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上海市逻辑学会举行首届年会,对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些逻辑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一、形式逻辑的规律可否违反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形式逻辑的规律虽然是一种思维规律,是人类主观世界的规律,但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具有客观的性质。对人的思维活动有着强制性。这就是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活动的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2.
一、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个所谓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是几年来争得最热闹的。但是,究竟甚么是主观、客观,主观、客观用在这里是甚么意思,却似乎并不是那么清楚。例如,吕荧认为美是观念,但又有“客观性”。这只是说主观观念中有客观内容,而不是说美是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逻辑问题需要探讨。弄清这些逻辑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一、哲学教学必须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一切正常的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守思维规律,否则就不能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教学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需要辩证思维,因而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可以完全置之度外,这是极大的误解。以“不矛盾律”为例。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要求排除思维中的逻辑矛盾,而在辩证哲学看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似乎这两者是截然对立的。其实,“不矛盾律”要求排除思维中的逻辑矛盾,但并不排斥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完全符合“不矛盾律”的。列宁说:“‘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4.
金岳霖同志主编的《形式逻辑》出版了。 该书开宗明义说:“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乍看起来,这个关于形式逻辑对象的定义并不新鲜。但是你细细往下读去,就会发  相似文献   

5.
社会调查研究是领导者的基本功,又是现代领导在实施其领导职能的全部过程中,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基础。各类社会调查研究活动,都必须充分应用以下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以构成严密、科学的逻辑研究程序。  相似文献   

6.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学习形式逻辑,一定要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每条规律的基本内容、逻辑公式、逻辑要求以及违反这些逻辑要求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错误,同时还要弄清各条逻辑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別,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在各种思维形式的具体逻辑规则中的体现和作用等等。总之,要准确理解,要融会贯通。但从这次自学考试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这次逻辑试题中有一题是:“什么是同一律?它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明辉 《现代哲学》2006,28(2):114-119
“批判性思维”一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十分时髦的术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都在讨论批判性思维。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逻辑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目前学界对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在逻辑学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当前逻辑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两者可以不加区别交互使用。该文首先考察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们分别给出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然后分析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认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共同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8.
贝叶斯推理规则是人工智能领域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数学家、逻辑学家与心理学家都对其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关于人的思维方式是否遵循贝叶斯推理规则,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古典的启迪概率主义者认为,概率理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基本常识,是思想的规律。Edwards(1968)最先用实验的方法测试人类的推理是否遵循贝叶斯定理,并认为,即使是“保守的”推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贝叶斯定理计算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然而另一方面。Kahneman和Tversky(1972)却认为,人们明显地不是保守贝叶斯主义,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遵循贝叶斯定理。古生物学者Gould(1992)持有更极端的看法,认为人们的大脑生来就不是遵循概率规则的。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如果从逻辑思维的实际出发,那就只能得出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结论。本文谈两点意见。 一 充足理由没有阶级性 有人说:“有些思维的具体内容,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形式逻辑就不得不改变其性质,成为阶级的工具而非全民的工具了。”但  相似文献   

10.
人类非逻辑思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慧颖  张凤华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6,29(6):1409-1411,1427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成人的思维发展已达到“形式运算”的阶段,能够依据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抽象的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从此以后,根据逻辑的标准判断人类的推理是否是理性的就自然而然被接受了。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遵照形式逻辑的规则来思维,在许多时候都表现出非逻辑的一面,似乎有另一种大家公认的“心理逻辑”。但是,非逻辑并不意味着非理性,从生态学的角度说,很多时候心理逻辑具有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一、侏儒说动物有机体内有没有一个“侏儒”,为它接受刺激,发出反应呢?这是心理学基本理论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与这个“侏儒”说势不两立,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不是意识,所有一切与意识有关的术语都应被废除。我国行为主义者郭任远以为控制行为的东西不是有机体或人,而是刺激,所有一切主观心理学的术语,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感情、意志等等都是阻碍心理学前进的鬼魂,科学心理学为了革传统心理学的命,就要消灭这些鬼魂,但是这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是有困难的。华生要坚持刺激反应的公式,以为心理学研究要做到从刺激预测反应,从反应逆测刺激。但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同是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不同个体的不  相似文献   

