、认识真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朱子虽洞悉心灵省察现象,并指出我们原则上无法以"对象化"的方式把握主宰之心,但对"以心求心"工夫却颇多微词。冯少墟认为朱子之失在于将无形之"心"错会为有形之"物",不解"以心求心"实则是心灵"自反自照"现象,而良知对经验意念的善恶性质之判定以及相应的"善善恶恶"活动乃是"同念并起"与"无等待、无先后"之心灵现象。此种心灵生活之中异质层面之同时并动现象与现象学家耿宁所谓的"道德自身意识"若合符节。惟在宋明理学处,此现象是工夫践履之中遭遇到的生存论之问题而非理论反思之问题。而牟宗三"反身的逆觉体证"与"反身软圆的自知"说不惟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的"以心求心"工夫,对现象学的自身意识问题的解决亦有启发意义。通向"真己"的原初心灵现象之路在中西哲学交汇的当下是一重大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荀子的"大清明"观念一直研究不够,但此观念实蕴含着荀子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由认知之心是否可以通于道德和政治?本文通过详细疏解先秦秦汉对"清明"一词的使用,指出该词的基本含义是清楚明白的认知,但又与道德、政治乃至经学相关联。事实上,荀子认为,通过"大清明"的认知之心,人可以认识到至善——道,并以之来对治自身心性和各种现实中的恶,进而使自身和现实都达到善。可见,如果转换港台新儒家从孟子出发的心性论样式,和近现代西方哲学中认识与道德相分的心灵模式,或许可以收获一种更加丰厚的心性观念。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心”、“心”是什么、心与身的关系如何,这一直是医学与心理学的基本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经由语言学的心灵剥离、科学主义的心灵放逐、实证科学的心灵祛魅,古老神秘的灵魂不断地“祛魅”,心理的本质得到了还原与澄清,灵魂问题亦演变为心理问题、心脑问题,而心灵哲学也正朝着自然化的方向重建。  相似文献   

5.
《管子·内业》提出人有两重心,一重是肉体、个体意义上的,一重是精神、普遍意义上。要想形成精神、普遍意义上的心,必须首先获得精气,使心成为精舍,这样人才会拥有超强的生命力以及把握外物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心灵"psuchē"观念,有着类似的结构与意识。即人心可以区分为低级的个体心灵和高级的普遍精神。稷下学者和古希腊的学者都提出有一个高级的永恒的绝对者存在。这个绝对者在西方后来走向了上帝或者绝对精神。而在中国则是有神性却非神灵的"道"。  相似文献   

6.
幸福的科学研究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也遭遇到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从心灵哲学角度所做的"诊断"表明,幸福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在于:一是它把幸福这样一个典型的民间心理学概念原封不动地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二是它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自然主义原则,即科学自然主义。这些错误为幸福科学的"困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然而,幸福科学提供了从心和脑这两个层面认识幸福的全新维度,为自然主义"幸福学"的建立提供了助力。自然主义的"幸福学"从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维度理解幸福,并以前者作为后者的经验基础,由此决定研究幸福的最好方法是"神经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智慧 《法音》2009,(4):34-36
2006年于杭州、舟山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既抓住了佛教最具特色的心灵资源,又契合当今世界以"和谐"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哲学说明与构建。世界的现实形态建基于人所作之"事",人自身也在参与多样之"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获得现实的规定,前者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的过程,后者则以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为内容。以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为视域,中国哲学中具有综合意义的"事",较之单一的"物""心""言",呈现出更为本源的性质;以"事"观之,也意味着从更为本源的层面理解世界和成就世界,理解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较之狭义"实践"的认识论意蕴与"行"的伦理学内涵,"事"既展开于化本然世界为现实世界的过程,从而关乎本体论之域;又兼涉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从而渗入了认识论与伦理学意义。作为广义的人之所"作",中国特有的"事"哲学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丹·扎哈维教授与六位中国学者围绕他的现象学著作《自身和他者:主体性、共情和羞愧》展开讨论,此次探讨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最小限度自身、其同一性及表象主义"、"叙事进路及概念能力"、"共情、分享与羞愧"。讨论围绕自身性、主体性、体验、共情、羞愧、他者等在当今学界备受关注的概念,并且涉及现象学与心灵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互。  相似文献   

