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探讨语境线索在留学生伴随性词汇学习中的作用,本研究选择不同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作为被试,操纵了语境线索的强弱,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的词汇学习过程。结果发现:被试在强语境线索下的词汇学习效果显著高于弱语境线索;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强语境线索下目标词注视时间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弱语境线索,高汉语水平被试目标词注视时间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低汉语水平被试。结果表明:无论留学生汉语水平如何,语境线索促进了他们阅读时的伴随性词汇学习,且学习次数越多,语境线索的促进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2.
吴诗玉  李赞 《心理学报》2024,(5):531-543
以中文母语者为被试开展词汇学习实验,既操控新颖词出现的语境情感(积极、消极、中性),又操控语境的变异性(重复、变化),检验语境情感是否可通过阅读接触,从语境迁移到新颖词以及这种迁移是否影响新颖词习得的效果,从而探索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196名被试参加了实验,他们在不同的语境情感和语境的变异性条件下一共阅读了45个篇章,然后对9个新颖词进行情感效价评分并参加了三种不同的词汇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只有在重复阅读相同材料的条件下,语境的情感才顺利地迁移到新颖词,表现出明显的“双枣树”效应,而与此相反的是,只有在变化语境下,语境情感才对新颖词词形及词义的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越积极的情感语境里,词形和词义的习得效果也越好。“双枣树”效应有效地解释了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也为新词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义符的类别一致性和家族大小影响形声字的语义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6,48(11):1390-1400
采用行为实验和眼动技术考察义符的类别一致性和家族大小对形声字语义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 在一致性判断和视觉选择中均存在着字词水平的类别一致性效应, 义符同整字类别一致的字容易认知。(2) 义符的家族大小影响形声字的语义加工, 义符家族大, 汉语母语者对形声字的加工更容易采用形旁推理策略。(3) 义符家族的类别一致性影响形声字的语义加工。(4) 义符家族的类别一致性和家族大小效应受义符与整字的类别一致性调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两个平行实验,探讨重复学习新词时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作用于词切分的变化模式。采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范式,将双字假词作为新词,实验1操纵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尾词素相同;实验2操纵尾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首词素相同。采用眼动仪记录大学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1)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词切分作用随新词在阅读中学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变小,表现出“熟悉性效应”。(2)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表现在回视路径时间、总注视次数两个相对晚期的眼动指标,而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则从凝视时间开始,到回视路径时间,再持续到总注视时间。结果表明首、尾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均作用于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的词切分,但首词素的作用时程更长,更稳定,支持了首词素在双字词加工中具有优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从读者重复学习新词时眼动行为经历的变化,揭示儿童和成人自然阅读中新词学习能力的差异。构造双字假词作为新词,将其嵌在五个语境中,记录儿童和成人阅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随着新词学习次数的递增,儿童和成人在新词上的首次注视时间呈相同变化;在对新词的凝视时间和再注视概率上,成人在第二次阅读时就大幅下降,而小学生在第四次阅读时才开始下降。表明成人新词学习能力高于儿童体现在词汇加工的相对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6.
方燕红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3,45(5):523-537
采用基本水平命名和类别水平命名任务,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与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 图片命名时间在语义相似性高的干扰词条件下显著快于在语义相似性低的干扰词条件下, 但这种效应只出现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中, 未出现在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中。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高低对低熟悉图片命名影响大, 对高熟悉图片命名影响小。实验2显示, 语义关联的干扰词对图片的基本水平命名产生了语义干扰效应, 对图片的类别水平命名产生了语义促进效应。类别大小强化了语义效应:类别大, 图片的基本水平命名的语义干扰效应更大, 图片的类别水平命名的语义促进效应更强。整个研究表明, 图-词之间的语义关联的强度影响语义效应的方向, 图-词之间的语义关联的广度影响语义效应的强弱。需要结合多种理论来解释图-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和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扬 《逻辑学研究》2023,(6):74-101
指代词语义理论(indexical semantics)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语境如何决定指代词的语义内容(semantic content),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语境范畴下的实体如何通过语义理论交换成语义范畴下的实体。卡普兰二维语义框架下,作为词汇学规则的“语征”(character)是实现这一交换的关键,但该方案有诸多困难。在维索尔伦语用学及其语境图示的基础上,“ε-总条件”和“ε-语用图示”为“语义”与“语境”的范畴交换提供了词汇学规则以外的语用学解释。通过界定“对应点”,“距离函数”等概念,两类范畴交换模式得以呈现,即“正交换”和“偏交换”。两者让“指代词语义的语境解释”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一语用学方案也存在多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词素熟悉性是否会影响视觉词切分线索在新词学习中的作用,本研究中新词由两类假词构成:第一类假词由两个高频字(高熟悉性词素)组成,第二类假词由两个低频字(低熟悉性词素)组成。实验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镶嵌在句子中供大学生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低熟悉性词素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高熟悉词素构成的新词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词素熟悉性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9.
