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作画者的四幅图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画者把魔法师定位为男朋友,或者反过来说,她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这对作画者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非常有意义。她希望男朋友具有魔法,能够满足她的心愿;她希望自己的爱情像是在魔法世界中那样完美甜蜜;她希望自己关于理想爱情的想象能够全部实现。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其实是把全能感投射在他人身上。在婴儿身上我们会看到极端的全能感,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在成人身上也会有残留的全能感,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幻想,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全能感不损害我们的现实检测能力,它就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2.
前文呈现了作画者的两个主题图画:边界和魔法壶。作画者有较好的自我觉察和开放的心,所以他读出了很多信息。透过这五幅画,反映出作画者稳定的模式:一是对外界充满着紧张不安和警惕;二是渴望拥有内在的空间和宁静;三是能够随遇而安。图画是怎样反映出这些特点的呢?作画者的边界图画中有五条线,分别象征着五层边界,从外到内一层层深入。除了作画者自己所解读到的内容,图画还体现出以下特点:作画者外在给别人的印象是比较热情的人,但他的内在其实是安静的。  相似文献   

3.
人的魅力之一在于人的复杂性。人需要不停地进行自我探索,才能看到人的更多侧面。这位作画者在两幅画当中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热烈与冷静;内敛与奔放;感性和理性;粗犷与细腻;活泼开朗和与世隔绝;努力拼命与放松慵懒......所有这些都神奇地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位作画者借助图画对自我有较深的剖析和认识,意识到这本来就是自己身上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4.
树木图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因为孩子们都见过树,且见过不止一种树,他们可以从所见过的树中自由地挑选能反映自己心理意象的树。作者在咨询中所用的画两棵树的技术,是法国心理学工作者斯托勒"画四棵树"技术的变形。斯托勒让作画者画四幅画。标准程序是这样的:准备好四张A4白纸,削好的4B铅笔,但不使用橡皮、直尺和圆规。第一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树,不要画松科的树。当作画者画完第一棵树之后,把这幅画收起来;然后再给作画者一张A4白纸,并且给出第二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与之前不同的树,不要画松科的树。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的春天,注定是有很多感触的季节,尤其是对于大学毕业生。即使没有疫情,毕业生在学校的最后一个春天,也会有多重任务(写论文、找工作)和多重感受(不安、焦虑、收获、喜悦等)。面对疫情,他们需要花更多的能量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各个方面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不能按计划写论文;不能出去找工作;不能出去实习。作画者用四幅作品非常形象生动地呈现了自己在疫情当中的心路历程。在第一幅图画中,画面正中是盛开的花朵,它代表了春天旺盛的生机和美好。但画中人只有背影,这本身代表了画中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人向你提示“请注意卫生”,你会下意识地想到饮食卫生或者环境卫生,很少会把眼光投射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心理卫生,那些心理上的尘垢(诸如消极情绪等负面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淤积起来。因为身心一体化的缘故,它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涉及身体健康,甚至可以直接致病。可见,给心理“除尘”,保持心理卫生是相当重要的。适时宣泄法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说:“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向别人倾诉是一种潜意识的治疗。”适时采用适当的方式把消极情绪宣泄出来,有助于维护心理卫生,恢复生活情趣。在日本,许多大企业都设有“发泄…  相似文献   

7.
投射偏差是指个体常常会高估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一致性, 从而把当前偏好投射到未来的心理倾向性。本文从情感–认知加工、时间修正和心理模拟等视角对投射偏差的心理机制进行了解释, 并概括出投射偏差的内源性(含内脏感觉、情绪状态和需要)和外源性(含事件相关信息、天气状况和选择情境)影响因素, 还总结归纳出投射偏差的三种应对策略, 最后指出了投射偏差在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网络成瘾及其心理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现代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对于不能够正确使用网络的人,网络行为可能构成一种"高危"行为。网络成瘾会严重地降低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效能,是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并根据自己的咨询经验提出了操作性的心理矫正模式。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误会常会发生,有些本是小事一桩,时间一长也就忘记了。可也有一些误会,若不加以说明,会使人牢记在心,如鲠在喉。对于这类误会,是要设法加以消除的。否则,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人际交往误会的原因尽管很多,但究其要者,不外乎以下几条:%1)错误的归因:错误归因的表现形式颇多。例如,有时候我们会把别人一些无特定含义的行为当成寓意深长的行为,以致生出种种误会,这就是所谓目的性归因和反应性归因上的失误。人们之所以发生这种归因失误,往往是由于主观心理上的“投射机制”,即把…  相似文献   

10.
虽然知道是我的投射,但是别人的有些行为真的让我很难受。虽然知道与我无关,但是别人的言语真的触痛了我。虽然知道我不该这样想,但我还是一直逃避着去面对它。虽然知道愤怒、悲伤没有用,但我还是无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我们是如此地身不由己,主要还是因为惯性的情绪在操控。深沉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就像计算机里的程序一样在操控我们。我们之所以会让情绪操控,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情绪后面代表的痛苦。也许是因为不被尊重  相似文献   

