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花鸟画和西方静物画分别是中西方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因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对"似""空间""物我"的艺术诉求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文章采用比较法结合具体作品对中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以发现和认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也即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是有"真""善""美"三个因素来起作用的,这就形成了"认知""意志"和"形式"三个维度为轴线的个体"意识空间"模型,依据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审美及个体在此审美类型下的审美体验。审美对当代人的一般生活常态、对现世个体都具有意义。审美之所以在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于审美所产生的超越感,进而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屠格涅夫的小说被公认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屠格涅夫小说的美感或曰其创作的审美客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美好的少女形象的塑造;迷人的风景画面的描绘;独特的抒情笔调的运用。屠格涅夫的作品跨越时空地给世界各国读者以永恒的美感享受,充分说明了美才是艺术,美就是艺术。伟大的作品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骷髅"作为中国古老的"开放型"审美意象,同时存在于世界多个文明的艺术史中。由于科技、宗教与社会多个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疏离了其与"死亡"相关的崇高美感,这为重构其审美内涵提供了内在支持。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西方骷髅艺术及其审美观念对中国当代大众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骷髅"这一古老的意象因为艺术家的重新回眸而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在艺术观念的传播过程中,"骷髅"被不断赋予多重更为世俗的审美内涵。当今,骷髅意象获得了诸如"酷""个性""可爱"等新奇而另类的美感,在服饰艺术品中凸显其较为纯粹的装饰功能。  相似文献   

5.
安全感是生存的根本需求,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使世界的稳定与动荡相"分离",对超自然想象的偏爱也使精神高于物质和实践技术。"分离"现象在美学理念与美学实践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分离和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离。进一步而言,"分离"也使人自身的生存陷入困顿,缺乏生活的美感。为了应对"分离",杜威建立了"经验"美学,试图以"经验"的连续性达到"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的境界,从而使艺术走出贵族的自律论,走向人的此岸世界,并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交互与和谐。"分离"的产生是杜威经验美学建立的缘起,对"分离"的弥合是他经验美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探寻艺术之本质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因其主张"从已有的事物"出发。"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解构艺术作品时所提到的两个相关相属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具有敞开性,而"大地"具有遮蔽性,二者一敞一蔽,在相互"争执"的关系中,"真理"得以生成。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角切入,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及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真理"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研究,从而将"世界"与"大地"、"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与内涵明朗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10.
<正>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做到具有审美的、诗意的、趣味的。许多语文老师都以“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教学活动。一、“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念分析诗意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达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性和教学审美价值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知识拓展,努力突出不同于我们现实语文作品的艺术审美性和高度。那么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与观念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影响着大众的人文价值观,从而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建构。网络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在其伦理价值导向、归属和评判中都打上了消费主义的伦理烙印。在"审美生活化"的号召下,网络音乐以低俗化的内容消弭着高雅的艺术追求,以娱乐和感官刺激替代艺术审美,以音乐生产的功利性取代音乐创作的艺术性,并在作品中呈现出身体消费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谭建明深受西方雕塑的影响,但在创作中不断融入东方意象,将近代历史和湖湘文化融入到人物雕塑中。谭建明的历史和民俗人物雕塑作品有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艺术内涵。其雕塑作品有三个特点:"人物立魂——以肩负历史使命为创作动力""文化立意——以民族文化的精髓为创作能量""塑痕立色——以独树一帜的手法为创作语言"。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艺术之中,中国绘画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审美文化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使其有着独特的审美体系。道家思想中的"虚""实"观念更是启迪了中国画的审美创造,形成了"空白"与"留白"的艺术法则。"空白"与"留白"的含义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空白"这词用在绘画作品中指的是纸上没有被填满的部分;而"留白"更像是"空白"一词的提炼,"留白"中的"留"字更是表达了作画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创造性。这两个词在中国绘画的千百年历史中起着推进作用。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探讨画面构成中的"空白"与"留白"。因为画面中空白大小、位置高低都会影响一幅画的视觉效果,也会影响观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古诗四帖》以纵横开阔的笔姿、恣意浪漫的势态、雄奇奔放的气概,在狂草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历代书家所推崇。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古诗四帖》的线条变化丰富多彩,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线条变化的艺术性,体现在变化诸因素的对立统一中,基准是保持作品整体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析了现代工笔画的意境之美,首先对意境的概念进行阐述,意境的精神内涵是物象、心境、情怀的交替融合,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在分析了意境的审美方式"计黑当白""情境交融""道法自然"之后,对工笔画意境的体现方式进行了阐述——虚实相交并着重造型的艺术与用线技法。最后论述了工笔画意境的开拓,融合传统技法并结合当地丰富的材料与肌理,打破传统束缚,在视觉上给人强烈冲击力,生动地传达出现代工笔画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读图时代"中壁画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要旨是人类的一切行为最终指向审美的境界,服务大众审美要求。壁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直映社会情绪。综合反映了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文情况。壁画被称为环境艺术、大众艺术、实用艺术。""网络读图"的公共性是在它的传播功能上的公众性,与壁画艺术的公共性有区别,这里的公众性,即与个人私自相对立,是一种社会属性。是在网络社会的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不受限  相似文献   

17.
传统美学的一般特征,包括"程式性""线的审美""留白""以形写神""意境"等传统美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张光宇先生所说的"在其中质之"表现的是民族艺术的内在规律。"中国学派"动画和其他艺术领域对民族风格进行了实践探索,而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可以分为从表层的造型语言到深层的美学思想等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8.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宾虹先生对山水画是情有独钟的,他一生遍临历代名家山水作品,走遍中国大地山山水水,把从古人作品中汲取的营养和对自然山川写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山水画的审美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即他常提出的山水画"内美"之所在。"内美"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道艺合一"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禅诗既有诗的韵律,又有禅的意味,在唐代发展得非常繁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青年时参加科举屡次不第,于30岁左右隐于天台山。寒山禅诗在"物境""情境""意境"这三重世界中达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寒山禅诗隐于文字背后有意味深长的哲学和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