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两个平行实验,探讨重复学习新词时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作用于词切分的变化模式。采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范式,将双字假词作为新词,实验1操纵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尾词素相同;实验2操纵尾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首词素相同。采用眼动仪记录大学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1)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词切分作用随新词在阅读中学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变小,表现出“熟悉性效应”。(2)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表现在回视路径时间、总注视次数两个相对晚期的眼动指标,而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则从凝视时间开始,到回视路径时间,再持续到总注视时间。结果表明首、尾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均作用于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的词切分,但首词素的作用时程更长,更稳定,支持了首词素在双字词加工中具有优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考察汉语阅读中读者是否在副中央凹处利用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切分和词识别。采用2(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2(预视类型:相同预视、假字预视)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双字词为目标词,记录大学生阅读句子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在跳读率和第一遍阅读的眼动指标中,被试在高、低首词素位置概率条件中获得的预视效益量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读者并未在副中央凹处加工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结合前期研究推断,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没有作用于汉语阅读的词切分和词识别。  相似文献   

4.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通过两项实验同时操纵首、尾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考察词汇语境多样性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加工的调节方式。结果发现,高语境多样性词汇识别中,仅当首词素位置概率较低时,读者才会利用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汇识别;在低语境多样性词汇识别中,读者同时利用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汇识别。这表明,词汇语境多样性自上而下调节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加工,支持中文双字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眼动仪考察词素位置是否是影响词间空格在新词学习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操纵:构造两类假词作为新词,第一类新词由低频首字、高频尾字构成;第二类新词由高频首字、低频尾字构成。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放在句子中要求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高频首字和低频尾字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低频首字和高频尾字构成的新词学习中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中词素位置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词素熟悉性是否会影响视觉词切分线索在新词学习中的作用,本研究中新词由两类假词构成:第一类假词由两个高频字(高熟悉性词素)组成,第二类假词由两个低频字(低熟悉性词素)组成。实验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镶嵌在句子中供大学生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低熟悉性词素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高熟悉词素构成的新词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词素熟悉性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副中央凹字的加工负荷在预视加工中的作用,选择高、低首字字频的低频双字词作为副中央凹目标词,同时采用边界范式操纵目标词首字的预视类型(包括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使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在目标词首字与整词上均发现了显著的预视效应,目标预视下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假字预视下的注视时间;在目标词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字频主效应显著,首字低频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首字高频条件;但没有发现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副中央凹低频双字词首字字频并不影响预视效应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回顾字母文字研究发现,词间空格是有效的词切分线索。而中文没有词间空格,那么是什么线索起着字母文字中空格一样的作用呢?总结以往研究发现,汉字的统计属性、词汇可能性、词素位置、词素熟悉性等因素可能是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线索。字母文字词切分依据物理线索,中文词切分可能依据“心理线索”。词切分过程也与个体差异和预视效应有关。未来研究应该解决中文词切分的核心线索以及线索替代的可能性,并构建中文眼动控制模型来解释中文阅读过程及词切分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10.
龚文进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6,12(4):319-325
实验主要探讨双字词中语素的语义信息对言语听辨的影响。实验采用语义判断任务,实验材料为双字词首字完整语音分别加上尾字的80毫秒、120毫秒、160毫秒、200毫秒4个语音片段,让被试进行听觉词汇判断任务。实验1选用48组双字词作为关键材料,48组作为填充材料,被试根据听到的语音片段判断该词是否为人词,如,“教师”为人词,“非洲”为非人词;实验2选用了56组关键材料、56组填充材料,任务同实验1。实验结果发现,双字词加工的首字语素语义信息在听词辨认的初始参与了加工,强语义联系对尾字的识别有促进作用,弱语义联系对尾字的识别有抑制作用。初步实验结果支持了言语听辨的多重信息并行激活模型——TRACE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整词与词素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实验1操纵了目标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目标词首字字频(高频、低频);实验2操纵了目标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尾字字频(高频、低频)。结果发现:首字字频不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尾字字频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当目标词为低频词时,高频尾字条件下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短于低频字条件;当目标词向前眼跳从尾字发出且目标词为低频词时,高频尾字下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低频条件。词频影响眼跳目标选择,高频词条件下跳进和跳出目标词的眼跳长度均长于低频词条件。结果表明整词与尾字词素的加工负荷影响随后的眼跳计划,加工负荷越低随后所计划的眼跳长度越长,尾字词素的加工受整词加工的调节,整词与词素加工以混合表征的方式影响眼动控制。  相似文献   

