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为考察自然联结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中部地区6所高校四个年级共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自然联结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生命意义感在自然联结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直接效应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均受到了感恩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均在感恩水平较高时更为显著。在前半路径中,感恩增强了自然联结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在直接路径中,自然联结对抑郁的影响在感恩水平较高时更强。研究结果对于预防大学生抑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冲动性特质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对63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校园排斥在冲动性特质与高中生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冲动性特质经由校园排斥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受生命意义感的调节,随着生命意义感的增加,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效应逐步减弱。冲动性特质可以通过校园排斥增加高中生自杀意念强度,而生命意义感能有效降低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的视角,探究正念对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调查863名高中生。结果表明:(1)正念对高中生学习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正念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与生命意义感的独立中介作用及未来时间洞察力与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因此,正念可以负向预测高中生学习倦怠,提升未来时间洞察力与生命意义感可以缓解高中生学习倦怠,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从浙江省三所全日制高中选取348名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为被试, 采用集体上机填答的方式实施问卷调查, 考察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探讨自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使用描述检验、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 结果发现:(1)男生的情感自主显著高于女生, 感知到的家庭亲密度水平显著低于女生;(2)家庭环境和自主与积极发展呈显著正相关, 与消极发展呈显著负相关, 积极发展与消极发展呈显著负相关;(3)家庭环境对积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对消极发展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且对积极发展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消极发展;(4)总体上, 自主在家庭环境和高中生积极、消极发展的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自主在家庭环境和积极发展间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均达到显著水平, 而在家庭环境和消极发展间的中介作用在男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在女生样本中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从家庭角度促进高中生的积极发展、降低消极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78名大学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自我分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1)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正相关;(2)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对自我分化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3)层级回归发现,在同时考虑心理弹性各因子的影响时,对自我分化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家庭功能亲密度β值下降且显著性水平降低。结论: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在家庭功能亲密度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绝望感、自杀意念状况,分析中学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自杀的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支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在校高中生300人,利用应对效能量表、贝克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自杀意念者的检出率为15%,数量分布无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乐观主义在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种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是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通过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806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小五人格问卷和家庭功能问卷,考察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并探讨人格和家庭功能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分别达到了31.0%2、0.1%,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较为突出。(2)人格的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题行为,外向性、家庭功能的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宜人性、谨慎性、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人格在家庭功能的亲密度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密度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该研究采用问卷法对52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支持、自我效能感两两均显著正相关;女生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男生,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2)家庭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该中介作用受到性别因素的调节,较之男生,女生的家庭支持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高中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50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2)网络学习自我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学习投入中起中介作用。(3)压力知觉可以调节网络社会支持影响网络学习投入的直接路径和中介过程的前后路径。研究揭示了高中生网络社会支持影响网络学习投入的内在机制,这对于高中生的在线教育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605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家庭亲密度在父母严厉管教(心理攻击和体罚)与儿童焦虑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性别对这一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严厉管教与家庭亲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亲密度在父亲心理攻击、母亲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与儿童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3)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睡眠不足已然成为当代中小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为考察社会支持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睡眠不足与中小学生负性情绪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睡眠不足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安徽1103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睡眠不足显著正向预测中小学生负性情绪;(2)社会支持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睡眠不足与中小学生负性情绪间发挥单独中介作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社会支持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睡眠不足与中小学生负性情绪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可见,睡眠不足对中小学生负性情绪有显著预测作用,社会支持、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具有单独及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考察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亲密度分量表测量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和家庭亲密度。自编隔代照料问卷测量中老年人的隔代照料频率。共计325位45岁及以上有照顾孙辈经验的社区中老年人参加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第一,隔代照料强度与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第二,家庭亲密度部分中介了隔代照料与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关系。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家庭亲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中介了上述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433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委员胜任力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现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心理委员胜任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显著,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中介作用均显著,且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心理委员胜任力既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又可以分别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逆境信念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三所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共18个班级997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逆境信念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及学习投入量表施测。结果发现逆境信念对高中生学习投入无直接预测作用;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在逆境信念与学习投入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逆境信念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因此,孤独感、生命意义感是逆境信念影响高中生学习投入的重要中介机制,逆境信念可以通过降低孤独感,增强生命意义感而促进高中生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6.
微信的普及和使用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挑战与改变。本研究探讨了老年人微信使用强度与获得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招募了916名55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微信使用强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获得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微信使用强度正向预测老年人的获得感;(2)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在微信使用强度和获得感之间起到单独的中介作用以及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微信使用可以提升其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机选取某市三所普通中小学四、六、八、十年级的755名青少年为被试,使用自评和他评问卷探讨家庭亲密度、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与青少年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家庭亲密度、责任感与学校适应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家庭亲密度和责任感高于男生,外化和学业问题少于男生;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和责任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2)家庭亲密度正向预测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直接和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3)责任感负向预测学校适应问题,并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适应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各指标的拟合效果较好。家庭亲密度、责任感是学校适应问题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龄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网络社交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网络社交效能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对高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低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