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音》2015,(12)
<正>皈依是佛教入门的第一步,是必修课。佛教旨在通过明理修行而获得解脱成佛。为实现这一目的,佛教有一整套仪轨来辅助完成,这一套仪轨可分为"前行、正行和后行",而且特别强调"在行中,只摄‘皈依’与‘发心’"~([1])。在每一种行中,皈依和发心都是必须的。皈依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分水岭,未皈依的人是教外凡夫,皈依了的是教内凡夫。皈依前是教外凡夫,皈依后是教内凡夫。虽然还是凡夫地位,但教内、  相似文献   

2.
正有记者采访时问:"据说您是您那个时代写影评最好的?"金庸认真地回答:"我不是写得最好的,但我是最用心的。"记者又问:"为什么您不写当代生活的小说?"金庸很谦虚地说:"我不敢,写当代小说比较困难,我喜欢写武侠。"在金庸封笔后的许多年里,每当听到有人盛赞自己时,金庸常常谦虚地称武侠是小技,上不了台面。谦逊若此,令人钦敬。金庸先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又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他谦逊、低调的品格,已经融化在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人间论"对话思想是具有当代日本新佛教特色的文明间对话理论。此理论的提出与其大乘佛教《法华经》信仰、日本传统佛教日莲思想、创价学会的"创价"精神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法华理念为"池田对话"提供了佛理根基,日莲佛教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为其提供了行动依据,创价学会以"人"为本的"创价"精神是其不断拓展对话的直接动因。"池田对话"的开展让创价学会作为现代佛教团体更具开放精神,池田大作提出的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教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人间论"现代佛学对话理论,亦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先生皈依基督后,写了一部书,名为《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我也乐意把我的皈依和成长写出来,与主内教胞分享。我想这也是一个见证,见证基督对我的眷爱,见证天主在我身上所显示的光荣。  相似文献   

5.
《佛说化婆塞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净三归依,是为不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缠绕故。”可知在家出家的修行居士,因尘俗诸缘缠绕证道不易。我的皈依三宝,便受到了来自家庭中的竭力反对。首先是我家父母的反对。尤其是父亲,是革命老干部。他们不理解佛教,以为学佛是不幸的事情不晓得我的皈依三宝,是为了完善人生和艺术上的更高追求,是智信。而非他们认为的礼佛修梵行,吃斋诵经是遁也逃避的迷信。我向他们说明佛教的道理,并用行动来说服他们:自皈依佛门,我处处忍让…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W县主要宗教之一,境内龙迥寺始建于唐代,佛教历来流传甚广。解放后曾一度停止正常佛事活动,1983年恢复正常的佛事活动,据当时的统计,境内实有僧尼45人,皈依居士92人,近年来新添僧尼6名,皈依居士的人数上升近一倍。  相似文献   

7.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8.
正读蔡澜先生的《江湖老友》一书,为许多新鲜有趣的名人趣事而忍俊不禁。其中一则,写的是金庸先生藏巧克力的故事,颇耐人寻味。一次,与大病PK之后,医生向金庸下了禁令:不得吃甜食。金庸呢,却管不住自己的嘴,医生越是禁止,他就越想吃。当然,医护人员和家人是不会主动将巧克力送到他手里的。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丰子恺(1898—1975)先生就业于弘一(1880—1942)法师,学习美术音乐,他敬仰法师的道德、学问、品质和爱国情神,在思想上、艺术上和信仰上受其影响颇深。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丰子恺在自己生日的这一天,于上海立达学园正式皈依佛教,取法名婴行。丰子恺信仰佛教后,融绘画、诗文与佛教思想于一炉,创作了许多有关佛教的绘画、诗文等文艺作品,受到佛教界的重视。谈到丰子恺与佛教的来龙去脉,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2月10日至15日,应日本佛教阿含宗管长桐山靖雄先生的邀请,我随中国国际友好交流协会参访团,赴日本参加了2006年日本阿含宗“星祭”活动。一日本阿含宗是桐山靖雄管长在其佛教团体观音慈惠会的基础上创立的佛教团体。桐山靖雄,原名堤真寿雄,出生于商人家庭。青年时代热衷于文学创作,不少作品被杂志刊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皈依佛门。为追求真正的佛法,他不断探索,并进行了为期10年的苦行修炼,于1978年4月创立了信奉《阿含经》的“阿含宗”,其宗旨为“维护世界和平,祈愿人类幸福,增进友好往来”。对于中国人来讲,桐山靖雄和日本阿含宗既熟悉又…  相似文献   

