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千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从事着各种职业,进行着不断地创造,形成了一个各行业纵横交织,五彩缤纷,忙忙碌碌的大千世界。社会发展到今天,行业分工更是精细,如何择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谋职业、竞争上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等、靠、要”的传统择业模式被打破。但有些人却仍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认不清个  相似文献   

2.
一、谈判是竞争的基本手段有人认为:世界是个谈判桌,事事处处要谈判。对此,一般人或许觉得夸张,但对竞争者来说,却并非言过其实。司马迁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竞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同他人争胜,谈判则是为了改变或调整相互利益而进行的辩议活动。利益,也将竞争与谈判紧密联系起来了。竞争离不开谈判,因为没有谈判,竞争  相似文献   

3.
取舍有道     
正谚语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取舍之道,道义为先。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孔子讲"见利思义",还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墨子以为"万事莫贵于义",就是说道义高于  相似文献   

4.
跟自己争     
该争的一定要争。如果因为枪打出头鸟就放弃了,那么,你可能失去了一片辽阔的天空;如果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放弃了,那么你可能永远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很多情况下,争才有出路。到底要争什么呢?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多少人为了一个利字,忙着争钱财,争职位,争权势,争地盘……争得貌合神离,争得勾心斗角,争得反目为仇,争得乌烟瘴气……这样的争好像一把把利刃,给人们留下了数不尽的伤痕。  相似文献   

5.
正写下这个题目,忽然发现,它其实是有一点点歧义的。"留下",既有接受的意思,给自己;又有付出的成份,给别人。因价值观的不同,理解也大相径庭。留下什么?取舍之间,有人生不同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在里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短暂,不过南柯一梦!但生而为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会不停地奔波、打拼、积累,试图为自己渺小的人生构筑一座尽可能雄伟的摩天大厦。或流芳百世,或名垂千古,或长命百岁,或家财万贯,或相爱永久……不论是为别人留下什么,抑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到诗人痖弦先生《人生十问》的短文。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他的回答是“我曾央人以子敏送林海音的祝寿语刻了一方闲章:‘这里拉人一把那里拉人一把,这里放人一马那里放人一马。’没有能力做伟大诗人,愿做伟大朋友:”也就是说,他是以“愿做伟大朋友”的心怀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读后让人心为之动,情为之热。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6,(1)
绪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与我,也就没有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荣枯祸福,基本上亦取决于人与我。这是天下的人与我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皆能证明的。可见人与我,实天下之至宝。它在人类学术思想研究中,应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我把佛学中的“五蕴皆空”思恕,结合现代人类生活实际,作了较长时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佛学中有许多精华,吸取并发扬佛学的精华,有助于振兴中华民族、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佛学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也能促进人类的科学进步。新思异绪,纷然杂陈,为是?为非?未能自断,应即如实反映所见,以求正于天下贤明之士。  相似文献   

8.
凡是与人打交道的事情,都需要我们有一种“快速亲和”的能力。如果不能利用各种社交场合“快速亲和”,你的一生就不可能有很多的朋友,生活的圈子就会很狭窄。缺乏亲和能力的人,会从他(她)们的各种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例如,冷漠戒备的表情、傲慢自恃的姿态、敌意攻击的语言、怪僻生硬的态度、还有挑剔苛求的目光等等,都会使人产生别扭、反感、逃避、甚至恐惧的心理,别人只有敬而远之,或是逃之夭夭,怎么可能与之成为朋友呢?快速亲和是为了适应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现代生活的需要。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千变万化,要随时准备…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桩尬的处境有一对朋友去听音乐会。两人过听边议论: 甲:“这个女人的嗓子太借糕了,你知道她是谁吗?’’ ‘:“啊呀,真对不起!她的嗓子当然不坏啦,主要是她唱的那支歌太差了,不知是那个错出来的整脚曲子广 乙:“这曲子是我诸的。” 甲:那……。 袍怨和声明女婿在丈人面前艳怨,说自己的妻子怎么怎么蜜横无礼。“如果我的女儿再一次给你招来烦恼”,丈人回答说,“我一定取消她的遗产继承!”女娇立刻陪笑声明,“我刚才是说着玩儿的。你的女儿贤淑、端正,,天下第一。” 不接特殊儿子:“爸爸,厂里光荣榜挂出来了。那么多照片,我怎么一直找不到你的?…  相似文献   

