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2,25(4):465-465
由我国著名儿童语言发展心理学家缪小春教授翻译的名著《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之一出版了。我们预期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本书的突出特色是极富挑战性:既向以福多为代表的先天论的模块观挑战,也向皮亚杰的经典理论(特别是他的阶段论和结构观)挑战,而倡导一种关于儿童发展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动力论。下面我们紧扣本书的几个主题,来看看其创新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关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也可以规定运动的内容、性质和方向,它和内因同样可作为变化的根据,而且外因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因。我们认为:从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不能得出这样  相似文献   

3.
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为概念性"的争论是当前分析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根据对该问题的回答,在分析哲学内部出现了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两种主张。其中,持概念论主张的分析哲学家往往以康德知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康德作概念论解读,以对抗非概念论者的挑战。这种解读在康德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双方的争论使得"康德是否为概念论者"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4.
外因内化而起作用的普遍性及其意义陶富源外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对外因作用的通常表述。在这里作为条件的外因对特定的过程起着催化剂或助产婆的作用,即加速或延缓作用,并使事物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外貌。但是能否由此认为,这是对外因作用的全面的真理性的认识呢?不能。人类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启发我们去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去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关于外因作用的真理性认识。正是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认为,外因不仅可以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可以转化为内因而起作用。外因通过内化而起作用。这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在教育学理论中,学生的内在构成要素是其成长的内因,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外因,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在如何看待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上,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学生如果不好好学,那么再好的老师也不起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名师出高徒,再差的学生,只要有好老师教,也会有进步。不难断定,第一种观点无疑有其真理性,但同样,第二种观点也并非虚言,它确实是对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成功经验的总结。比如爱尔维修就说过。"  相似文献   

5.
顾乃忠 《学海》2004,45(1):11-28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可分为前期理论和后期理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内因决定论和历史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单线论 ;马克思的后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外因决定论和人道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双线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和后期东方社会理论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 ,人们只能从二者之中择其一 ,而不可能兼而蓄之。  相似文献   

6.
我国哲学界,关于内因和外因的问题,似乎有一些分岐的意见,特别是关于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确定内外的界限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否起着决定作用的问题,争论较多。关于这两个问题,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意见。我们知道,整个宇宙,其大无外。宇宙中无数个别事物的自已运动及相互之间作用着的原因,对整个宇宙说来,无非是宇宙本身的种种矛盾的运动形态。除非承认引起宇宙运动的乃是上帝的“第一个冲击”,那么,对整个宇宙说来,根本无所谓外因;而其种种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动力问题,是心理学家议论争辩了好久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 “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上册,第7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相似文献   

8.
皮亚杰论儿童言语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论儿童言语社会化谭秋桂(湖南师范大学)0引言与“自我中心言语(语言)”相对应,皮亚杰还提出了“社会化言语(语言)”概念,将它们分别视为儿童言语(语音)的两类机能。1关于社会代言事的含义皮亚杰很少正面明确地论述到底什么是社会化语言,只是指出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王瑞明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56-58,61
本文对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的性欲发展阶段论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这四种最具影响的心理发展阶段论进行了比较和评析,找出了他们的异同,指出了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心理发展阶段论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蒋柯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20,52(8):1017-1030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适应性和平衡化概念出发, 论证了有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进一步通过认知过程与生物学过程的“同构”, 建立了一种结构论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论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论、认知结构的建构论, 以及心理逻辑论等。皮亚杰的理论建构方法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 皮亚杰强调功能相对于结构的逻辑先在意义。功能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平衡化。因此, 皮亚杰的方法论是一种功能论。第二, 皮亚杰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是辩证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一方面批判唯理论, 另一方面批判经验论, 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论体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当今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研究中诸多“难问题”, 诸如“他心问题”、“归纳问题”等, 可能提供了元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引领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智力是心理学界长期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但至今对于什么是智力、智力的结构及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等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对这些基本问题搞不清楚就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试作浅探,以就教于同志们。一目前,国际心理学界流行的智力定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智力是适应能力。持这种观点者当推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登和发生认识论创始者皮亚杰。施登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①皮亚  相似文献   

12.
内因和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普遍流行一种过分夸大内因,轻视外因的观点,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在实际上带来了危害。现将我的一点很不成熟的看法陈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内因和外因     
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它们的关系如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唯物辩证法对这个问题早已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对此做了十分明确的解释。然而,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学说表示反对和怀疑者从来没有绝迹。我们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也做了些探讨,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但也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混乱和错误。本文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争鸣综述及其进一步的思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近五年来教育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讨论的十余篇文章的观点。进而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主张。文章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卫生学标准和教育学标准;精英的理想发展标准和大众的现实适应标准,形成一个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理定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是事物矛盾性的具体体现。缺血预处理把矛盾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将损伤(缺血)转化为战胜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手段,同时缺血预处理也是外因和内因两者作用的辩证统一。缺血后处理是近年发现的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在缺血后处理中亦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外因和内因两者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理论在继承皮亚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开拓了皮亚杰理论未研究的领域。新皮亚杰学派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新皮亚杰学派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新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思维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发展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处理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是事物矛盾性的具体体现.缺血预处理把矛盾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将损伤(缺血)转化为战胜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手段,同时缺血预处理也是外因和内因两者作用的辩证统一.缺血后处理是近年发现的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在缺血后处理中亦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外因和内因两者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遗传论、精神动力论、学习论、特质论、社会文化及认知一情感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观点,对人格理论进行系统发展观分析。该观点将人格看作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包括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两部分。外部系统即外环境系统,内部系统则分为个体心理系统和个体行为系统,其核心是个体心理系统,它由认识系统、情意系统、自我系统及需要系统构成。人格的形成是内外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循环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皮亚杰主张儿童从发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人人共同的、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几个阶段。近十年来,有些心理学家发现问题比皮亚杰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挑战。有人怀疑认知发展是否真正有明确的阶段,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否真正有普遍性。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也受到批评。在中国,人们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评价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阶段论是一个还待继续争论下去的问题。而且皮亚杰的贡献不限于阶段论。我们应继续研究皮亚杰。  相似文献   

20.
一 关于心理的阶级性问题,是心理学界长期爭论未决的问题。在最近心理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看法都直接与这个问题有关。有人认为研究人的心理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有人认为心理的阶级性问题不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最近曹日昌同志在“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看法。我认为明确这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