11.
任继愈先生: 您好! 我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我自幼笃信佛教,我的亲友中不少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他们烧香拜佛。后来,在学校里接受了文化科学教育,逐渐认识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奠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尤其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初,随着塔尔寺酥油花展览在京城的轰动,我接触了藏传佛教艺术。随着它的归去。兴致未尽的我也跟着艺术的芳踪到达塔尔寺。当时虽然有不少的人劝阻我,我还是决心作一次短期的考查,没想到一住就是六个半月,共185天。对待艺术及艺术研究,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更何况是对佛教艺术作研究,既需要艺术的逼真,又需要佛教的至善。我自皈依佛门,便提前“告老还乡”,成为一个飘泊不定、自发自愿、自费研究佛教艺术的行者。此次青海之行,并非狂热的激情促成,  相似文献   

13.
说皈依     
文祥 《佛教文化》2007,(5):95-96
皈依,是佛教的入教仪式。前不久,我在天宁寺皈依。天宁寺是一个小寺,建于唐代,但后来荒废了,整个寺院只留下一座清代的砖塔,山门、大殿、僧房一应俱毁。近几年才重建了大殿和部分僧房,其他设施还在筹建。住寺僧人也只有十来个比丘尼,住持也不是知名高僧。寺虽小,但很清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佛教取得突破性发展,1970年佛教徒人数跃增到20万人,占全美人口的0.1%,实现零的突破.截止2005年,美国人口3亿,佛教徒272万,占总人口的0.9%,接近1%.这里统计的是正式皈依的佛弟子,若以常理推断,美国还有一批信奉或同情佛教却没有皈依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15.
罗喻臻 《法音》2004,(7):45-45
本刊讯6月26日,挪威佛教联盟主席伊基尔·罗斯先生一行3人拜访了北京灵光寺和广济寺,分别受到副会长圣辉法师、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的热情接待。伊基尔·罗斯主席一行是应国家宗教事务局邀请来华的,主要是进行工作访问,与中国传统的道教、佛教进行交流和对话,进一步开展奥斯陆宗教与信仰自由与中国宗教界的交流与合作。伊基尔·罗斯主席是奥斯陆宗教与信仰自由联盟的成员,他本人皈依佛教已30年,担任挪威佛教联盟主席已17年。26日上午,圣辉副会长在灵光寺会见伊基尔·罗斯主席一行时,对挪威客人一行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并访问灵光寺表示欢迎…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僧王座下,尊敬的前总理社尼·巴莫先生阁下,尊敬的拜滴加帕耶功长老,尊敬的长老、法师、居士、先生们:中国佛教徒以无限虔诚欢喜的心情,派遣我们前来迎奉泰国佛教兄弟赠予我们的佛宝。我谨在此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和我国佛教同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这次前来贵国,迎接的不仅是庄严的佛宝,也是泰国佛教兄弟对我们的深情厚意和珍贵的友谊。承蒙僧王座下亲临今天的仪式,更为这件盛事增添了莫大的光彩和深远的意义,使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十分鼓舞。请允许我对僧王座下、社尼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兔年除夕,电波中传来不幸消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与世长辞。这是中国人民沉重的损失。叶老早年主编《中学生》杂志,在开明书店与夏丐尊、丰子恺两居士同事,叶老与夏老还是儿女亲家。夏老是弘一大师的挚友,而丰老则是弘一大师的学生,他们受大师的熏陶,先后皈依佛教。叶老虽对宗教抱着“教宗堪慕信难起”的态度,没有成为佛教徒,但他对佛教是有同情和好感的。为了缅怀先哲,聊寄追思,谨向本刊读者介绍叶老与弘一大师的一段甚深因缘。叶老是在1927年9月,经丰子恺居士的邀约,在上海功德林蔬食处  相似文献   

18.
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是一部佛教文化色彩极为浓厚的作品,它以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象征世间的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是书中人物的真实写照,生死、善恶、恩仇的界限最终都归于消灭,每个人物都在因缘和合中生死流转,全书弥漫着浓厚的佛教气氛。笔者拟对书中所体现出的佛教文化思想进  相似文献   

19.
晚夏时节,法国巴黎市博物馆协会主席奥朗夫人、巴黎塞尔努西博物馆文化事务部主任贝甘光生来北京考察中国的博物馆。希望我能陪同。其中.贝甘光先生向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特别表示.此行的目的在于考察中国的古老寺庙以及有关佛教的艺术展览、这下可把我难住了,北京的寺庙倒不少。可有关佛教艺术的展览却难免。正在焦虑之际,负责接待的法国公使先生却为我解开了难题。他向贝甘先生推荐了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那里有一个《明清佛教艺术展》很不错!”我听后发是如获至宝。想想偌大的一个北京城.人文荟萃,寺宇众多倘若连一个佛教艺…  相似文献   

20.
屈指算来,我接触佛教已届廿载。虽说皈依多年,向来自觉没有资格称为三宝弟子。原因无他一秉性顽劣,总不爱循规蹈矩的老实念佛。按理说,像我这种“口头禅”信徒,早该在滚滚红尘,流浪生死。然而,冥冥中似乎有股力量保护着我,以致即便荒诞不经,我终究没失去弥陀的眷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