语境学习是成人获得词汇意义的主要方式, 大量研究者使用语境学习范式考察成人母语词汇意义学习的问题。已有研究将词汇意义学习分为两大阶段:习得词汇的对应概念阶段和将新词的意义整合到已有的语义网络中的阶段。基于词汇意义学习两大加工阶段中语境学习的相关研究, 梳理了词汇、语境、被试因素对成人词汇意义学习的影响, 指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新概念学习、隐喻意义学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句子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忠义  熊伟 《心理学报》2003,35(6):726-733
采用计算机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技术,以反应时为指标,利用命名法,考察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的语境效应。该研究表明:语境的作用机制是灵活的,它会随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启动词与目标词语义联结弱的情况下,如果语境对目标词是一种低干扰,那么各模块之间彼此独立,一个模块不受另一个模块的影响;如果句法关系改变后的语境对目标词形成高干扰,各模块相互作用,不同语境对词汇通达有不同的作用。当启动词与目标词间有较强的语义联结时,语境效应主要来源于词与词之间的联结启动,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符合模块化理论;而当启动词与目标词间有较弱的语义联结时,随语境干扰强度的增加,目标词的词汇通达也随之增加,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则符合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义符启动范式,考察不同加工深度任务中家族大小和类别一致性对义符语义激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词汇判断中,家族大小影响义符的语义激活,大家族义符的语义不容易激活,小家族义符的语义容易激活。在语义相关判断中,类别一致性影响义符的语义激活,类别一致性高的义符的语义容易激活,并且在错误率上,这一影响受义符的家族大小调节。义符类别一致性影响义符家族效应的作用方向:当类别一致性低时,出现抑制的家族效应;当类别一致性高时,家族效应无影响或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比较重复学习新词时个体眼动模式的变化,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改善途径。实验1以发展性阅读障碍、生理年龄和阅读能力匹配儿童为被试, 采用重复学习新词的范式,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与匹配组相比,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需要更多的语境才出现显著下降, 且在总注视时间上表现出更缓慢的下降。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慢于正常儿童。实验2以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两种文本呈现方式, 仍采用重复学习新词范式, 探讨词间空格是否能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在词间空格条件下,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可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表明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的词间空格, 可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本研究结果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新词习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语义预视效益(SPB)对于揭示阅读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提取高水平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关于SPB的产生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同时操控预视词的合理性和语义相关性考察了二者对汉语阅读中双字词SPB的影响。结果发现,合理性主效应显著,合理预视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不合理预视;语义相关性主效应不显著,未发现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语境匹配假说,进一步说明了汉语阅读中预视词的合理性对SPB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启动范式和汉字判断任务,通过操纵目标字语义透明度,在汉字阅读过程探查了二、三、五年级儿童对形旁语义的加工。采用 3×2×2 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小学二、三、五年级儿童)、启动字类型(字形相关 vs. 无关)和目标字类型(透明字 vs. 模糊字)。结果发现启动字类型、目标字类型和年级三者交互作用显著。随后分析在三五年级儿童中发现了显著的独立于字形的形旁语义启动效应,启动字中的共享形旁对模糊字的识别产生了更大的抑制作用,而在二年级儿童中并没有发现这种效应。说明形旁语义在儿童的心理词典中存在独立表征,可以被激活并促进儿童对汉字的识别,但是需要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眼动仪考察词素位置是否是影响词间空格在新词学习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操纵:构造两类假词作为新词,第一类新词由低频首字、高频尾字构成;第二类新词由高频首字、低频尾字构成。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放在句子中要求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高频首字和低频尾字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低频首字和高频尾字构成的新词学习中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中词素位置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中自然学习生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儿童阅读时从语境中自然学习生词的过程及其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301名三、五年级小学生参加了实验。首先要求他们阅读文章,然后测验他们对文章中生词的知识。本研究在不同年级和能力的儿童中都发现了显著的自然学习效应。结果还表明,词的概念难度、词结构的语义透明度、语境线索强度和儿童课外阅读量对儿童的自然学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俏  吴建民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0,23(5):568-570
通过两个词汇选择实验,采用快速选择法对汉语句子语境作用作了考察.结果发现句子语境位置及语境与目标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对于词汇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1)前语境为被试对随后出现的目标词有一种预期效应,它对词汇选择的促进作用大于延迟语境;(2)当句子或短语不符合句法时,语境的效应很弱,语境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句法、语义等高层次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重复阅读下语境丰富性和生词重复暴露对儿童附带性新词学习的影响。实验设为三种学习条件:多语境重复、单语境重复、基线。结果显示,在反映词汇加工早期阶段的凝视时间和晚期阶段的总注视时间上,均表现为多语境重复学习后的词汇加工时间显著短于单语境重复条件和基线条件,且后两者间无差异。结果证明,儿童在重复阅读过程中对丰富语境线索的使用是附带性词汇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生词单纯的重复暴露并未产生明显效果,进一步表明只有在丰富的语境环境下单词的重复才会提高儿童新词学习的质量。关于语境丰富性和重复在附带性词汇学习理论和语文实践教学价值上的启示将被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研究词汇阅读的大脑神经机制, 需要揭示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 而语义加工神经回路是探讨该问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利用汉字表义的独特性, 以形旁语义作用的神经机制为切入点, 计划开展的4个fMRI实验拟探讨汉字阅读的语义神经回路及其与语音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实验1利用多参数相关分析技术, 识别与汉字语义和语音属性相关的功能脑区; 实验2和实验3集中考察形旁语义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形旁语义作用的实质, 揭示汉字阅读中语义加工的神经回路; 实验4通过建构汉字阅读的动态因果模型, 考察在刺激驱动和任务调节下, 阅读相关脑区联结模式的动态变化, 阐明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相互协作机制。研究结果将从跨语言的角度, 阐明阅读神经网络的内部动态机制, 为联结主义理论提供神经生理方面的直接证据; 并为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和阅读障碍矫治等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