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学派作为基本单元而发展的。学派属于文化生产者的范畴,是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技艺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群体。学派也是文化生产者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结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派,学派促进文化的发展,这是世界文化所经历的一条共同道路。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与教育体制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宗教的发展进程中,不同学派、教派的形成、发展、分化与重新整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就伊斯兰教而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同教派、学派的此起彼伏、推陈出新也是一直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教派、门宦关系问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非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本文中首先简述了社会学在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然后他分做六部分加以叙述:一、地理社会学,二、生物社会学,三、机械论学派,四、心理学派,五、纯社会学派或社会文化学派,六、各种专业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行己有耻"     
朱珊 《学海》2007,(6):76-78
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78),在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与刀》中,以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西方罪感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东方耻感文化的概念.在她看来,所谓"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儒道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儒道互补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土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强大的潜流,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  相似文献   

6.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对大众日常生活、社会政治领域、社会文化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试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进行评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西方文化史上,尼采曾对大众文化进行过一些论述,但他主要是站在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立场上对大众文化作了全面否定。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真正开始应该说是法兰克福学派,70年代以前,以霍克海默尔、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洛文塔尔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代…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学术思想的流变中,以刘宗周为首,以黄宗羲、陈确、张履祥为中坚的蕺山学派的形成,具有十分重的意义。这一学派总结了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开启明清经世致用学术风气的特点。但是,这一学派虽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却鲜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者。近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衷尔矩先生的《蕺山学派哲学思想》一书,填补了明清学术史研究中的这一空白。衷先生在这部著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辨蕺山学派形成的社会背景,学派源流,清理蕺山学派的思想理论架构及发展脉络,评判蕺山学派的社会影响和后世功用,让人读后一新…  相似文献   

8.
庄子文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严 《中国道教》2003,735(6):36-39
庄子学派诞生于春秋时宋而成长于楚。如果说宋国的社会文化气候和土壤孕育出庄子学派思想个性及文学倾向的幼苗,那么楚文化的雨露阳光则使它们成长壮大并趋向成熟。《庄子》是一部  相似文献   

9.
刘金  邓洪波 《孔子研究》2020,(4):95-104
江户时代,日本的朱子学开始复兴。作为朱子理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作,《白鹿洞书院揭示》自传入日本后就受到崎门学派创始人山崎暗斋的关注,并作《集注》对其进行表彰与宣扬。随后,崎门弟子承袭师说,从不同角度对其解读,使其中蕴含的伦理思想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崎门学派对《揭示》的讲解与传承,体现了门派之间承续师意、因袭学统的学脉源流,同时也在重视日常实践与运用的基础上致力于《揭示》伦理思想的本土化,使其在日本形成了完备的传承系统,对日本近代教育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贞 《学海》2005,(2):140-145
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 ,现实主义学派一直占主导地位 ,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大传统”。他们认为决定国家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国际政治体系和物质实力 ① ,政治、军事实力即“硬权力”被人们认为是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参考变量。近年来 ,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社会现实 ,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学派一时陷入了“失语”状态 ,国际关系研究呈现多元状态 ,新的范式和理论争论层出不穷。其中 ,文化的重要性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② 。本文拟就国际关系领域中文化视角回归的背景、文化的概念、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佛教思想研究的深化,学界的兴趣似开始从隋唐宗派转向六朝学派,府建明博士的学术专著《"性空"至"妙有"》(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成为六朝学派领域研究的又一成果。该著以"魏晋般若学流变与转向"为核心论题,就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佛教"中国化"问题,通过若干关键人物及其思想的系统梳理,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论证,做出别具风格的独立解释,获得颇有个性的研究结论,展示了作者理想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创新性本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虽然都是围绕这一创新性而展开,但两者无论在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上,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同,而存有众多差别。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派标识即为,关注社会现象批判、理论本身彻底性检讨和马克思哲学重新构筑。从一定意义上理解,中国学派虽然也具有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些特点,但从本质意蕴上理解,中国学派的学派标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派标识存在着原则差别,即中国学派强调对社会现实反思、对社会实践改造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诠释。  相似文献   

14.
宗教人类学的现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宗教人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转变。在研究对象上,从研究未开化民族的宗教转变为研究文明国家和发达社会的宗教。在研究学派上,从进化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过渡到现代的结构学派、象征学派等。在研究方法上,从静态过渡到动态,从局部过渡到综合,从实证上升到哲理。笔者对以上的转变持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二)毛怡红五、关于西南学派在继承康德的批判主义、繁荣德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西南学派与马堡学派被认为有着同样重要的贡献。一般说来,两个学派的思想并无根本分歧。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来接受发展康德。马堡学派通常被称为“创造哲学”,因为在它那里,认识是对认识对象的创造,主体创造对象的逻辑规定性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而西南学派则被标记为“价值批判的体系”,它的创造人K.费舍尔、文德尔班、洛来等人提出,哲学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存在,也不是对认识过程某种特殊的规定,哲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关于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学说。当然,西南学派的价值规范的观点是在对历史科学根据的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历史潮流中价值理论凝结为科学。但是,价值不是存在的某物,而是存在东西的意义,就价值总是与主体性相关联、从而必定在所谓正常意识中有其先验地位而言,人们认为,价值理论并不与马堡学派的认识论背道而驰。相反,在这两个学派中,意识与文化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只不过后者明显地注重功能的主体性,而前者则强调主体判断的理念根据。①一般说来,当代关于西南学派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历史研究中的个别记述方法自然科学与文化科  相似文献   

16.
雷鸣梅 《社会心理科学》2003,18(3):35-36,37
精神分析学是当今西方世界最流行的学说之二。精神分析学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已远远超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形成一种强大的国际思潮,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中,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尤其是上个世纪40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他们把传统的精神分析的方法继承下来,加以改造和发展,并推广到哲学、历史、伦理、文学艺术等许多文化研究领域中,使精神分析学又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本文仅就精神分析学派有关理论探寻违法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作用理论就一直遭到非难。在众多公开发行的有关著述中,不少学者认为他夸大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这是“对社会学中的所谓地理学派的让步。”作为例证,这里可以举出苏联费多谢也夫的著作《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作者在《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一章中,从法国的巴当、  相似文献   

18.
<正>"整体论"从人类学古典理论中一直因袭至今,是人类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研究视野。不同的研究传统和理论学派其型构出了各种整体论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整体论、文化整体论、文化相对论等。从人类学理论发展脉络看,各个学派之间并非单纯并立,其间的交互影响与交流更为重要。各个学派之间的理论取向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基本上都是沿着古典整体论、现代整体论到后现代整体论的流向发展。人类学整体论也经历着"部分—整体"认识论上二元的转变、方法论上的多样性与交叉性,而整体论作为古典人类学家最初的抱负,仍有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中,以汤普森为代表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以下简称历史学派)的政治批判越来越引人注目。历史学派的主导思想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并在历史研究中为现实政治斗争寻找根据和动力,进而以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为现实政治斗争导航,最终在未来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体系中,首先在英国,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并最终把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构成历史学派学术活动的焦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们相信:“一个正义而人道的未来社会的根源可以在英国…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末期出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他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文化巨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时曾感慨地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儒道这两大学派的分歧自何而来?这种分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种分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始就首先应予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