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韦弦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全书28万字,348页.本书是在作者自1992年以来发表的30余篇有关易学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收入《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第二辑)中.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易学考,下编为易学论,书末附有"业师金景芳的易学"一节内容.上编由五章内容构成,主要是对关涉思想史上一些认识是非问题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正丁四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全书274页,计17.7万字,为"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之一种。作者认为,"国内的易学研究,……实始于出土易学,始于所谓数字卦问题",大量易学材料的发现,丰富了易学知识,提出了新的易学问题。本书分三编,共九章,由作者发表过的九篇论文略加编辑、润色而成。第一编分两章。"从出土材料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认为《周易》卦爻画的来源经历了从五十五数揲蓍法到五十数揲蓍法,从爻体六、一(七)到一(七)、八的演变,今本及出土诸本《周  相似文献   

3.
吴克峰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全书共33万字。该书在逻辑与文化交叉研究的视野下,对易学逻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逻辑史的回眸与易学逻辑。作者指出易学逻辑是以太极、阴阳、五  相似文献   

4.
刘玉平著,齐鲁书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共23.5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析论易学思维,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周易》概述;第二章析论汉代象数易学思维, 作者指出汉易思维的模式和主要特色在于吸取当时的天文、历法、物候等知识,以  相似文献   

5.
《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期间隆重推出,被收入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二辑,该书作者詹石窗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是詹教授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出版伊始即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组编的《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在总结中国哲学类成果时对詹教授这部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书“首次全面揭示了易学与道教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妮 《周易研究》2022,(4):101-111
因无缘得见汉儒之前的《易经》原本,宋儒开始了恢复古易篇第的尝试,于是宋代易学史上出现了一批以“古易”命名的重编古易著作。以往研究不断充实重编古易的参与者,但未以成书与否作为判断标准。事实上,胡旦、胡瑗、邵雍皆无重编古易著作,王洙藏本直到南宋才有人提及,宋人重编古易且成书流传始于吕大防。吕著以复古为主,晁说之偏向“重编”。以己意重编古易的风气在南宋得到发展,从数“十翼”到改卦序,其中影响最大的“古易五家”被《中兴馆阁续书目》著录并以成说流传。重编古易体现了宋代复古以求新的学术特点,反映了宋儒高度的怀疑精神、理性精神、经世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吴钧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8月初版,全书20余万字,394页。本书是运用易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翻译学理论与实践,也是从翻译学研究的角度对《易经》的全新感悟。作者首次提出"译易学"命题,旨在以易学原理阐释翻译的规律与法则,为中国翻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本书分为两编,共五章。第一编属理论研究。作者探讨了译易学理论问题,将"易"与"译"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与论说。如从"太极""两仪""四象"几个方面探讨了"易"与"译"的相通之处,认为翻译的"太极"就是由"原语"与"目标语"这"两仪"所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理学与易学》向世陵著,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全书共231页,25万字。理学的理论创造与《周易》密不可分,《周易》是其重要的理论源泉。作者立足于此,对宋明清理学中与易学息息相关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了阐发。第一部分是关于宇宙的化生问题。首先阐述了邵雍以天地之数论天人生成演化的宇宙学说,  相似文献   

9.
萧汉明著,中国书店2 0 0 3年6月出版。全书17万字,313页。本书是朱伯主编“易学智慧丛书”之一。作者将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学说相结合,以专题形式阐述了易学与中医学的典型相关课题。全书共分六章。首章前有任继愈先生和朱伯先生为该丛书所撰写的总序和作者的引论。第一章“医《易》会通源流概要”,作者从萌芽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后医《易》会通的历史进程做了系统回顾。第二章“《易》与中医人体生理学”,详细探讨了《易》对传统医学生理学的影响,指出深入发掘医《易》会…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代著名易学家程石泉先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全书27.5万字,共331页。该书为程先生“易学三书”(《易学新探》、《易辞新诠》、《易学新论》)之一,于1979年在台北文成出版社初版,1998年在台湾文景书局再版。经吕绍纲教授推荐,今得  相似文献   

11.
书讯     
一 1987年12月经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召开的大陆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大会,被海外学者称之谓“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大会论文集《大易集成》一书,几经延误之后,最近由北京西城赛普科技开发公司赞助,于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刘大钧教授任主编,共收入国内外参会论文四十一编,近七十万字,这部具有重大学  相似文献   

