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2010,(8):1-1
<正>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晚则《弥陀经》、《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明末清初《嘉兴藏》传入日本,其中所收录的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1599—1655)的不少作品,引起了许多日本江户佛教徒的关注,被大量刊刻和流通。本文主要关注智旭著作《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的净土教说在江户日本的受容。该书被当时不少日本天台宗僧侣推崇,特别是安乐律院灵空光谦(1652—1739)“即心念佛”说之创立,即是深受该书的影响。不过,该书中的净土教说亦引起一些其他教派日本僧侣的批判和抨击,他们的批判与论辩亦表明该书在江户时期影响力之盛。通过考查智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及其他作品在江户的流通,可发现江户日本佛教界对智旭净土教说的关注程度远甚于同时期清代中国。  相似文献   

3.
王孺童 《法音》2005,(9):7-11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得不退”和“发愿得往生”二例释,确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别时意趣本义探源》(《法音》2005年第5期)一文中,将“别时性”与“方便说”归纳为“别时意趣”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本义,这与后来净土教所宣扬的“即生性”与“决定说”确实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本质上的矛盾,还是表象上的差异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后世祖师对别时意趣的不同理解,力求呈现出一个流变的整体脉络。别时意趣与以念佛发愿为手段、往生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法若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净土教“即生性”与“决定说”的理论基础将从根…  相似文献   

4.
一、对净土的思慕谈到智的净土教,有件不容忽视之事,即智在临终时深切地思慕着净土,坚信观音、势至的来迎。这果真是历史事实吗?如果是,那么以上各章所述的天台净土学同般舟三昧说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在灌顶的《隋智者大师别传》中,有如下值得注意的记录文字:"行至?..  相似文献   

5.
《心经》乃大乘般若经的核心,亦是佛学的核心。历代高僧大德、文人雅士无不着意于《心经》。事实上,《心经》不但统摄八宗,融摄大小乘,而且亦同儒道两家相容契。以儒家而言,《心经》之主旨同儒家所提倡的无功利之心、无执着之心、无是非之心相贯通;以道家而言,《心经》则与道家所倡导的静心、虚心、归心相通约:,  相似文献   

6.
一、《周易图象几表》系方以智著作方以智著《周易图象几表》是有史料根据的。最早的记载是康熙年间所修《桐城县志》;尔后《安徽通志》卷二百十八《儒林》于方以智条目内也载方氏“著有《周易图象几表》”;待到嘉庆年间陈忠裕编其诗集时,于一首诗的题下按语中又说以智“所著  相似文献   

7.
佛智与般若     
郭继民 《法音》2021,(8):59-61
一、佛智佛门智慧深似海,用佛语言,可谓"无边无数无量"。然,若问询究竟何为佛智,尚须费些工夫。依个人陋见,欲言佛智,须明佛之本义。梵语"佛"有觉悟、觉者之义,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三位一体,此言佛即佛智之代称。《心经》所言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汉译为觉悟、佛智、正智,大抵可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8.
所谓心法学,即系统阐释儒家圣贤认识心性、修养心性、自觉地把自己纳入道统谱系的学说。《心经》是真德秀辑录传统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关于心法学理论而辑成的一部有关心性修养的书,它始终围绕"治心"的主题,集中阐发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极力倡导儒学心性修养工夫论,表现为与陆王心学迥然不同的心法学传统。1592年,程敏政附注《心经》并很快传入韩国。李退溪是韩国大儒,自称通过《心经》而把握朱子学乃至儒家心性之学的实质与精髓。退溪对《心经》的尊崇深深影响了韩国儒学的文化生态,促使韩国儒学心性论一步步走向心法学,并自觉地排斥陆王一系的心学范式。退溪在研究与接受《心经》心法学思想过程中,通过对门人弟子讲授《心经》及其"附注"而形成了退溪学派对《心经》的推崇,并影响到以栗谷为宗的畿湖学派和以丁若镛为代表的实学派。可见,《心经》和《心经附注》已成为韩国心性之学的阐释与建构的重要思想载体,对韩国儒学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9.
王仲尧 《佛学研究》2004,(1):115-125
智yi在《摩诃止观》中讲到天台止观思想时,自称是根据《大集经》有关内容而提出三十六兽说,作为禅病对治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智yi此说另有渊源,实际上并非出自《大集经》,而是出自古式书《六壬大全》。本文对晋代葛洪著《抱朴子》、《晋书》、隋代萧吉著《五行大义》、近年出土的六朝铜式盘,以及六朝时期佛教界人士熟悉三十六兽说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证,对智yi生活的时代三十六兽说在社会文化中的流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摩诃止观》中的三十六兽说与天台止观学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6)
《心经》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略称,中略为《般若心经》,为般若之心要。《心经》言简意深,汉文(玄奘译)全文只二百六十字,念起来省时间,背诵琅琅上口,对于一个终日忙碌的人,以此经为日常功课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1)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经》,于是中国出现净土信仰。初时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  相似文献   

