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传播是社会审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审美角度审视新闻受众的定位,就是深入分析研究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审美信息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作用.由于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审美信息的受传者或传播对象,是影响新闻传播审美方式、体现新闻传播审美价值的重要群体,因而从审美角度认知新闻受众的基本定位,把握新闻受众的角色转变,对于正确处理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的审美关系,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鸣 《美与时代》2003,(9):47-48
报纸的版面必须有审美效果,新闻信息才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传播。在版面设计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是报纸产生审美效应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佳 《美与时代》2013,(6):67-69
环境媒体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形态,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其利用媒体环境的物理特性与广告信息的关联度,进行广告创意新思维,强调广告创意与广告投放环境的紧密结合,强调媒介使用功能与广告功能的协调一致,更强调广告创意与广告受众的互动关系。环境媒体广告创意渗透了广告内容的虚实表现、媒介功能与广告传达的虚实妙趣、受众行为的虚实互动。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它们之间的奇妙平衡感大大丰富了广告意境,为受众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广告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4.
正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历来被视为经典考察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即传播者通过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助于清晰地呈现传播的结构及其功能和效果,因此成为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这里的五要素就是传播者、媒介、受众、信息以及效果。本文以此为框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接受强调体验和感悟,需要受众对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复杂的思维加工活动获得审美快感。进入现代,也即"机械复制"的时代,其呈现方式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大众对作品的接受方式也随之由"凝神观照"转变为"消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观看以及体验的方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被手机等信息终端彻底地撕裂成"碎片"。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字与图像呈现出一种"巧妙"的状态,使大众的接受进一步简单化,节约了联想与思考的脑力,也节约了时间。所有内容都追求准确地"戳中一点",让受众产生直接、即刻而又相对具有冲击力的快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媒介融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他行业与新闻传播业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自微博诞生以来,它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为受众搭建了一个互动性强、交流平等的话语平台。如今,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受众比以往更加渴求信息,而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已成为新媒体必争的制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挑战,更多的是开放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在近十年来迈入了移动互联的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媒介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承担着越来越重的传播重任。移动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呈现出与以往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样貌,也与之前的PC端数字媒介有着重大的改变。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诉求点对移动互联网媒介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生活节奏导致的碎片化需求、个人主体放大后出现的定制化服务需求、读图时代人们对信息可视化处理的需求,都是新出现的诉求点。本文基于移动数字时代特殊的社会生活变迁和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对移动互联网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分析和挖掘,以期得到一些基于视觉传播的实践规律。  相似文献   

