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难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因其超出个体应对能力,因此灾难事件后常并发一系列的精神卫生问题。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是灾后常见精神卫生问题。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灾难事件相关精神障碍的研究,并总结了去年发生在我国的两次重大灾难性事件的相关研究结果,从精神病学视角对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风险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而,风险认知研究也愈显示出其重要性.“风险认知”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且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心理测量范式”是风险认知研究所遵循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包含各种心理测量技术的理论思路.风险认知研究有助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工作,并制约着有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根据汶川震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提出灾后心理援助应当从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时间维度)和灾难中心、周边地区、非灾区(空间维度)构建工作框架,针对重灾区的应激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应激阶段、非灾区的应激阶段、重灾区的冲击阶段、灾难周边地区的冲击阶段、灾区的重建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援助。总目标是通过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机制,降低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激发内在潜能,增进面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个体顺利完成心理重建。此外,对心理援助工作的原则、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心理援助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龄后心理理论的持续发展--从"获得"到"使用"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毕生过程,学龄后个体这一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由学龄前的“获得”转变成日后的“使用”。该文从一致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学龄后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情况,并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黄成利  胡超 《心理学报》2023,55(2):318-335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1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2和实验3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个体反应的特异性──心理生理反应的内因苏州医学院(215007)徐斌现代心身医学强调病人的个体特异性,个体反应的特异性是个体特异性的具体的动态体现,是心理生理反应的“内因”。这里所指的个体反应的特异性乃是个体表现在植物神经反应特异类型的习惯倾向。一、...  相似文献   

7.
树木是绘画测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其主要的分析体系为房树人测试与树木测试, 二者对树木的操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存在差异。树木意象的测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 可以有效地反应个体的心理状态, 敏锐地体现出个体与当前环境的交互作用, 检测病理性创伤反应, 鉴别特殊群体。未来研究可考虑测试的文化特异性, 进一步检验树木–伤疤–创伤理论并完善其在灾难心理领域的应用, 也期待研究者改进测试程序并继续对其进行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审美偏爱(又称“审美偏好”)是个体审美活动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就是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配着个体的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和审美创作等活动。  相似文献   

9.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在运动、变化、发展中遵循从相对平衡到相对不平衡,再从相对不平衡走向新相对平衡的规律。人心理问题的实质是由于内部或外部某些因素的运动变化,致使心理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在个体内部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出现的暂时相对不协调状况,属于从一种心理平衡状态向另一种心理平衡状态的过渡阶段。结合灾后心理辅导,根据动态平衡论提出了心理系统的边界调控、要素调控、途径调控和环境调控,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以及这些调控措施,让个体心理顺利地恢复到可以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状态,或者从低级的动态平衡状态顺利地过渡到更能适应环境的高一级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让世人震惊,人们在应对这一灾难时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更加震撼人心。有人惊叹,这次大灾难以及人们在应对灾难时的表现改变了人的语态和心态,甚至改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在试图忘却这一巨大不幸时,同时也深切地体验到了人们在迎战不幸时的人性之善良,“大爱无疆”、“血脉相连”等充满温馨情怀和人性感召力的话语更是成为道德的共鸣。不过,需要理性深思的是,“5.19”举国的三分钟悲鸣所铸就的众志成城和所爆发出来的善良人性能否久恒?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如何避免陷入抽象人道主义和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