12.
藉曲解经验事实而披上自然科学伪装的各色主观唯心主义者要拿经验事实勾销主、客观界限,使心与物同归于意识。但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的区别,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明显的最朴素的经验事实。如何对待这种不容抹煞的经验事实,就成了各色主观唯心主义者所无法迴避的问题。不管在哲学上是如何力图抹煞心物界限的人,但具体谈到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区别问题时,却没有谁主张心理学就是物理学,物理学就是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家若不作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辩证矛盾,就本体论说,是客观世界本身的对立统一,亦即客观辩证法,就主观思维论,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思维、认识固有的对立统一,亦即主观辩证法。恩格斯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是讨论形式逻辑不矛盾律与辩证矛盾规律的关系问题的。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既不在于形而上学地否认辩证逻辑,也不在于诡辩论地抛弃形式逻辑,更不在于两种逻辑之折衷主义的混合,而是在于两种逻辑的相互过渡。作者认为,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上,我们描述本质的各个表现形式并把它们中的每一个归结为抽象的同一性,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且充分的;在第二个阶段上,我们深入地分析本质,认识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依据对本质所作的辩证分析,从本质推演出各式各样的现象,这时不矛盾律也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作者认为,反映现象的内在同一性的思维必须按照不矛盾律来进行,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对立统一的思维则必须按照辩证逻辑规律来进行。辩证逻辑规律包含了形式逻辑规律,而把它作为自己的从属环节,正如相对论力学规律包含了古典力学规律、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包含了价值规律一样。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是阐明不矛盾律过渡到辩证矛盾规律的联结性环节,正如洛仑茨转换是阐明古典力学规律过渡到相对论力学规律、劳动力的二重性是阐明价值规律过渡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联结性环节一样。切尔尼克批评了一些修正主义哲学家(沙夫、巴特斯、柯尔曼)在“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面前退却”,他们“责难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某些场合使用了‘逻辑矛盾的’陈述”。作者讨论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列宁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中的三个辩证逻辑矛盾的表述方式,说明在思维中有两类逻辑矛盾,一类是正确思维中不应有的形式逻辑矛盾,一类是反映客观矛盾的辩证逻辑矛盾,而这类逻辑矛盾在正确的思维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符合于真理的思维的必要规律。  相似文献   

15.
辩证思维即遵循辩证法规律而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极形式,其产生与发展必须以形式逻辑思维为基础,同时又是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向。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等曾指出:“从思维的过程,即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朱智贤、林崇德,1986)。一般而言,自觉或不自觉的辩证思维形式在成人中较为常见,这是由于成人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辩证思维方式就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但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辩证思维的状况如何呢?根据有关研究,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其具体表现为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明显形象性,中、高年级儿童的思维具较多抽象概括性(朱智贤,1979)。例如南京师大丁祖荫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丁祖荫,1964)。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语言和外显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采用口述分析法以及辅以外显活动的分析,对62名被试的问题解决的基本思维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问题解决的三种策略:整体策略、单一策略与混乱策略和大、中、小学生问题解决时所采用不同策略的特点;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计算机流程图,以便通过计算机模拟验证。本研究的方法是用我们设计的“卡片分类法”,它包括三种标准卡片和45张分类卡片(见表1).  相似文献   

17.
集合体与系统本是不同的,可是实际思维中人们却往往分辨不清,包括一些权威性著作。如,金岳霖编《形式逻辑》认为“森林”与“舰队”同是集合体;诸葛殷同等编《形式逻辑原理》认为“森林”与“工厂”同是集合体;中国人民大学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修订本)>自学要点和思考题、  相似文献   

18.
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是寻求真理的工具。但是,正确的思维只有同谬误的思维相比照,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显示出它在认识中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谬误研究应为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汉语中,“谬误”可泛指一般的错误、差错;也可用作与真理相对的反义词,指与客观现实不一致的认识。作为逻辑术语,“谬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谬误,指在思维议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包括思维形式上完全违反形式逻辑的错误,言词上与形式逻辑有关的错误,以及实质的即关于事实或内容的错误。狭义的谬误,指貌似正确的错误推理,亦即违反形式逻辑规律、规则而产生的错误。中国古代逻辑中的谬误论,讨论广义的逻辑谬误。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的整合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荣双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3,26(2):349-349
1 心理学不统一或分裂的原因  一是笛卡尔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二元论将学术理论观点分为客观与主观以及质化与量化等等。这样对立的区分模式在心理学中已成为一种思维和研究定势 ;二是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金布尔发现心理学中存在五个与之相关的对立范畴。沃特森则认为有 18个 ,黑特认为有 12个。我国的研究者指出这些对立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模式对人文科学模式和价值中立对价值负荷说等方面的对立。表层研究与深层研究的对立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研究等方面的对立 ;三是方法论的对立。实证主义和现象学…  相似文献   

20.
<正>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人们对于自然的观照和参与,是社会文化的无尽源泉。现代哲学认为,人作为自然物生存于“自然世界”,但同时人又能超越自然,生存于其自身创造的“文化世界”当中。于是,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人的活动为中介而扔弃了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抽象对立,并把社会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