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月梅 《美与时代》2013,(5):105-10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遮风挡雨的工具与手段的功能,成为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把服装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在近现代社会中服装设计也成为了艺术。事实上,服装艺术体现了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创造智慧与审美诉求,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准则,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景观建筑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基本功能和形式上的需求,而走向了精神层面。用场所精神来指导景观建筑的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渐次丰盈,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作为人类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聚居场所,与人类生存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公共艺术,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空间特征与建筑艺术。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合理运用公共艺术不仅能够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与文化因子,并且能够为市民带来生活情趣,不断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与人文追求等,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故此,文章针对公共艺术在城市塑造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材料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表达的媒介。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感的要求不再仅仅体现于物质层面上,而是逐渐向精神层面转变,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材料的美感也随之体现。它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不同的质地、肌理,提高了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品质,满足人们对于美感的各种需求,表达各种情感和内在精神。以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为大主题,归纳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美感的关系,并结合案例从材料美感的分类和材料美感的属性多角度进行总结,作出对城市公共艺术和材料美感发展关系后期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建筑的功能从原始时期的遮风避雨,到如今体现出更多精神上的关照及文化上的映射,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在不断被创新和改变着。因此,建筑中人性化空间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为被讨论的话题。基于此,从建筑表达出的光线、颜色、声音三个方面,探讨除了物理空间的适度之外,其他对于人心理影响颇大的感官要素,以期对现在乃至未来人性化空间设计有所启发,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富有精神内涵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园林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去处。在当前的园林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景观建筑的应用,凉亭、桥梁、走廊、楼阁、假山、雕塑等景观建筑都能够有效丰富园林的功能,使园林能够在发挥其美学功能的同时还兼顾实用性,大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基于此,对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促进现代园林设计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建筑的功能从最基本的可使用性逐步向艺术性发展,而两者兼备的建筑实体也成为了人们对生活、自然的理解以及社会变化的一种物化体现。建筑演变发展的实质其实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记录。为理解从古至今东西方建筑的不同,文章从不同的社会发展基础、不同的社会延续核心、不同的群体特性进行了诠释,并对日后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短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园林中,建筑是主要的物质构成,是园林的重要标志。园林中的建筑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活动需要,供人们休息、赏景,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从园林建筑中也能看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活动场地。为此,文章论述了中国园林与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分析了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形态以及其中体现的艺术特征,分别结合亭、厅、廊分析了中国园林与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正渐渐走向多维化的发展方向,城市建筑基本上都开始倡导自由化发展,而传统的建筑设计的平面化和直线化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和大众的要求。人性化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建筑能够适应人们的真正需求,并不是让人去适应建筑,所以说,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主要出发点,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长远的全局意识,从自然着手,努力寻找最佳的与自然相融合的点,之后再将人类适合社会发展的每一种生存需求完备。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在社会生活的物质环境,同时人类全部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建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随之进步,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艺术设计范畴里的中国建筑设计也因为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空间,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近些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愈加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12.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问题,住就离不开建筑,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人类早期的建筑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其功能性特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功能性以外,人们也对建筑美观性和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需要技术,同时建筑也涉及艺术。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分析,结合点、线、面三个要素来阐述建筑空间的构成,同时,由于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周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对此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空间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更具艺术美感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而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所表现。建筑领域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建筑美术艺术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人们对美的追求,在建筑行业就是色彩与建筑的融合,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古至今,人类对装饰艺术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装饰艺术从西方引入到中国时,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融合,借助其美术建筑的思想,倡导建筑的艺术性。美术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设计方案来定,美术建筑的质量与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建筑美术施工质量等有关。我国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将美术艺术进行融合,将艺术魅力与现代建筑风格进行有机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美学设计,而且在我国建筑装饰工程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李静 《美与时代》2020,(2):19-20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社会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追求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岭南建筑风格本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优化融合,具有明显的自然协调性特征,将该种风格科学有效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帮助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民众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要求。因此,现代环境艺术师要积极转变自身艺术观念,提高自主创新实践意识,基于传承发展岭南设计风格,推动我国岭南建筑艺术建设稳定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岭南建筑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进一步探讨了岭南建筑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的时代发展之中,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欣赏能力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欣赏能力的变化对于人们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人对于艺术有不同的见解,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间艺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表现和创造着“动态”艺术形象,有些还成为历久常新的题材。中国画、雕塑、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处处体现和追求着“动”的魅力,对“动”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美学标准、艺术境界。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健康发展的动态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人们的生活不只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和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形态,人们更加关注在使用过程中与产品的交流、对产品的感受和富有个性化的重新创造。通过产品结构和要素的动态化,把“动态”的观念引入产品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17.
艺术设计形式的问题角逐于设计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萌芽时期、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的风暴还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温情演绎,都暗藏着人们对于形式美的热切追求,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等作用影响下,人们对于"形式美"的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当代生活中发挥着巨大意义作用。20世纪著名美学家卡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艺术》一书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当代艺术设计形式的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一种有别于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能创造审美精神愉悦的美——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实践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此前兴盛的各种艺术形式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动乱而衰败滞后。相反,正是此时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艺术审美思想上有了新的追求和认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犹如涅槃再生般化入人们的内心而显于艺术的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的审美追求,审美趋势,与艺术教育和社会发展向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社会不论物质中的精神建设还是精神中的物质生活;不论是人的个性生存还是生存中的个性,美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从另一角度说,艺术也标志着某一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标志着文化的进步和落后,同时强化人们的意识及世界观,推动着社会审美趋势的变化发展。为此,许多艺术家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去影响人们的性情,改造人的灵魂。优秀的艺术品不仅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情景,并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多样。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加强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地区、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建设好自己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兴趣与需求,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