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及沟通不及时、不充分,是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非语言性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沟通的基础,培养和提高自身非语言沟通能力,利用非语言沟通的积极效果,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2.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及沟通不及时、不充分,是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非语言性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沟通的基础,培养和提高自身非语言沟通能力,利用非语言沟通的积极效果,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3.
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语言沟通技能成为医生从业的基本素质要求。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出发,在对医患语言沟通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提出正确通俗的信息说明技能,指出患者信息的提问技能、共感的语言表达技能为医生必备的语言沟通技能,同时这些技能也是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履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医疗设备和仪器的高度发达使医生逐渐脱离了患者;技术主体化倾向使医生的语言功能逐渐地退化,语言能力的欠缺不仅影响医患关系,也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履践语言的临床复兴,务必掌握语言的艺术、沟通的技巧,以建立和谐稳固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良好的语言是缓解患者痛苦的有效良方,在当今诸多医学及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语言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必将成为临床医疗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2500年前的东方,老子就已认识到名、言与道之间的关系,从其对道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语言的审慎态度。他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言与道之间存在着悖离关系,以及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及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希言自然”的无为语言思想与“正言若反”的辩证语言思想。通过对老子语言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断定在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已朴素地认识并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医护人员的情绪劳动在情绪智力与医患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智力量表》《情绪劳动量表》和《医患关系量表》对275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情绪智力、情绪劳动和医患关系三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劳动的深层行为对医护人员的医患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医护人员的情绪劳动在情绪智力与医患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关注医护人员的情绪劳动,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克谦 《现代哲学》2006,(1):103-107
庄子的怀疑论其实是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庄子并不怀疑客观世界的“真”,他只是怀疑语言表达“真”、表达“道”的有效性。《齐物论》的主旨就是对人们语言中的“是非”、“彼此”、“然否”的意义表示怀疑和否定。庄子的语言怀疑论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既有话语体系的盲从与迷信,启发人们怀疑既有思想体系与常规,大胆进行创新和探索。但他根本否定语言之说的客观性和普遍意义,则又难免导致彻底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8.
倪梁康 《世界哲学》2007,(4):61-65,101
巴别塔之前与之后的人类语言状态的关系,可以称作单数的语言与各个具体的民族语言关系。如果语言与世界观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甚至语言就是世界观,那么意识形态之差异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语言差异的问题,那么各个民族语言就应是决定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即民族的心智和文化特性的东西,而人类共同的语法结构就应体现出人类的共同世界观,即人类本性,它是决定人之为人的东西。但“世界观”在这里并不一定是指关于世界的思考内容,而首先并且主要是指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9.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语言与伊斯兰文化是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阿拉伯语言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培养起伊斯兰文化意识,它可以使我们从字词、句子、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分析中阿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在语言上的表现。阿拉伯语言与伊斯兰文化尤如鱼水关系,阿拉伯语言教学如果离开了其特定的伊斯兰文化,意义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具体关系如何,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介绍了心理理论和语言关系的新近研究,着重阐述了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的两种观点: (1)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之间不仅是早期揭示的一般相关关系,而是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以语言为因,或以心理理论为因;(2)心理理论和语言都受第三种因素影响,如执行功能和生长环境,但这些因素是究竟如何影响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还需深入探讨。文章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包括对不同语言能力间的比较研究,对二者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和毕生取向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Universal Grammar, the primary linguistic data guides children through an innately specified space of hypotheses. On this view,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ld-English and adult-German are as unsurprising as similarities between cousins who have never met. By contrast, experience-based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end that child language matches the input, with nonadult forms being simply less articulated versions of the forms produced by adults. This paper reports several studies that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theory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resist explanation on experience-based accounts. Two studies investigate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productions, and a third examin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ntences by Japanese speaking children. When considered against the input children are exposed to, the findings of these and other studi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inuity hypothesis, which supposes that child language can differ from the language spoken by adults only in ways that adult languages can differ from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掌握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双语者的语言的认知特点, 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征、语言联系方式以及言语理解与言语产生的加工特点展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已有研究, 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比较、少数民族文字的加工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加工汉字词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的加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Artificial language learning (ALL) experim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in exploring 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A persistent question in all of this work, however, is whether ALL engages the linguistic system and whether ALL studies are ecologically valid assessments of natural language abil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nsidered these questions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in an ALL task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Participants enrolled in a Spanish language clas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Spanish ability and classroom performance, which was compared to IQ and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ALL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ccess in ALL experiments, particularly more complex artificial languages,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indices of L2 learning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IQ.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key link between studies involving ALL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石家庄市210名普通高校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焦虑在歧义容忍度和英语学习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在英语学习成绩方面,高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显著优于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中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显著优于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2)高、中、低不同歧义容忍度的学生,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焦虑感中介作用分析发现,焦虑在歧义容忍度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关系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瑞明  范梦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86-1393
语言转换是指双语者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语言转换中双语者在从心理词典中顺利提取所需要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时如何加工在当前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 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仔细分析这些研究,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3个核心问题: (1)语言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 (2)若非目标语言激活, 这种激活发生在何种层面(概念层面还是词汇层面); (3)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本文从语言产生转换和语言理解转换两大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最后对未来的语言转换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造的图片命名启动范式考察非平衡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语音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在准备用汉语命名图片后,英语词汇的语音激活。结果发现,英语语音一致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相关词和语音无关词,且语音相关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无关词,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二语对等词和相关词的语音都得到了激活。实验2探讨在准备用英语命名图片后,汉语词汇的语音激活。结果发现,汉语语音一致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相关词和语音无关词,而语音相关词与语音无关词之间的命名反应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只有一语对等词的语音得到了激活。总结果表明,非平衡中-英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的语音也可以得到激活,并且激活范围可能受非目标语言熟练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跨语言即时启动和延时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完成生物属性的语义判断任务,研究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影响目标语言语义理解的时间进程。实验1非目标语言为英文,目标语言为中文,结果表明,无论是即时启动(t = -0.423, p = 0.676),还是延时启动(t = -0.82, p = 0.419),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都无显著差异。实验2非目标语言为中文,目标语言为英文,结果表明,在即时启动条件下,语义相关组显著快于语义无关组(t = -3.05, p = 0.006),但延时条件下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无显著差异(t = -0.63, p = 0.536)。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晚期熟练双语者在双语语言理解转换过程中语义的即时启动影响存在不对称性,语义相关的非目标语言中文对目标语言英文语义理解起促进作用;但是语义启动效应没有得到延时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激活状况。实验1和实验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3和实验4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在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英文, 在每个实验的第二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中文。实验1和实验3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有没有自动激活; 实验2和实验4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语义有没有自动激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加工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时, 非加工语言(要求被试忽略的另一种语言)会自动激活, 但在词汇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 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 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