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光庭     
(生卒年不详)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圣宾(一说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懿宗成通(860—873)中应九经举不第,入天台山学道。僖宗召见,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僖宗中和元年(881)随僖宗入蜀。后留成都事前蜀王建,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立,受道箓于苑中,  相似文献   

2.
道教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继承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传统 ,在发展先秦时期女性崇拜 (女神崇拜和女仙崇拜 )的基础上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女仙崇拜。中国道教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女仙集传 ,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本文拟就通过展现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所描绘的绚丽多姿的女仙世界 ,来探析道教女仙崇拜的若干特点。一杜光庭 (85 0— 933) ,字宾圣 ,号东瀛子 ,处州缙云 (今属浙江 )人。唐懿宗咸通 (86 0— 873)年间 ,应九经举落第 ,遂入天台山 ,师从陶弘景弟子应夷节学道 ,颇具声名 ,从唐僖宗朝至五代前蜀王建执政时期 ,杜光…  相似文献   

3.
浙江台州在唐宋两代出了两位著名的道教名人:唐代杜光庭,宋代张伯端。《中国道教史》和其他一些史籍中,记载了二人对祖国文化和道教学术的巨大贡献。杜光庭(850—933)是晚唐至五代时期人,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括苍人,字宾圣,道号东瀛子。”杜光庭原是儒生,喜读经史,工词章翰墨之学。唐懿宗时应试万言科不中,功名无望,入天台山修道,人称“宗庙中宝玉大圭”。后来文章诗词闻名朝野,经友人推荐,唐僖宗下旨召见。赐紫服象简,授麟德殿文章应制,出入禁中。  相似文献   

4.
一、帝王之师唐朝的皇帝推崇道教、尊礼道士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玄宗、武宗曾亲受法箓,成为道士皇帝。唐武宗所尊赵归真邪术干政,臭名昭著;而玄宗所尊司马承帧、李含光师徒,却是有唐一代的著名高道。据《旧唐书》,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①,河内温②(今河南温县)人。出身于仕宦世家,饱读诗书却不肯做官,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二十一岁时出家当了道士③。先居嵩山,以上清派第十一代传人潘师正为师。后游句曲山(即茅山)、天柱山、衡山等道教名山,长隐于天台山王霄峰,自号“白云子”④,又号“天台白云”⑤。…  相似文献   

5.
道士的服饰     
道教与其他宗教一样,有许多“威仪”。威仪是为教徒提供规范的礼仪程式和行为准则。《道藏》(分类法)十二类之第七类,便是“威仪类”。道教威仪内容丰富,如:斋仪、醮仪、忏仪、住观威仪、行止威仪、服饰威仪、入食仪、沐浴威仪等等。我们介绍道士的服饰,实际上是在介绍道教的服饰威仪。在道教早期,道士的服饰没有定制。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406-477年)对南方道教进行总结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经籍的同时,编著道教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并立道服之号:用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此后,逐渐增修,至…  相似文献   

6.
林灵素     
(1175—1119) 北宋末道士。本名灵蘁,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少依佛门为僧,后改从道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卒子宋宣和元年(1119)八月,终年45岁。宋徽宗笃信道教,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曾下诏求天下有道之士。宋政和六年(1116,一说七年)左道箓徐知常荐林于徽宗。林称徽宗本为上帝之长子,天  相似文献   

7.
司马承祯 (647—735)是唐代并名的道教养生理论家。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载:“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为陶氏三传弟子,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逝世于太山逍遥谷。其后司马承祯遍历名山,隐于天台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将归还,遣麟台监李峤饯行于洛桥之东(《旧唐书·司马承祯传》)。景云二年(711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祎到天台迎司马承祯入宫,问以道术。  相似文献   

8.
道教辞典     
华颐 《中国道教》1990,(4):60-61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教徒。又名紫阳,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曾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少为太学生,举进士不第,后为府吏。因触犯“火焚文书律”,遣戌岭南,后转成都。传说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诚)”,号“紫阳”。作《悟真篇》,阐发道教内丹之法。强调先“命”而后“性”。三教合一思想显著,“教虽为三,道乃为一”,认为“  相似文献   

9.
陈致虚     
(1289—?) 元代道士和道教学者。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见《金丹大要》。  相似文献   

10.
陈景元     
(?—1094) 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少有方外志,仁宗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年十八,从天台道士张无梦学,得《老》、《庄》微旨。尔后,隐逸江淮。礼部侍郎王琪荐之于翰林承旨王岐(一说为王珪),岐令其讲经,公卿大夫无不欲争识者,醴泉观提总奏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家事,以其该通,奏赐紫衣。神宗闻其名,诏即其地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  相似文献   

11.
张紫阳     
(984—1082) 北宋道士。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通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遣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传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一说“遇青城丈人,得金液还丹之妙道”;一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13.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丘处机     
(1148—1227) 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开创人。或作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  相似文献   

15.
褚伯秀,号雪巘,又号"武林道士",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有<南华真经义海纂微>106卷传世,曾注<道德>、<冲虚>二经,皆佚.淳祐丙午年(1246),西蜀的范应元在京师设席讲<庄子>,褚伯秀师从他学习,得<庄子>心印.  相似文献   

16.
陈玲 《中国道教》2005,(6):33-36
一、道教学者:李淳风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是道士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父亲李播曾出家为道士,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记载:“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这么说来,“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  相似文献   

17.
王玄览     
(626—697)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年三十余,与二、三乡友去茅山学道。途中觉同行者概非仙才,而归故里。感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后遍研释、道二教经论,务究其源奥。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  相似文献   

18.
净明道     
道教教派之一。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传当时西山(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净明忠孝全书》,收于道藏太平部。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大辞典》名人录部分第373页载:“叶宗滨,近代道士,生卒不详。民国十一年至三十年(1922—1941年)在浙江天台桐柏宫主持道务。精通医术,常救助病人,乐善施诊、施药,为周围乡民所敬重。他还引领道众广募资金,用于修缮殿宇,协办学校,兴建石桥,同时三修‘金箓大斋两宣’宗坛规律,使桐柏宫的香火日益兴盛。”  相似文献   

20.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