12.
采用EyeLink 2000眼动仪,选取四种不同类型的双字词(首字和尾字均为多笔画汉字;首字为多笔画汉字,尾字为少笔画汉字;首字为少笔画汉字,尾字为多笔画汉字;首字和尾字均为少笔画汉字),要求被试阅读包含有目标词的句子,以探讨汉字笔画数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单次注视条件下,读者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位置,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部分;但是当首字为多笔画汉字时,相较于首字为少笔画汉字,读者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词的首字上。首字和尾字笔画数共同影响读者对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研究结果支持“战略-战术”模型。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语素意义会自动激活并影响整词语义加工。但是,汉语复合词识别中语素意义何时被激活以及如何参与并影响复合词语义整合的时间进程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构建了三类双字词材料:语素意义与词义相关的透明复合词(如炽热)、语素意义与词义不相关的不透明复合词(如风流)、以及作为控制条件的单语素词汇(如伶俐),对比考察双字词的首词素和尾词素语义参与复合词语义加工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首字加工的早期(300~400ms)和晚期(460~700ms)都表现出语素效应,即两类复合词要比单语素词诱发更负的波幅。在尾字加工的早期阶段(260~420 ms)不仅发现了语素效应,还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即不透明复合词比透明复合词诱发了更负的波幅。而在尾字加工的晚期(480~700 ms),出现了反转的语素效应,即两类复合词比单语素词诱发更正的波幅。结果表明了语素作为独立表征单元,在早期加工阶段就得到了自动激活;语义透明度在复合词早期加工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透明复合词语素整合加工能够顺利获取整词语义,而不透明复合词语素整合加工则会阻碍整词语义获取。  相似文献   

14.
并列和偏正结构双字合成词的注视位置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 选取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两种类型的目标词, 要求大学生被试阅读包含有目标词的句子, 以探讨两种双字合成词的注视位置效应。结果发现:在阅读并列和偏正结构的目标词时, 单次注视条件下读者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位置, 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端部分; 当首次注视落在词的开端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增加, 而且再注视往往落在词的结尾部分。结果提示:在单次注视条件下存在偏向注视位置; 双字合成词结构不影响偏向和最佳注视位置; 研究结果支持“战略-战术”模型。  相似文献   

15.
陈煦海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10,42(3):377-386
用图–词干扰范式探讨了汉语双字合成词口语产生中构成词素的正字法、语音、语义信息激活的特点,共三个实验。结果表明汉语双字合成词的口语产生中,词素的语音、正字法信息可以促进词汇的口语产生,而词素语义信息的作用不显著,说明合成词口语产生的编码单元为"音节+音调",词素的正字法也在编码中起到一定作用。这些信息激活不受词素位置的影响,首、次词素在双字合成词口语产生中地位相当。词素正字法先于语音信息激活,在SOA为?200ms就有出现;语音信息则稍晚,在SOA为100ms时才出现激活。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汉字位置加工是否存在词边界效应,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词汇决定任务和眼动追踪技术,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跨词边界和词内汉字转置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实验均以四字词和两个双字词为靶子,对中间两个字进行操纵(转置或保持不变)。结果发现:靶子的注视时间(反应时)在跨词边界转置条件显著长于相同条件,在词内转置条件与相同条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跨词边界汉字转置干扰词汇识别,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词切分的开始时间可能早于汉字位置加工,或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7.
陈曦  张积家  舒华 《心理科学》2006,29(6):1359-1363
多词素词的心理表征和和词义激活已成为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词素分解储存模型、整词储存模型和混合表征模型。针对词义不透明词中词素与整词的关系,利用语义启动和色词干扰的实验范式,对颜色词素在词义不透明双字词中的语义激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词义不透明双字词的词素与整词之间存在着心理资源竞争,表现出相互抑制的关系,它们的力量对比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研究还表明,多词素词中的词素加工,不仅受词素结构影响,也受词素本身性质影响。由于颜色词素的加工既涉及语义系统,也涉及知觉系统,所以虽然在多词素词中处于附加词素的地位,也具有加工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汉语阅读中副中央凹预视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了边界范式,边界位于双字词(词N)后,操纵了副中央凹中双字词首字(N+1)与尾字(N+2)的预视类型,分别为能够提供有效预视信息的目标预视与不能提供有效预视信息的假字预视。结果发现:在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上,字N+1目标预视下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当字N+1为目标预视时,字N+2目标预视下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而当字N+1为假字预视时,字N+2的预视类型并不对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上的眼跳长度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副中央凹的加工影响眼跳目标的选择,副中央凹中字N+1与字N+2的预视加工均会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字N+2的预视加工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受字N+1预视加工负荷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标准的 Stroop任务中引入中文双字颜色词 ,结果发现 :1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双字词都产生了显著的 Stroop干扰效应和促进效应 ,双字词的反应时模式同单字词相同。这表明语言学意义上的中文词是一个知觉加工单元 ,无论它由一个字组成或由两个字组成。 2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双字词 ,Stroop促进效应和干扰效应相同 ,相对于控制条件呈一种对称关系。这一结果同国外的有关发现不同 ,表明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同西方拼音文字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词切分指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将词从句子或语篇中切分出来以促进文本阅读与加工的过程。本文对近20 年来汉语词切分研究成果总结发现:词间空格、词素特性、词意识、词汇预期均可作为词切分的依据; 汉语阅读存在词n和词n+1两种切分,两种切分过程中字词加工均遵循交互激活假设,切分词n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表现为字词同等相互影响,切分词n+1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更多表现为词汇加工影响字加工; 重叠歧义词切分遵循多重激活假设,其中被激活的单词之间的竞争机制符合竞争假设,左侧词汇在这一竞争中具有优势,此外,重叠歧义词的切分受到词频,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