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4月20日至23日,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云南大姚举行,来自北京和云南的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妙峰山德云寺,以及云南僧人彻庸的事迹与思想等做了详细深入的讨论。学者认为,云南大姚妙峰山之德云寺在云南佛教中据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它是根据《华严经  相似文献   

2.
7月25至26日,第二届宗教社会科学暨"宗教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北京、云南、上海、湖北、四川、台湾及美国等地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姜锡润 《哲学动态》2002,(10):18-20
"中国第六届价值哲学暨中韩第一届价值哲学研讨会"于2002年7月21日至24日在云南玉溪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理论研究室、<哲学研究>编辑部、韩国道德教育研究会、云南玉溪师范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学部、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及韩国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世纪的价值冲突和人文精神"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马兆珍 《天风》2022,(2):19-20
2021年12月15日至19日,经过前期的周密筹备,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基础上,"让茶农忙起来、富起来"项目专题培训活动分别在云南云县茶房乡文茂村和云县大朝山西镇邦旭村困木组茶农初制所如期举行,58位茶农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YMCA)、女青年会(YWCA)联合云南拉祜族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建华开展的助...  相似文献   

5.
由甘肃省委统战部、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主办的"2010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中国宗教学会年会--当代中国宗教若干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29日至30日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四川、云南、山东、河南、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甘肃省委统战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的有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词.会议从收到的论文中选出68篇论文编辑成2本论文集,分发给与会专家学者和嘉宾.  相似文献   

6.
2005 年 2 月 15 日-16 日“佛教与云南文化”研讨会在云南省弥勒县举行。会议由昆明佛学研究会主办,并得到了昆明市宗教事务局、红河州宗教局和弥勒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会议收到论文 30 余篇,涉及了云南佛教的许多方面,来自于北京和云南地区的学者专家 50 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主持了会议。现综述如下。 一、当代佛教与云南文化。学者认为,云南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应该慎重对待的工作,需处理好佛教文化因素的挖掘与佛教自身发展的关系;旅游活动与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关系;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管…  相似文献   

7.
大约是在一九八八年,北京某大报曾发过一条新闻特写,说是云南边防部队某连官兵从山里拣回一只小猴子,把它养了起来.猴子长大之后异常聪明,常常跟着饲养员去放猪,哪头猪跑远了,猴子马上跑过去呲牙咧嘴地吓唬它,把猪往回赶.还跟着饲养员学会用石头打那不听话的猪.  相似文献   

8.
"三纲"漫议     
"三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三纲"虽形成于汉,但在汉代,其权威地位尚不牢固.而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三纲"的地位、影响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削弱.自宋代始,"三纲"不断神圣化,牢固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君权、父权、夫权日益绝对化.在明清之际,"三纲"受到初步挑战.到近代,经由"道德革命"的冲击,"三纲"一步步走向消亡.概言之,"三纲"的产生、确立、强化、崩坏是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同步的.  相似文献   

9.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11.
"韩卢逐块"是一个佛源成语,比喻不抓本质、要害,只关注表面的、非本质的方面.其定型经历了很长时期,早期多作"狂犬趁块"、"如狗逐块"等形式,"韩卢逐块"这个形式见于禅宗语录.亦可省作"逐块".  相似文献   

12.
《周易》《老子》《庄子》号称"三玄",三者共同创立了中国古代"伦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易传》展示了形而上学超越于儒家伦理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质;《老子》的"道论"将实践哲学纳入类似于康德的实践"模型"的隐喻之中,建立起天之道、圣人之道和处世之道三者上下贯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模型;《庄子》的"至人"理想则通过诗意和寓言的方式在高悬的天道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可以凭想象来把握的纽带,为道家的"伦理学之后"开辟了 一个看起来充满"至乐"和"天乐"而值得追求的审美维度,但也终究没有摆脱自欺和自我麻醉的幻觉.  相似文献   

13.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1):24-30
文章主要分析了道教在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和"去欲就仙"的宗教观念对形成这类故事的文学特征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这类小说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理想主义传统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仁采取了多重视角,使仁之思想显示出丰富而深广的内涵.本文分别从"仁之所属"、"仁之意义"、"仁之困惑"、"仁之崇高"的角度论述了仁的初始、仁的范围、仁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庞世伟 《美与时代》2007,(11):42-45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民族自强和"门户开放"的呼声中最终爆发了以高举"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引发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中国民族文化之前途问题的大辩论,而"文人画之价值"问题正是这场辩论的焦点之一.针对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西化"派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的全面否定,陈师曾撰写了<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积极的辩护.该文对近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革历史研究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辩论及其后来近百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今天的中国画仍是大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6.
"忏悔"释义     
文章从词源学入手,分析了基督教信仰之核心内容的"忏悔"行动之理念与结构,进而研究了"完全忏悔"与"不完全忏悔"之区分,以及围绕这个区分的神学论争及其现代性后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相似文献   

18.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康德关于"存在"的几乎所有论题都表现在了这个批判里.这些论题主要包括:1."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2."存在"是对某些规定性本身的肯定,3."存在"是对某物本身的肯定.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批判的解析而获得对康德的"存在"论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9.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20.
见见 《宗教学研究》2004,3(3):160-162
功行双修乃全真道重要教义之-.其中,真功明显受禅宗之影响,真行则融入了儒家与大乘佛教之精神,二者之并重又似达磨<二入四行观>之理入与行入.文中将对全真道"真功"、"真行"与达磨"理入"、"行入"思想,分别陈述其要义,再综合分析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