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什么是绝对真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绝对真理包含二层意思:第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们的认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不能被推翻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是指“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  相似文献   

2.
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故胜义谛者,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1]此中的“义”即是境,“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真谛于诸谛中第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就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最近,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这方面的稿件,观点各异;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综述。一、是否应当抛弃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概念?孙凤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党校)在来稿中说,不宜使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概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用“永恒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等概念是带有偶然性的,是借用了当时流行的提法的。实际上,经典作家都认为“真理是过程”(列宁  相似文献   

4.
《反杜林论》未论述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关系,可从三个方面见出。一、恩格斯针对杜林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只着力论述了真理的相对性问题,指出任何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具有思维的至上性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永恒真理”,人的认识成果总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5.
真理——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不依意识为转移的认识对象所再现的符合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为社会实践检验过的人的感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理论中的客观内容。真理是愈来愈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着相互作用的、变化的矛盾客体的认识成果的这种无限联系着的连贯性、继承性。这种对真理的历史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基石;与这一点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把认识看做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运动。真理问题是辩证逻辑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不应把真  相似文献   

6.
关于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研究进展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具有经典的清道夫受体功能,且是HDL的高亲和力受体,并能介导HDL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影响血浆HDL-C水平以及介导非酯化胆固醇在脂蛋白和细胞之间的双向运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研究过程反映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当新现象被逐一发现,相对真理就逐渐确立,而循序渐进并运用创造性思维,最终将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具有经典的清道夫受体功能,且是HDL的高亲和力受体,并能介导HDL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影响血浆HDL-C水平以及介导非酯化胆固醇在脂蛋白和细胞之间的双向运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研究过程反映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当新现象被逐一发现,相对真理就逐渐确立,而循序渐进并运用创造性思维,最终将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如果“无限是由无数有限的总和构成的”理论是一个正确的立论,那么无限的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所构成的结论,显然应该是理所当然、无懈可击的认识。然而,只要认真地想一想,就可以发现上述认识确实存在不少弊病。今举例说明如下: 1.假如承认宇宙确实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所构成的物质整体,那么很自然就会提出这样一  相似文献   

9.
血压高低与并发症发生是一种线形关系.没有这样一条分界线,将高血压产生的并发症截然分开.相同血压对年龄不同的正常人有不相同的意义,相同的血压对存在不同合并症患者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制定科学合理的血压标准并且又不断予以修订就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诚”也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儒学认为人可以同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能通过倾听自然的言说而得到一点局部真理,但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真理,即大自然的全部奥秘。只有作为绝对主体的大自然才掌握着绝对真理。这种绝对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对象,而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现代性的一个愚蠢错误是把这种绝对真理当作人类的认知对象。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存在或存在者的本真显现,则真并不仅是命题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诚正体现着二者的统一。现代人将道德与自然知识截然分开,失去了诚,扭曲了德。真理论须有个伦理维度才能避免极端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名言,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简化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第一次的科学规定,并认为它是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国萧齐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之所谓“道”,解放以来发表过意见的人,火部分认为是儒家之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道家之道或佛家之道。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哲学界用由相对真理不断接近或转化为绝对真理等观点来理解真理的过程性。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认为,要理解真理的过程性,还应当研究真理的层次性,并对真理层次的含义及其基本的类型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意见,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明代镇澄批判《物不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物不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不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物不迁论》的“性住”。《物不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相似文献   

15.
“间距化”——论董仲舒对《春秋》、《公羊传》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距化”的基本内容有四:(一)《春秋》之辞字面义与本质义以及《春秋》之义的“间距化”;(二)《春秋》所记之事与事实真相的“间距化”;(三)《春秋》之常辞、常义与变辞、变义的“间距化”;(四)《公羊传》解释的意义与《春秋》之义的“间距化”。“间距化”形成了《春秋》之微的主要特征;是理解的障碍和误解的原因,构成了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的根据;“间距化”为董仲舒发挥主观思想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前贤未充分注意和深入研究《通书》之“神”及朱注、牟宗三的评论。周敦颐的《通书》明确以“神”为与“物”相对的形上存在,同时又有遍在性、微妙性、活动性。以“理”来诠释《通书》之“神”,是朱子注的重要特点。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是存有不活动的“但理”,以这样的“理”论“神”,失落了《通书》之“神”本有的灵妙性。牟宗三对朱子之理的认识有其片面性,但他对《通书》之“神”内涵的揭示有其思想的深刻性,不失为一种富有新意的创造性阐释。牟宗三把诚体、神体、理体、心体贯通为一,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生生不息的天命流行之体,这些阐释对我们重新理解北宋理学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以“道通为一”规定世界的终极形态,但在现实的存在这一层面,注重个体及个体性的原理又构成了其重要特点。在《庄子》那里,个体性的原理既有本体论的内涵,又展开为价值观的原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理论意蕴。一存在形态的多样性、独特性,是《庄子》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就天道而言,这种多样性与特殊性首先与“德”相联系。在追溯世界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时,《庄子·天地》写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世界的原初形态虽存在有无之分,但却非绝对的虚无(非“无无”),毋宁说,其原始性主要表现在“一”而…  相似文献   

18.
李琪慧 《现代哲学》2022,(2):147-152
郑玄的《中庸注》具有明显的文本整体意识,具有与朱熹《中庸章句》不同的分章结构,并对《中庸》主旨有独到理解。郑玄认为《中庸》的主旨是彰显“孔子之德”,孔子作为一个有德无位的圣人,承担着作经、制法的天赋使命。“孔子之德”包含三层含义,即“君德”“隐德”“前知之德”,合而言之,就是郑玄所理解的“孔子之中庸”。依据《中庸注》的理解,“孔子之德”主要凸显于《中庸》末章,但在全篇的文本中也存在前后对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的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的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的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的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经济基础是否包含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指单一的生产方式还是指多种生产方式的总和”的理解,存在着很多分歧,出现过多次论争,直接影响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我们认为,认真研究《反杜林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恩格斯说过,《反杜林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加上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