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大钧 《管子学刊》2007,(3):84-86,122
庄子学派独特的理想自由在社会现实当中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致力于谋求精神上的超脱,取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而否定现实人生与表现自由理想便成为《庄子》的文艺基调,即其作者创作的一贯思想和作品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庄子》道学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其作者所致力的也正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的文艺思想即融于其道学思想之中,是其道的学说在文艺方面的体现和延伸。《庄子》之道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文艺思想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本特质;其使精神进入道的理想境界的理论生发出关于"虚静"等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理论;《庄子》之道的绝对同一性生发出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论。庄子学派的文艺思想直接促成了《庄子》特异的文学性,并对后世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深刻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思想结晶,阐述了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总结经验及思想创新。众多的古代画论将历代人的美学思想汇聚起来,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坚固的中国画理论体系。其中,郭熙的《林泉高致》便印证了作为绘画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聚集了郭熙对于绘画创作经验的独特见解和艺术分析,是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由此可知,画论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也成为后人绘画创作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来源,也可以通过总结历代人的绘画理论经验来丰富绘画实践,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3.
黄远 《美与时代》2005,(2):27-28
在实用艺术设计的研究中,实用性和审美性始终是作为相对应的概念来讨论的.通常人们对实用艺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比较容易理解,认为主要是指它的使用特征,属于人体工程学的任务和科技应用范畴;而对审美性的理解比较模糊,不自觉地认为实用艺术的审美主要是来源于单纯的美术方面形式的、艺术的表现和设计形象的艺术处理等,却忽视了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形式中潜涵的、内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其所必然代表的时代性的社会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血写血书者是王国维、鲁迅发挥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诵读与写作中关于我于文学尤爱血书者而提出的创作主张。其特征是审美悲剧情感体验论。白桦的长诗《从秋瑾到林昭》是当代这方面的践行者与代表作,故于我们的创作有莫大助益。  相似文献   

5.
曹冰 《美与时代》2005,(5):80-82
电影创作在艺术方面的创新性和前卫性是观众欣赏影片并获得审美享受的前提。但艺术表现手法的新奇又可能脱离观众的欣赏经验和习惯,导致读解困难。创作和欣赏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创作理念既要前卫又要兼顾观众的接受水平,这是一种创作与欣赏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畸形状况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到社会的行为机制几乎全部交付利益驱动,由此造成从信仰到底线伦理的严重危机。审美与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述格局。现在的任务是,审美与艺术首先需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中国美学的引导首先是经由审美范式激活传统审美经验,使之进入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成为提升之一维。因此,重要的不是仅仅研究传统范畴与理论,而是结合审美事件、人物与风俗的个案序列进行诠释,并转化为艺术。因此,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我们通常所关注的视觉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之一,便是“读”。这种品读式的审美,不仅贯穿于园林的宏观和具体等多个层面,更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虽然对艺术总体上有否定倾向,但他对艺术理论的诸多方面均有所涉及.在艺术发生论、艺术本体论、艺术认识论和创作论、艺术功能论以及审美标准上分别主张“模仿说”、重质主义、先实后虚说、实用主义和等级主义以及客观主义.尽管它的艺术观深受道家影响,但与老、庄差别很大,其法家式的极端主义特征仍然非常突出,其中某些观念具有积极进步的一面,而更多的则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郭熙是北宋画家中最为多产,也有较强理论自觉的一位,他的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林泉高致》一书中,其中所论述的美学思想、技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园林设计带来了启示。从美、法、意、道四个层面分别谈论《林泉高致》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美即谈论审美及书中涉及的美学命题,法即郭熙提到的创作技法及创作态度问题,意即全文论及的关于山水画意境的内涵,道即技法背后的理以及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10.
南齐画家谢赫《画品》中的绘画理论"六法论",以独特的艺术审美标准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新和教学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与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分别从意境和笔墨中抽象的和谐是至高的艺术境界、技法和笔触也是给予画面生命力的表现、妙在似与不似的主观和客观、经验到理念再到感情的敷色过程、布局的基本要求与法则、传承古人而赋予新的个性特征这六大点概括"六法论",阐述其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及其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代艺术创作已与传统创作方式相背离,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原有艺术形式的存在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和多媒体的追赶,想在此基础上标新立异是极其困难的。将传统文化中的趣味元素打破重组成为全新的创作因素无疑是一种思维上的再生。而在此过程中,形式上的推陈出新必然将传统艺术所追求的造型、比例推翻。新鲜、自由、游戏的创作方式增添了艺术作品的趣味性。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悖于常理的、怪诞离奇的艺术形式上。然而,寻找灵感的过程依靠的是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形式上的特立独行还不足以引发观者的共鸣,应该还要把握住生活中信手拈来的趣味元素。在探索当代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敢推翻、有形式、会寻找,就能与模式的、僵化的艺术风潮叫板。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儒家学说的最高目标是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建构,其艺术审美精神是经过道德过滤、为道德服务的工具。其主要论据是:儒家经典著作里很少涉及美学和艺术;当儒家谈到艺术审美时总是强调其道德意义;儒家的审美理想"中和"本身是一个道德理想。但是基于《论语》《孟子》等儒家基本经典的精神,逐一审视这些论据,可以看出儒家学说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道德责任,而是人生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的美学境界。在儒家的价值观中,道德或者是达到审美和艺术创造的一种方法,或者是作为这个最高目标的一部分而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14.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术评判家之一,也是该时段西方最重要的艺术评判家之一,他创作了《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艺术与文化》等著作,同时他也为后世留下了双重遗产,即批评实践与批评理论,文章在理解其著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双重遗产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与现实对抗中坚守艺术教育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感受诗意生存和审美精神。衣食无忧的当代仍应培养人的审美生存精神,而不是将审美与艺术教育等同于谋生。诗性的审美生存精神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相反,这要求审美与艺术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化和欲望化现实相对抗,而这种对抗陷入了难以对抗又不能不对抗的困境。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化思维简洁而理性:“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文化,诗是“不能吃”的,因此拒绝诗性品质。艺术常常被人们不理解而由少数人坚持,艺术的个性和自由在于艺术的精神,人类的传统就是以一种没有实际功能的精神与有效的现实相对抗,艺术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实中突围,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与现实对抗的审美教育需要强行给予,即进行早期和长期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在书法作品中,“情调”通常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氛围和情感状态。观米芾《蜀素帖》,其笔墨端庄整齐,气势磅礴而不失秀丽,用笔潇洒细腻,这不仅展现了米芾深厚的书法思想和文化底蕴,还体现了米芾别样的书法情调,给观者带来了特有的审美艺术感受。米芾的书法思想内蕴,启迪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基于此,通过《蜀素帖》研究米芾体现的书法情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素描广义上是指单色的绘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的基础,通常用于学习绘画技巧和探索造型规律上。文章主要围绕素描训练中的审美及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便切实掌握素描技巧,在素描练习中加大对学生审美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利用素描绘画语言表达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8.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9.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在设计中“破坏”的种类 传统的审美一般情况下比较注重一件事物的完美性。通常一事物长时间在正常状态下会被人们所忽略。因此,有时候破坏反而成了一种创造。若将完整的形态有意识地加以破坏、分割,对事物的注意力则会因常态的消失而受到冲击。破坏是通过减缺、分割、解构重组的方式使图形造成残缺不完整的形态,观者在这种图形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的视觉上的紧张与冲突,这种有意识的破坏以追求反向的审美趣味,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