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部分前史 N.CaPaldi《康德、纯粹理性批到,中的时间:Reason:The Normative Strueture of Science) J.E.Dotti《权利问题和事实问题》(Quid iuris科学结构的规范》(Time in Kant’5 Critique of Pureund quid faeti)M.Flonta《<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牛顿物理学和纯自然科学》(Newtonsehe Physik und reine Natur-wissensehaft in der reinen Vernunft) Ch.Maeann《始原与先验客体》(The Urgrund and the Transeendental Objeet) E.PaPadimitriou<<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史前提》(Zu den Philosophie罗sehiehflie{len、or…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时间观对西方现当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后者的时间理论不得不回应前者所提出的问题。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让胡塞尔与康德的时间观相“对质”,称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的“时间观”为“直觉的时间”,而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时间观”为“不可见的时间”(参见Ricoeur,1985,p.37),并以此作为他对西方哲学传统时间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将主要循着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之有益提示,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与“原理分析论”部分之相关文本的具体分析,以呈现出康德“不可见…  相似文献   

3.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导致康德重新规定批判与高级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他改变他的总体批判计划,把对于纯粹理性的一个批判分成对于纯粹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反思判断力的三个单独的批判;后一个发现及其解决使康德把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一种平行关系,使理性的实践运用从思辨运用中解放出来;由此产生《实践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存在着忽视、甚至是无视"先验方法论"的现象。作为与"要素论"相对应的第二大部分,"方法论"阐发了将此前"批判"的结果建构起理性大厦的基本原则,因而构成了整个批判哲学的"总纲"。作为"方法论"的核心,纯粹理性的"戒律"和"法规"与理性的两大立法(自然的立法和自由的立法)直接相关,因而关系到对《批判》的根本任务、康德形而上学的目标与建构、乃至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一、《纯粹理性批判》:是否弃上帝,抑或是否弃思辨理性的僭妄?一种对康德哲学的如下理解曾在国内学术界差不多成为认同的观念: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上帝在一度被否弃后,又被否弃者重新扶上天国的王位。一部评述康德哲学的专著这样写道:“康德在前门送走上帝(在认识领域宣布不能证实上帝存在),在后门又接了进来(在实践领域又宣布上帝必然存在)。”(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269页)这种见解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海涅,然而海涅是错的。事实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无疑是他最著名与最有魅力的著作之一。它被广泛地用作教科书, 目的在于把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引入一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引入康德的全部哲学观点中去,或者是引入他独特的思辨哲学学说中去。它常常被视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引论或续篇,与《纯粹理性批判》一起或代替该书供人研读。很多注释家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关系的一种简单类比,来解释《纯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德福不一”的困境,而作为至善的世界,应是德福一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通过“三公设”之设定来调和这对矛盾,但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在晚出九年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提出了“法权”思想,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幸福从彼岸回到此岸.  相似文献   

9.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0.
批判哲学有一个实质性的内核,这个内核在单独考察《纯粹理性批判》时不受注意。但正是在举办《纯粹理性批判》庆祝活动时我希望能想到这个内核,特别是康德所提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联系具有最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人们常常坚决要加以证明的康德的“严格主义”,使人们有可能不断地考察《纯粹理性批判》“本身”。当利特(Theodor Litt)说下面一段话时,他确实是对的。他说:“事实上的‘伦理要求’几乎从来未曾这样严峻地同一切和谐的伦理理论对立过。道德哲学家数百年来就以  相似文献   

11.
《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的定位是康德学界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要解答这一问题,须重新思考两版《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概念的不同之处。康德在第一版对想象力的"主观演绎",实质是对亚里士多德经验想象力所进行的"先验"改造。第二版的改动则说明,康德意识到,从亚氏想象力推知出的先验想象力,仍缺少必要的先验规则。深入理解相关问题,则须内在地引入休谟想象力概念,以分析康德对先验想象力的推导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想象力的疑难在于康德未能区分经验想象力与先验想象力在综合规则上层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康德对宗教合理性基础的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三大批判最后都包含着一个问题———宗教批判 ,这一问题究竟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与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康德的宗教批判角度来揭示这些问题 ,重新审视康德的批判哲学。一、清除旧宗教的知识基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宗教的态度 ,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诸多争议中 ,如何看待康德对传统神学的批判是一个焦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有必要弄清这样两个相关的问题 :康德为何要对传统神学进行批判 ?康德对传统神学的批判是否就意味着对神学的批判 ,以至于否定宗教 ?对…  相似文献   

13.
1958年,我国出版界确定了翻译和出版外国学术名著的方针,并制订了出版德国古典哲学原著,包括康德的主要著作的规划。至六十年代,陆续出版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兰公武译的《纯粹理性批判》(1960年)、关文运译的《实践理性批判》(1960年)  相似文献   

14.
三 批判旧的“形而上学”体系,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一项重大贡献。由于康德的批判工作,犹如在沃尔夫长期占领的德国哲学一潭死水里,投下巨石,浪花飞舞。海涅对法国人说:“在打倒旧教条主义的时候我们激昂得象你们冲击巴士底狱时一样。”(《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  相似文献   

15.
一、“自在之物”与作为“存在问题”的引论如果说自然这个有待解码的“大文本”在康德那里是用数学、物理学语言写成的,那么在海德格尔那里就可以说是用诗(思)的语言写成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思维格格不入的。但是,一般说来,海德格尔的自然阐释理论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海德格尔自己把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视为“存在问题”的引论,而试图把康德建构的现代科学认识论世界还原到“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众所周知,自康德划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原则区别以后,自在之物问题就是康德哲学中最费解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都意识到哲学的使命是把握真善美。例如,在西欧哲学发展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其间最典型的有康德和黑格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讲“真”,《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讲“善”,《判断力批判》则主要讲“美”。黑格尔在《逻辑学》、《法哲学》、《美学》等著作中,也力图用真善美  相似文献   

17.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从而实现了对"真理的逻辑"的论述。与此相应,康德在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也隐含了这一演绎结构,即纯粹理性概念的演绎同样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两部分。其中,形而上学演绎旨在分析理性自身的能力,以便从中探寻纯粹理性概念的起源;而先验演绎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纯粹理性概念,以免陷入"先验幻相"中。在康德看来,通过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能够阐明"幻相的逻辑",也能够揭示人类理性的最终意图,同时又标志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因此可以说,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是康德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看做是认识论的著作,海德格尔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存在论。[1]毫无疑问,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纯粹理性批判》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的主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先验哲学的总问题,而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  相似文献   

19.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先验感性论与先验逻辑并置。在这一看似并无深意的结构安排下,菹含着康德对Asthetik的特殊定位。即当先验逻辑在对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综合中、强调这一综合的逻辑方式时,先验感性论也有其不同于逻辑方式的另一种综合方式,即asthetisch方式。而这第一批判中潜在的综合方式在《判断力批判》中获得了主导地位,并展示出自身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Allison、Timmermann等人对康德伦理学中定言命令式的演绎进行了重构,但他们在两个关键环节——理性和第三者——上存在着问题:一是理性等同于理论理性的观点不符合《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文本依据;二是对第三者的论述不符合它的决定性判据.其实,理性是纯粹理性,包含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种不同功能,第三者是不完善意志,即受感性欲望刺激的意志与纯粹意志的结合体;从而挖掘出不为人关注的自由的演绎,以及定言命令式演绎的三个要素:两重世界成员、知性世界的权威性和第三者;最后将演绎思路重构为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