12.
王小明 《法音》2001,(1):19-29
《净土十疑论》,全一卷,是智顗阐述西方弥陀净土思想的又一部著述,又称《阿弥陀十疑论》、《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等。此书为智顗口述,但不知为何人记录整理。 所谓“十疑”,是指该论就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提出十项疑难。这十项疑难,基本囊括了世人对净土法门进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智顗对此“十疑”的解答,不仅在当时对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净土学人,也颇具解惑和指导意义。 《净土十疑论》(后简称《十疑论》)的语言较为通俗,且多有譬喻例证,使人对其中所阐述的思想极易理…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自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净土的经典翻译不下三十余种。净土思想,早已发生。东晋时代道安(312-385)的弟子慧远(334-416)在江西庐山,与刘遗民、周续之等123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东魏昙鸾(476-542)修习净土法门,昼夜专诵《观无量寿经》,并作《往生论注》二卷,阐明净土教义,奠定了后世净土宗的基础。念佛一法,普摄群机,全收利钝。古德称念佛法门:“城径中之径路,方便中之方便,圆顿中最极圆顿。”明代蕅益大师赞扬《大乘无量寿经》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印光大师亦说:“九界众生离此法。  相似文献   

14.
徐怀静 《法音》2021,(1):71-76
在卷帙浩繁的汉语佛教典籍中,《心经》被称为"佛经之心",是最为著名的传世佛典之一。在诸多汉译本中,玄奘所译《心经》流通最广。随着佛教的海外传播,《心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爱德华·孔兹版的英译《心经》。关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余光中曾经写道:"译者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齐,当其意会笔到,每能超凡入圣,成为神之巫师,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1]因为卓越的译者能将佛经翻译为各种语言,起源于印度半岛的佛教,才能在全世界拥有今天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王雷泉 《法音》2010,(4):19-25
<正>在2008年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上,我询问崇谛法师,夏令营主题是"学《心经》用《心经》",那么我讲什么呢?最好是命题作文。他说随便。世界上最怕的就是随便,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恐怕我做不到。普茶之后,我根据现场互动情况,把以前准备过的内容重新组织,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孺童 《法音》2010,(7):5-8
<正>《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宗的一代大师,以天台教观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世亲《往生论》说弥陀净土超越三界并且不摄受二乘种姓,这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众相违。昙鸾会通二者,认为极乐净土不生二乘种姓,但不拒绝他们居住于此,望月信亨认为昙鸾之释有违世亲原意。智顗与唯识家以净土所居众生的类别为依据,将弥陀净土判为变化土,显然浅化了弥陀教的意趣。除此之外,关于释迦佛于秽土成佛的讨论,也需回归到对净土判释的反思上。本文通过分析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净土判释观点,归纳不同依据所蕴涵的佛身观,从而厘清净土判释所涉及的维度,并从大乘佛教共举的“法身佛—法性土”思想切入,解读华藏净土与十方净土的总别关系。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1)
<正>序说中国的净土教以东晋慧远(344-416)的庐山流为端始,及至唐代又出现了道绰善导流和慧日的慈愍流。此三是为中国净土教的三流派~([1])。庐山慧远流是以《般舟三昧经》为依,以修定中见阿弥陀佛之净土教。道绰·善导流则是以净土三部经为依,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念佛之教说。慈愍流因受当时唐末佛教界的诸宗相融合思想的影响,在宣扬教·律·禅相融的净土教的同时,着力于对自己本性的证悟。《观无  相似文献   

19.
余每读《净土十要》、《印光大师全集》、《心声录》、《净土资粮》、《净土文摘》和《历代净土高增选集》,甚感亲切,常常赞叹:妙哉,大德宗师巨著,具无上功德,具无边法力。字字珠现,沁人心肺,真乃振聋发聩之洪声,经天纬地之大文也。现将学佛修净体会书之于后,以求大德法师印可并敬请开示。一、信愿行乃修净之根本信愿行是修净业必须具备的“三资粮,”要信之笃,要行之坚,否则就不能成功。只信不行,难成究竟;只行不信,易入邪道。只有信愿相兼,解行并进,方成正觉。我以为,只有信得真切,行得坚实,愿才能发得更大,有了大的…  相似文献   

20.
斌宗法师(1911—1958年)俗姓施 ,名能 ,台湾鹿港人 ,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开山祖师 ,是把天台宗从浙东传播于台湾的著名高僧。其一生所著 ,有《般若心经要解》、《佛说阿弥陀经要释》、《云水诗草》等五、六种 ,其弟子汇辑为《斌宗法师遗集》。斌宗法师十四岁出家 ,痛感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佛教几乎仅限于做佛事 ,僧尼既不了解佛经 ,不懂行持 ,信仰混乱 ,无正信迷信之分 ,礼拜鬼神、外道 ,甚至与邪教结合 ,在二十四岁时决心渡海前往祖国内地 ,了解大陆佛情况 ,参访高僧大德以求指导。但他不是漫无目的地求法的 ,行前 ,在他心目中就有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