10.
柔和     
玉洁 《天风》2001,(9):44
中国古代有一哲学家,在他弥留之际,叫来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你们看,我的牙齿呢?”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又问:“我的舌头呢?”学生回答:“还在。”于是学生顿悟出一个道理:柔韧的东西,永远比坚硬的东西更适合于生存。 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认同是指人从内心接受和认可道德的过程或状态。道德主要是以利他为倾向的,但个体的存在却是以自利为优先的。自利优先的个体为什么会认同利他倾向的道德?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在理性基础上进行一番利益考量之后的结果。这种利益考量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对自我存在与他者存在进行视角转换;二是对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进行理性考量;三是对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进行心理转化。  相似文献   

12.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太浅了,基督徒谁不能回答呢?罪人就是不信的人,义人就是信主的人嘛! 这样的回答合乎圣经吗? 但愿我们能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一) 我们先要思考:“罪人就是不信的人”有没有圣经根据? 有人会说,约翰福音3章18节明明记着:“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这就是圣经根据。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何用?     
随着市场经济生活的形成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扩张 ,在某些人的眼里 ,简直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以钱来衡量、用钱来交换。于是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试图同他们讲道理的人经常能听到他们自鸣得意的反诘 :“良心多少钱一斤 ?”或“道德值多少钱 ?”这的确是个让人犯难的问题。你若是说“道德不值钱”,那就正中设问者下的圈套 ,可你又确实说不出道德究竟值多少钱。越是不好回答的问题越值得我们思索。如果你是一个惟利是图的人 ,那道德对你来说确实一文钱不值 ,它既不能用于购物 ,也不能作为资本投资或存入银行生息。不仅如此 ,它…  相似文献   

14.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口的这幅对联,如今已流传天下。每逢看到这一名联,朋友,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反正,我的心情是很欣欣然,又很不满意。欣然无须多说,这大白话的意思妇孺皆知,赞美咱们湖楚地方的人嘛!不满意呢,是不满意那后半句——“于斯为盛”。  相似文献   

15.
《管子》十分重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充分论证了经济管理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管子))主张富国富民。认为国家只有拥有丰富的财富,有能力在物质上给人民以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天下所归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它指出,百姓希望得到的是富足安乐,如果统治者能给人民以富裕安乐的生活,百姓就会拥护这样的政权,统治者的地位也就会得到巩固:“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  相似文献   

16.
他一再在他的一位朋友面前说:“没什么,我只不过是在这方面多下了点笨功夫罢了,你可是在很方面比我强多了。”“你要是想写,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超过我的。” 这里说的“他”,是某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他跟他那位朋友说的,显然都是一种谦虚之言。既然是朋友,他当然知道怎么说才不致让朋友难受和难堪。见他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同时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也越来越多,有一天,那位朋友也就对他说:“我也准备写作了,你看,我能不能用三年时达到你这个水平 ?“这位作家怎么好说不能呢 ?” 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位作家的那位朋友,…  相似文献   

17.
正孟子师承孔子嫡孙子思,请教:"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先给利益)。"孟子疑惑:"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怎么能离开利益呢?利益是仁义的完美体现。"数十年后孟子成名,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先生千里而来,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封地),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相似文献   

18.
自任以天下之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下为己任是原始儒家的核心精神 ,孔子给士人规定的大任是“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也说 :“圣之任者 ,……自任以天下之重。”传统的“天下”有其独特的内涵 ,它既有别于“国家” ,亦不指纯粹的空间地理 ,而是与一种大公与民本观念相联系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在这种天下观的影响下 ,腐朽的王朝被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凡是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 ,皆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鸡虫得失 ,不汲汲于个人的功名富贵 ,他们倡导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观念 ,他们呼唤和恪守社会的公正道义 ,自觉的把个人与国家、天下…  相似文献   

19.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20.
和谐人生     
前言“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姐妹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望壹书4:20)人对爱与被爱的需要是人生最大的需要。如果没有爱,人的生活将会枯萎凋谢直至死亡;如果没有爱,儿童不会长大成人;如果没有爱,婴儿不会存活于世;如果没有爱,老人很快就会患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