10.
《当代蒙古族女性·系列》人物造型采用意象方法,延续写实的方式,画面人物都以端庄的表情呈现,整个画面也尽力营造简洁、轻松的生活环境与方式。通过对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分析、总结,分析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特征,并以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在自身创作中的运用与反思,从多方面对绘画表现形式进行探索,提出发展创新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造型、笔墨、构图色彩。  相似文献   

11.
法国画家贝尔纳·卡特林是当代颇受关注的艺术家,他游走于风景、人物和静物题材之中,造型简练,用色浓郁。现如今,单纯、清晰明了的艺术作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2.
理解的最为典型的对象是与心灵活动有关的行为,包括言语和行动。这一理解过程表现为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通过对意向性的把握来理解行动的意义的。理解者力求达到的是与被理解者在心灵上的会通。与此相应,"理解"也就具有不同于"认识"的性质(透明性、内在性等)与方法("最佳解释的推论")。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本文并不赞同当今知识论中有关理解的一些观点,诸如它是把握事物的结构、整体性关系等。这些观点并没能把握"理解"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杨小刚 《现代哲学》2017,(3):88-100
奧古斯丁的思想向来被视为现代哲学之先声,他的自身认识理论也常常成为笛卡尔以降的相关讨论的重要比较对象。首先,在对新学园派的反驳中他从认识论上证明了感知呈现的确定性,确立了处理自身认识问题的内向性基础。其次,他不仅早于笛卡尔发展出类似于"我思故我在"的普遍怀疑论证,而且推演出心灵作为精神实体的核心结构。最后,他了解塞克都斯·恩披里克对自身认识可能性的反驳,在前述探究基础上有意识地区分了两种自身认识以应对这一难题,而其中可解释为前反思的直接性自身意识的概念也可以在德国唯心论的自身意识理论中找到回声,后者正是用这一概念来解决反思模式导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正>王玉彬著《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一书于2015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庄子在"轴心时代"的哲学贡献称为"心的突破",并认为其有三维内涵:"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本体化心灵"之呈现以及"心灵化生存"之创辟。"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意味着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如何独立而逍遥的存在于世间的问题;"本体化心灵"的呈现是经由"心"与"道"的理论融合而实现的,庄子由之而营构出了蕴含着"虚"、"通"、"真"、"和"等特征的"常  相似文献   

15.
孙晓文 《学海》2011,(3):193-197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文学现代性的产物,两者具有统一与断裂的现代性关联。从革命现代性的角度切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研究,能够相对准确地做出文学史定位与文学评价,弥合乡土文学史叙述的断裂。  相似文献   

16.
婴戏图在宋代颇为盛行,但在中国人物画中的比重并不大,而婴戏图当中的浴婴内容更不多见。以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宫女浴孩图》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从题材分类、内容、造型等方面分析研究历代婴孩题材的造型特点,从《宫女浴孩图》的艺术特色和造型特点。对比古代人物画作品里所出现过的婴孩形象,分别从造型、比例、神态等的差异来分析。从中看清不同时期不同画家造型处理上的微差,对古代人物画婴孩的发展在有更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现今,儿童题材中国画经常出现在各类美术展览中,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赞美。文章以当代工笔重彩画家周雪为个案,从其画面中的儿童形象本身、动物造型、色彩运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探究儿童题材绘画的趣味性所在,解读画家的绘画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朱熹心分体用的"中和新说"直接受到程颐的启发。而程颐先是力主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后在与关学学者吕大临论"中"的讨论中,了悟到心也有未发、已发的不同;前者为心体,后者为心用。朱熹受此影响,遂有"己丑之悟",实现了从"中和旧说"向"中和新说"的转变。朱熹后在解释张载"心统性情"说时,以"中和新说"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使这一观点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9.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15,(2):83-90,161
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他们的理论先驱。他们指出亚里士多德既不赞同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也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物理主义,因而他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共享深层的理论预设。功能主义者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时涉及了三个主要观点:反物理还原论、心灵状态的"物理构成的可塑性",以及心灵与身体的"随附性"关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在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并指出他的灵魂观应当称为"质料-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心灵观"是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个新生的研究领域,以心灵的总的构成、结构、运作、动力等最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它既是心灵认识向纵深发展的产物,又是继续推进心灵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围绕传统哲学中以二元论为基础的心灵观和潜藏在一般人心灵中的常识心灵观,学界已经展开了许多激烈争论,涌现出大量能够代表心灵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崭新成果,如外在主义的宽心灵观、延展心灵观、无政府主义的心灵观、叙事主义心灵观等,值得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理论体系时加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