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孩子通心     
当今独生子女时代,也不完全是孩子的天地。有一些刚刚进入成人角色的父母,方便地运用自己的管教,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体会到权威式的压抑感。原因是孩子没有接受和拒绝的自由,尽管有的指导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孩子也必须被动地接受成人给予的各种要求。在过多的指示与教导环境下,孩子更会损失自我探索的机会。儿童心理学家对这些父母的建议是,最好放弃严谨的教导态度,要重视与孩子温暖、协调、包容的共同操作,使孩  相似文献   

2.
一、孩子吃出“孤独”怎么办? 儿章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医学研究证明,过食酸性食品,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手足发凉、容易感冒,常哭闹不止,免疫力降低等。可以说,酸性食品埘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要让孩子多食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空心菜、香菜等深色蔬菜。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7)
<正>孩子是纯洁的天使。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3)耶稣又为小孩祝福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太19:14)我们也当这样爱孩子。爱孩子就是敬畏神。而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林肯说:"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归功于我  相似文献   

4.
<正>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超出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指导着人们的心理、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的暗示影响,其中积极暗示能给他们正向激励,使其不断进步,消极暗示容易让他们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失败。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在家里他们会呈现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状态,会不自觉地向父母敞开心扉。当他们的言语、行为或情绪中出现一些消极元素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导师,要及时化解消极暗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调适心态,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5.
亲子活动是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特殊活动,它通过父母亲昵地与孩子接触,让孩子主宰活动过程,使孩子感到有趣、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展身心。家园互动亲子活动,是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的亲子活动。  相似文献   

6.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对过去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 是实现自传记忆社会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社会功能有教育和指导孩子、保持亲子亲密性等作用。在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风格、结构和内容三个层面,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自传记忆表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另外,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中还存在有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未来的研究应注意线索词材料的类型以及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社会层次、纵向研究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会说谎。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说谎呢?从说谎被解释为“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地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企图”来理解,说谎与个体认知发展、自我意识产生、道德概念的掌握有关。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大约是从3、4岁开始说谎的。 孩子说了谎话,父母会感到震惊,震惊之余应如何对待孩子说谎呢?  相似文献   

9.
谈到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不忘著名画家卢沉一句名言,"吞吐古今,涉猎中外",对传统要"学深学透"。如同孩子和父母,要认得"亲父母"和"祖宗",不仅要血液相融,更要灵魂相融,建立深厚的感情,把根扎好。等待孩子长大思想成熟了,然后再谈"涉猎中外",否则就乱了。孩子从小被拐骗抱走了,长大了认养父母而不认亲父母,即使别人帮他找到亲父母,也没有了感情,融不在一块;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印象有感情,即使被拐骗走,长大也能像"塞翁失马"故事,带一群马跑回来。  相似文献   

10.
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念西游记给他听,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比哈利波特、魔戒更精彩,而且人物生动,呼之欲出。我非常喜欢西游记,在念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虽然小,但是都能听进去。很多人常质疑“他听得懂吗?”其实我们平常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不能表达并不代表他没有听懂(也就是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l i n g u s i s t i ccompetence)和语言表现(linguisticperformance)是两回事的)。美国家庭常有一个床边故事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父母把电视关掉,专心陪伴孩子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可以念故事或是讨论白天发生的事情,父母通常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享了作者咨询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了孩子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归纳,总结了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做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13.
时下,家长们普遍关注子女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认为孩子的聪明与否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甚至于过份推崇智力测验,而把智力商数(IQ)看作是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条件,从而步入家庭教育的误区。“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心急急情切切地希望孩子成绩一天一个样,于是乎,强迫孩子识汉字、背唐诗、学外语、做算术,有的甚至走入强迫孩子背词典,背平方立方数的极端;不惜重金追赶潮流让孩子练琴、学画、玩电脑者有之;人为地增加强度、难度,进行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施行各种教育计划或方案者有之。似乎这样填鸭式辅导、全方位“轰炸”就  相似文献   

14.
“天降奇星” 2011年秋天,临近开学。接到教导主任的电话,让回校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原来,我刚接手的一年级三班里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孩子父母希望能提前与班主任做好交流与沟通。三天后,初次见他,身材瘦削,眉头紧锁,拧在板凳上双手紧紧地抱着爸爸不放,嘴里高嚷着:“我不要你走,你不要走!”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7,(12)
<正>[中国经济网]近日,浙江破获一起特殊的碰瓷案件:一对父母带着14岁的儿子,利用坐电动三轮车的机会专门碰瓷:让儿子故意摔下车,然后向三轮车司机讹钱。一年多时间里,他们疯狂作案十多起,甚至导致儿子摔成颅骨骨折,可这对父母想的不是好好医治,而是觉得这是个大好机会,要趁机多干几票。孩子说:"跳车怕得不行,但他们逼我,不得不跳。"  相似文献   

16.
金榜题名,皆大欢喜,固然令人神往。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还不高,能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幸运者,如果自己的孩子榜上无名,该怎么办呢?首先父母要打破“升学成才”的迷信,教育孩子“一颗红心,多种打算”、“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使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承受压力,在落榜之后,能尽快地振作精神,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生活中去。孩子高中毕业后已经算是“大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很强,可是高考落榜,暂时又没有合适的工作,生活上还完全依赖父母,会使他们很苦闷,这时父母更应当做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乐观地等待分配或再次报考大学。在孩…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独生子女们的天下,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将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即使有些家长讲究教育技巧,不愿将自己的喜好表露在脸上,但内心深处的娇宠还是常常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反映在平时的行动上:吃苹果,给孩子最大的;吃鸡鸭,首先将大腿夹到孩子碗里;吃到鱼,爸爸妈妈吃鱼头鱼尾,孩子吃鱼肚肉——为人父母,爱子(女)心切,人之常情。然而,如此的家教思想却常常会将孩子引向歧路,育成歪才,实不足取。 笔者曾到一朋友家做客,席间,作为客  相似文献   

18.
杜睿 《美与时代》2005,(3):91-92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家庭拥有了一架钢琴,为的是陶冶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基本的艺术修养,使其具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天下父母们共同的、热切的期望.为了使孩子的艺术天分得到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成才,家长每周要接送孩子上老师家学琴,回家后提醒孩子练琴.但如果父母没有参与到音乐教育中,那音乐教学不可能完成,更不可能成功.因为学生一周不过上一次课,其余时间都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所以家长应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他们也应做"家庭教师",这是孩子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仅就家长在孩子上课、练琴中的作用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19.
蔡舒琪 《天风》2014,(6):36-37
<正>在家教中,多与孩子享受快乐,一同笑一同游戏,寓学习于娱乐,少为身外事影响情绪,所带出的果效,对你和孩子都影响深远。活得充实的孩子最幸福让孩子活得充实,并非把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而是多投入忘我境界。在此经验中,我们会进入完全投入的忘我境界,正所谓"快乐不知时日过",精神高度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应付挑战。例如我执笔之时,小儿正全情投入在拼图游戏中,连家人在身边经过、家姐在大声唱歌,他也不为所动,自得其乐。"忘我"的经验多数跟艺术、运动、音乐、学习、思维、游戏、宗教活动等挂钩,在如此投  相似文献   

20.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孝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孝,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孝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