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劳动是与和谐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和谐、劳动手段与劳动目的的和谐、人的生命活动与人的本质活动的和谐、劳动活动与劳动关系的和谐。和谐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实现和谐劳动的基本途径是:切实明确劳动主体责任、科学确立劳动价值取向、合理安排劳动分配制度、积极完善劳动协调机制、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伦理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存的伦理关系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历史性统一,伦理关系本质上是现实合理性秩序中的关系,是有主体精神渗透其中并通过道德、法律、习俗等规则体系维系的关系,它的首要问题是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研究伦理秩序应把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伦理秩序的顺畅和谐在于道德的有效调节,也在于法律的有效控制。伦理秩序在社会变革中经过必然与自由的辩证运动,使矛盾化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应当是以公正支撑的合理的伦理秩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伦理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伦理的高度凝练,它对伦理关系、伦理行为和制度伦理的和谐程度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和谐伦理关系是和谐伦理精神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和谐伦理行为是和谐伦理精神的"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是和谐伦理精神在人们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和谐的制度伦理不仅对和谐伦理精神的实现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是和谐伦理精神转化为现实行为的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生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状态,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生活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超功利的精神性审美生活,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的创造性生活。生态伦理教育、政治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文化伦理教育将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去恶行善、慈悲利他、克己、孝亲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这些观念,对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谐家庭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和谐观是自由与秩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呈现为从和谐到斗争再到和谐的历史辩证法,并且以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为现实基础。原始共同体是无个体独立自由的整体内部和谐。阶级社会中自由与秩序并存,和谐与冲突相伴。资本主义关系在单纯流通即交换价值领域确实是自由、平等、和谐的,但深入到价值形成即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劳动与所有权相互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根本对立。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建立在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之上。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哲学争论,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争论最为激烈。哲学争论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与挑战,诸如道德决策风险、社会伦理问题、主体人存在与发展的伦理问题等。而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须以马克思科技史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并从伦理制度建设、人工智能监督等方面着手介入。  相似文献   

8.
古代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的诸方面内涵显现了和谐的特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伦理资源.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价值目标,营造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和谐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伦理原则具有一致性.正确认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定和完善有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和实践机制以及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迫切需要学术界深入进行多方面的理论思考和探讨.近来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建言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已不少,从文化层面特别是从文化差异层面探究其与社会和谐之关系的著述尚不多见.易小明教授的新著<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以慎密的思维、通俗流畅的语言、博采众长的知识内容和新颖的思想,对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建设之关系,给予了全方位的阐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