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者按:"美"和"美感"是一个古老又永远谈不完的话盟.本期"论坛"前两篇就是观点基本相反的论文:一个主张"快感"不等于"美感";一个主张"美感"就是"快感".两位作者都作了十分认真的论证.我们将它们一起发表,希望引发作者和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思想显得如此不同于自然,以至于人们会将其归于神的恩赐。它归纳出一种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斯宾诺莎则对此进行了反驳。而从费希特到莱昂·布伦施威克的其他哲学家则严格地将可感实在从属于人类思想:从唯灵论到绝对唯心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掌握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双语者的语言的认知特点, 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征、语言联系方式以及言语理解与言语产生的加工特点展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已有研究, 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比较、少数民族文字的加工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加工汉字词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的加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类进化出现的新图景,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人类新进化”概念.在论述人类进化的基础上,对几种不同的“人类的新进化”观点加以陈述和评析,试图提出一种统一的“人类的新进化”概念.即“人类的新进化”既不是单纯的生物进化,也不是单纯的社会文化进化,而是指人类生物进化与社会文化进化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6.
沈湘平 《哲学动态》2023,(1):13-24+126
在现代化过程中,关于“作为方法的亚洲”和“作为方法的中国”的讨论实质上是强调从“世界作为方法”到“世界作为目的”的转变,凸显了“非西方”世界的主体性及其建构。然而,无论是“以世界为方法”还是“以世界为目的”,在根本处都是存在无忧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实质是“人类何去何从”,人类面临整体性生存危机,亟需我们转向“人类”的叙事。当今时代,个体与类一定程度上已互为本体,“人类”必须同时作为“目的”和“方法”。“以人类为目的”意在凸显群体、个体的主体地位,它与那些不“以人类为目的”而只是本能地“以自己为目的”的狭隘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当今时代人们更需要自觉地“以人类为方法”。作为方法的人类,意味着一种人类整体的视野和情怀、人类共同主体的自觉、人类原则高度的规范。中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主张,都贯穿着“人类”逻辑,是“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为天下”的智慧结晶,是既“以人类为目的”又“以人类为方法”的行动方案。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增强民族性及其对人类性的贡献,而是要自觉地加强基于人类性的...  相似文献   

7.
洪堡关于语言性质的总体看法在于相信:思维和说话,思想和语言构成了密切的统一,我们必须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尽管我们能够人为地把它们分开。由于这种一致性,接近其中一个,也就等于打开了接近另一个的道路。洪堡关于语言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考察存在这种一致性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显而易见,而且有着重要的结果,因为一致性保证,所有不同语言的研究,都能对理解和认识心灵过程提供最好和最丰富的证据。这种心灵过程无论是属于情感还是理性,其本质都是隐藏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在语言和心灵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21日,广西玉林炎热异常。时值夏至,当地的“荔枝狗肉节”正如火如茶,玉林市区各处的饭店和大排档都人声鼎沸,男女老幼围坐桌旁,桌上均有大盘狗肉,人人吃得汗流浃背。  相似文献   

9.
语言本身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形式之中,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维特根斯坦强调应当到人们的外部行为中,而不是在个人的内心体验中去寻找对公共语言的说明.语言存在于语言共同体中,不能脱离语言共同体而孤立存在.语言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把词汇排列组合而成,语法规则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习惯或者约定建立起来的.“私人语言”这种看法之所以不能成立,主要在于这种语言是与语言共同体相隔绝的,它绝不是一种嵌入生活形式之中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能被理解的存在——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科学时代的理性》一书中,H.G.伽达默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哲学能否指称除科学理论以外的一切事物呢?”他本人对这一问题当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哲学中的所谓“分析”传统,上可以追溯至弗雷格、罗素,下至今天仍然健在的代表性人物奎因、戴维森、达米特和普特南等。这种分析传统一定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原因在于,这一传统通常被看做一种服务于自然科学的公关代理(pubiclc relations agency)。  相似文献   

11.
一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性,就像水往下流,火朝上走,花儿追求阳光雨露一样。尽管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把幸福看做一种美好的东西,因而值得追求,则是共同的。而且从大多数人的眼光看来,物质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和谐,都是幸福的基本标志。人和动物的重大不同,在于动物只能把追求中的某些本领逐渐化为自己的本能、或者只经过简单  相似文献   