12.
<正>刘秀兰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出版,全书共686页。全书旨在探究宋代史事易学的义理内涵,从宋儒注《易》所引证的史事当中,发掘其人文关怀以及精神状态。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绪论,对宋代易学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及作者研究宋代易学的目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详述了宋代易学的义理内涵,提出宋代易学注重义理的发挥,而援引史事  相似文献   

13.
正寇方墀著,中华书局2018年2月、3月先后出版,两书是作者三卷本易学系列丛书中的两卷(另一卷为《全本周易诵读本》),共839页,计96万字。整套丛书是作者参考八十余部文献资料,历时八年在易学领域埋头耕耘的思想结晶,丛书的出版将有益于中华易学在新时代的普及与发展。《全本周易导读本》53万字。该书面向当代广大易学爱好者,从《周易》的基础知识开始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的逻辑类比推理的思想构架。并将自己的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的哲学意义。焦循易学的方法论,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的重要转向,它已迈出象数与义理诠释易学的旧轨。然而将易学的探求严格限定在各种法则的框架之内,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学的象数系统与义理系统的各自独立性。因此,易学的哲学意义也就被逻辑推理的工具价值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 998年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自 1 992年至 1 995年期间发表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研究帛书《易传》的 1 9篇论文和 6篇释文。全书按照内容共分五编 :第一编“帛书《易传》简说” ,收有四篇论文 ,主要介绍了帛书《易传》中《易之义》、《要》、《二三子问》、《缪和》、《昭力》的基本内容。第二编“帛书《系辞》论辩” ,收有 5篇关于帛书《系辞》的论文。重点探讨了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关系、帛本《系辞》的学派性质及今本大衍章的问题 ,提出了今本《系辞》早于帛本《系辞》、帛本《…  相似文献   

16.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该书收录了廖名春1992年8月至1995年9月关于帛书《易传》的19篇论文和6篇释文,另附首次发表的帛书《易传》的16张照片。是迄今为止帛书《易传》研究最为重要的成果,因此获得了由东方国际易学研究基金委员会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联合设立的1999年度第一届国际易学龙马奖。 本书分为5编。第一编“帛书《易传》简说”由介绍帛书《易传》(除《系辞》以外)基本内容的4篇论文组成。它们发表于1993年8月,是研究帛书《二三子》、《衷》、《要》…  相似文献   

17.
<正>杨自平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为林庆彰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四编)第4册。全书对吴澄易学的易学方法和易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绪论部分阐述了作者的研究目的和思路,指出吴澄经学研究承继朱熹,并就吴澄对朱熹经学《诗》与《礼》部分的承继进行了简要说明。其下用八章的结构,力图透过《易纂言》与《易纂言外翼》,  相似文献   

18.
新书架     
《秦汉易学思想研究》张涛著,中华书局2005年3月出版。全书31万余字,434页。本书是在作者同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订而成。作者致力于将易学思想放在秦汉历史进程中做深入全面的综合考察,重点探讨易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及其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相互关联,展示易学思想在秦汉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本书由前言和七章的内容组成。在前言中,作者指出秦汉易学研究和运用的高潮先后出现过三次,分别是秦汉之际、两汉之际和汉魏之际。并把其发展划分为秦代、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前中期和东汉后期五个阶段。本书七章…  相似文献   

19.
王帆 《周易研究》2006,(4):73-78
汉代儒家领军人物董仲舒的主要哲学著作《春秋繁露》蕴含着深厚的易学功底,其哲学基本上是《易经》的阴阳学说的引申,主要体现在:一、“阳尊阴卑”的阴阳观,二、感应论,三、“天地人”三才之道与法天及“与时偕行”的思想,四、“见微知著”的发展规律论,五、“神道设教”与灾异谴告说的内在联系。董子对于易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更具有自觉与圆融的特点,从而使自身的思想与传统易学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20.
刘彬 《周易研究》2007,(2):12-18
马王堆帛书《要》篇有“五正”一词,乃为古代易学讲君道的特定术语。其内容是帝王取度于身所建立的规矩绳权衡五种法度,与八卦中的某些卦、四时和五方等相配纳,而形成的易学模式。此配纳模式说明,君主布施规矩绳权衡五正,其旨在因顺阴阳、谐和四时、理顺五行,以达致天人祥和的理想政治境界。此古《易》“五正”的要义,是君道合于天地、阴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