8.
视觉设计是通过视觉符号形式来规划和处理信息、表达相关主题的设计活动。视觉符号必须通过媒介传播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大众传媒形态的变革和传媒转型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视觉传播的领域,也改变了视觉传播的形式,从而促进了视觉图像的制作和生产,导致视觉化符号在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中具有相当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马锴 《美与时代》2014,(2):106-106
“媒介及讯息”是传播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由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183;麦克卢汉提出,对研究媒介传播形式和信息接收途径有着深远影响。不论是在什么时代,新媒介的产生往往都会开创全新的传播行为,或是信息阅读模式,例如电视媒介的推广使用就极大地改变了纸媒时代受众接受讯息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以普适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正在催生一场新传播革命——普适传播。普适传播具有泛感知、泛网络、泛媒介、泛智能特征,其终极演进趋势是媒介的"无形无象"和传播的"自然而然"。普适传播突破传播主体、渠道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域、空域和场景,以适宜的媒介形式自由便捷地获取适宜的媒介信息和服务,实现与他人(组织)、智能设备和物品之间的智能交流。普适传播技术的"野蛮生长"重塑媒介生态、改写传播规则的同时也会引发或加剧一系列伦理风险。我们必须警惕媒介技术的异化,审慎对待技术的伦理风险,理性拥抱普适传播带来的美妙世界。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6):154-160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狂潮席卷了全球各大媒体,其广泛渗透进媒体的创作、生产和分销等各环节,对传统的新闻理念、运营模式、叙事机制造成巨大冲击。相较于诸多传统媒介,VR新闻具有"沉浸"与"临场"这两项无可比拟的叙事优势,其不仅可以轻松跨越时空边界,近乎完美地"再现"新闻现场,更可让受众主动"浸入"故事中,任由其探索与互动,并从中配合人的感官系统制造出虚拟的"临场"效应。然而,虽然VR拥有较为出色的新闻潜力,但其对媒介的深度介入也会引发欧陆批判学者让·鲍德里亚所述的"拟像"与"超真实"危机,它对客观真实的高度"仿真"往往会使受众陷入这种"虚幻的真实"中而不可自拔。故本文试以VR新闻为中心,着重从缘起、理念、实践等维度全面阐释这一概念,并结合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分析隐藏于其中的复杂媒介权力关系,以期客观而全面地理解与把握这一时兴的新闻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印刷技术和生活需要使人们对传统年画的需求越来越少,以武强年画为例,其发展主要以收藏、赠送为主,而其精湛的印刷工艺、造型特色及文化内涵却不被大众所认知,因此武强年画有必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招贴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媒介,有一定的年画功能,同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这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武强年画的风格特征,提取视觉元素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招贴设计中,不仅能够为复兴武强年画提供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为招贴设计的内容及表现增添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宗教文化不仅是古代世界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媒介与形体。对于宗教学、神学和历史学而言,宗教文化传播的精神驱力和影响力主要源于传播者的"神爱"意识、普度众生的超凡精神以及接受者寻求救赎的心灵渴望,但这不完全是事实。宗教"真理"传播力的基质,还在于神圣传言的信息、形式以及媒体的审美形质,正是审美体验构成了宗教传播力的"内在精神力",并藉此升华人们追求真与善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王奕 《美与时代》2013,(8):28-30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无所不在的大众媒介以深厚而强势的力量影响着大众的物质与精神选择,它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报刊、广播、书籍、电视、电影还是互联网所形成的一系列同质化形象深刻植入受众消费心理,从而建构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理想"男性形象。在消费时代,大众媒介使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气质逐渐成为符合消费社会内在逻辑的消费对象,使  相似文献   

15.
书籍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审美的经验与大众接受是否具有规律性?艺术家的艺术思考又以何种方式转化为可供"接受"的美学符号?随着网络时代的信息更迭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传统形式书籍已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在经济社会中逐渐失去其竞争力,书籍设计必须也必然要寻求新的突破以应对上述困境。从学界对于艺术家书籍作品的概念争议出发,归纳该类书籍的三个主要特征,并以艺术家书籍作品的生产和审美为视角分别对艺术创造与审美接受环节中的自律性与他律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周玉黍 《学海》2005,(6):174-177
本研究以南京六城区市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探讨了市民收视民生新闻的行为与动机,发现社会地位较低的受众较信任与依赖民生新闻,但其节目参与程度较小.研究认为这部分受众收视民生新闻的原因获取人际交流的"亲切感"与社会的"尊重感",获取参与公共事务与拥有心理依靠的虚拟满足感,从而获得媒介抚慰以弥补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缺失.因此本研究认为民生新闻促使社会地位较低的受众适应社会,具有促进社会阶层间的心理平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完成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族群的变化促使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传媒艺术时代,艺术接受发生新的转向。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不满足于单向权威意义的解构,建构作品含义"人本+文本"多方位解读方式。单一感官刺激难以满足当下受众审美体验需求,多感官审美体验呼之欲出。艺术作品的精神陶冶逐渐被娱乐目的取代,人们追求愉悦自我的消遣式接受。  相似文献   

18.
金淑芳  李志 《美与时代》2015,(1):127-128
"纯艺术"和"设计艺术"二者在通识美育中的作用不同。一方面艺术史、绘画类课程的"纯艺术"性教育满足了有高雅审美需求的部分学生自我修养的建构,能够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一定的高雅艺术知识普及;另一方面生活化和普及性的设计艺术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应该将其纳入通识美育课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设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行将能够通过提升受众审美品位来形成保障中国设计艺术自身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与媒介资源极其丰富的社会,信息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语言和文字传达、简单图解式的视觉符号,已经不被传播主体与受众欢迎和接受。在广告设计课程中提高广告信息视觉传达的编译能力,制作和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广告,不仅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改革成为我国许多博物馆新的发展路径。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和保护文物的效果,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观众的局限,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参观博物馆,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故宫博物院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其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新途径之中,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形象更加亲切和趣味。"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文化传播新路径,为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博物馆"以物为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被受众所接受,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变革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宝库的作用,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