12.
连续两年的春季,整个亚洲,乃至全球都在非典及禽流感等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之中度过,春天不再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景象,而是人类严防死守,全民动员,顽强地与传染病抗争的气氛.不少资料显示2003年横行一时的"非典"也是来源于动物.目前禽流感肆虐,疫情在我国多个省市蔓延开来,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关注动物疫源疾病,处理好人类与各种动物的关系,保持好生态平衡,人类要想生存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之中,就必须学会和身边的动物打交道.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的特征及意义,采用类比法、逻辑法进行研究,归纳概括出该<原则>五方面特点,认为该<原则>是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调控规范化建设的重大发展,对提升我国该技术领域的伦理水平,促进该技术健康实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王赛 《哲学动态》2022,(6):100-109
《逻辑与生存》一书代表着伊波利特在思想上的成熟。在战后法国哲学的特殊语境下,《逻辑与生存》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反对科耶夫主导的对黑格尔的人类学解读,但其深层理论旨趣是借助黑格尔重新整合战后法国哲学。“语言学转向”构成了这一文本的理论中轴。在海德格尔的启发下,伊波利特在语言中探索存在的意义,但他并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选择一种诗意的话语,而是回到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即回到一种概念的话语。概念的话语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一种原则上不能被概念所把握的不可言说之物,但要彻底清除不可言说之物就必须像黑格尔那样从经验的话语上升到思辨的话语。通过把黑格尔的逻辑学建构为存在的话语,伊波利特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存在就是意义,思辨的逻辑是一种意义的逻辑。存在与意义的同一开启了通向“差异”这一主题的道路,而这一主题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着20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为考察教师的不同语言形式对儿童语言理解的影响,采用独白、半对话和全对话三种语言形式材料,要求不同年级儿童在不同的语言形式条件下完成七巧板图形的识别任务。结果显示,一年级儿童在全对话和半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三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五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和半对话语言条件。结果说明,在不同年级儿童中,教师的对话语言以不同的内在过程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这为了解“对话语言易于理解”的发展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存在着直接语言效应和间接语言效应的争论。直接语言效应是指在识记颜色时人先将颜色转换成颜色名称, 再认时通过匹配保留在记忆中的颜色词与目标颜色名称来完成任务。颜色类别知觉是语言策略的结果。间接语言效应是指语言和文化塑造颜色知觉表征, 形成了一个曲形颜色知觉空间, 将人们的注意引向语言和文化定义的颜色类别分界。即使没有语言策略的参与, 类别效应也会出现。颜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和红色在维吾尔族和汉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颜色相似性判断、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任务, 考察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对红、绿的认知, 探查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及其性质。结果表明, 与汉族相比, 维吾尔族对绿色的辨认、分类和再认存在反应优势, 对红色认知存在反应劣势。与颜色辨认反应比, 两个民族的颜色再认反应时显著长。整个研究表明, 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存在着间接语言效应, 语言与文化塑造个体的颜色知觉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不同语言的神经生理基础不同,文化和语言对脑组织的可塑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儿童、双语者和阅读障碍者语言加工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揭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个体负责语言加工的脑区的结构和功能不同。语言和文化塑造个体的脑组织。  相似文献   

19.
语言伴随性手势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个普遍的特征, 它可以发挥信息交流的功能。依据产生目的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 手势可以分成表象性手势和非表象性手势。多数研究者认为, 语言和手势动作是“近亲”, 具有“家族相似性”。来自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均表明, 手势和语言共享同一个交流系统。当手势动作和发音单词意义相同时, 手势动作受到单词发音的干扰, 同时引发发音共振峰2 (F2)的放大。手势和言语之间遵循互相作用理论, 它们作用的基础是语义一致性, 镜像神经系统完成了两者语义一致性的传递。由于语言伴随性手势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和行为结合良好的特例, 因此, 对语言伴随性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心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用人类组织和其它生物材料的机会性获得和使用准则国际医学科学委员会一、引言临床研究常常涉及到人类组织的使用,包括血液、精子、卵子或其它人类生物材料,例如尿液或唾液。在某些情况下,收集样本只是用于研究。一个典型的实例是采血样评价一种新药的代谢效应。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