11.
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33-1241
道德心理许可是指既往的道德行为让人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给予许可与被许可行为既可属于相同领域, 也可属于不同领域, 甚至观察者有时也会给予行为者以道德心理许可。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是产生道德心理许可的两条独立路径。重要的个人认同和避免虚伪这两个因素可能阻碍许可的发生。未来还需要厘清自我许可与他人许可之间的关系, 验证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 探讨道德心理许可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编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投射测验,包括对自我的社会后果、对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对自己的心理后果和对他人的后果四种情境,考察后果形式、后果表述、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年级和性别、会计专业人员有无工作经历和资格认证水平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给出不利后果和有利不利后果均给出两种后果形式在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上差异不显著;会计专业人员在涉及对自我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对他人的后果上选择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者较多,其次是对自我社会方面的后果,最少的是对自己的心理后果;低年级男生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考虑倾向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数高于女生,其他三个方面年级和性别差异不显著;会计从业人员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他人后果考虑道德判断标准比在校生宽松,且不受会计资格认证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自画像可以作为一种投射测验来了解自我意识。本研究对238名大学新生"自画像"主题心理图画分析并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图画呈现"非全身"、"重视头部"、"强调发型"、"缺少手脚"等明显特征;大学新生心理整体呈现积极健康趋势,少数有较明显的逃避、退缩倾向;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尚处于动态发展中,不够完善、客观,缺乏与之相应的行动力,需要科学有效的心理引导。绘画测验可以作为心理普测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4.
儿童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心理上把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事件以及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被称为心理时间之旅。心理时间之旅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研究表明,心理时间之旅大约出现在儿童3~5岁时。未来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性研究应从研究范式、研究技术、认知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自我伤害行为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心理病理行为,它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自伤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且在青少年中发生率最高。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到青少年的自伤网络展示行为。研究显示,许多自伤青少年会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自伤行为;个体一般是在多种动机的作用下对自己的自伤行为或经历进行展示;这些展示的内容既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模仿或强化自伤,也可能会为自伤者提供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减少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6.
当今商战是点子战、心理战和口才战。巧用谋略者胜,锦心绣口锐意创新者胜,占领用户和消费者心理制高点者胜。经营者和推销人员要努力了解各种顾客不同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使他们通过购买行为实现心理满足,定会取得绝佳效果。正中下怀,满足高贵心理。当人们从温饱的基本需求中解脱出来,进入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后,通过物质享受体现出身份感与自身价值的要求就格外突出。所以,营销者就要设法让人们从其所提供的产品身上得到满足,使消费者与产品发生心理与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正中下怀”。台湾喜美轿车宁肯把别的车牌放在自己的广告中…  相似文献   

17.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两类领域中皆包含阐释型和惩罚型两种规则形式,然后考察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预测,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中学生认为:(1)相对于习俗领域,行为者对个人领域规则会给予更多负面理解,倾向于实现自己的愿望. (2)随着年龄增长,行为者对个人领域规则的正面理解减少,行为方面倾向于满足自己的愿望.(3)教师对违反习俗领域阐释型规则的学生会有较多负面看法,对违反惩罚型规则的学生会做出更多惩罚.  相似文献   

18.
波特模式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道德困境中行为伦理决定的道德正当性的分析模式,波特模式的分析包括境遇定义、价值、原则、忠诚四个板块,其分析拟确保行为决策与行动抉择都奠基于理性的伦理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波特模式的运用看作是一种社会伦理方面的练习,它试图让人们在伦理分析的练习中养成一种价值自觉,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在合理的伦理原则的指导下实施自己的行动方案.波特模式主要应用于传媒伦理领域,在公共关系领域及相关的职业分析中也多有应用.  相似文献   

19.
宗教图像把经验与超验、真实与虚幻、欲望与禁忌等二元对立要素组织在同一观照过程中,并通过价值联想的方式构建一个经验事实。这种价值联想是对观视者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经验的组织、提炼与整合。宗教图像把语言构造的教义理念的核心部分,物质化地凝固在一个有限的、可感知的局部空间中,让信众在知觉图像的过程中感受宗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引导和教化信众。而作为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任何一个宗教图像都可能面对两种潜在的观众:信仰者和非信仰者。从非信仰者的角度审视宗教图像,人们依托的是自己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和以往世俗生活意义进行注解,寻找其宗教学线索和宗教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而对于信仰者而言,每一个图像的知觉都试图唤起其内心的感验与参悟,即体验和拥有宗教。本文以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图为例,通过投射分析,说明宗教图像在两类不同观者内心唤起的不同心理释义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宗教图像教化功能的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晓萍 《哲学动态》2005,(10):46-50
一、意图与行为 人们总是为了实现他的某种意图而采取某种行为.根据行为是否需要通过(传达)(com-municate)行为者的意图来实现该意图,我们把行为二分为传达行为和非传达行为.传达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传达行为者的意图.直观上理解,传达行为者的意图包括:(1)让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的意图,(2)让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有意让他(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的意图.[1]传达意图是为了实现意图,所以,传达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行为者的意图.传达行为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传达行为者意图来实现行为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