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这样一双鞋,从红极一时沦为20元人民币的地摊货;还是这双鞋,近几年却成为与耐克、匡威、阿迪达斯、彪马等大牌运动鞋媲美的顶级潮牌,身价也飙升到了120欧元。莫非是这双鞋有了起死回生的"功夫"?这就要从一个叫帕特里斯·巴斯蒂安的法国人说起。2005年,法国小伙儿巴斯蒂安远渡重洋来到上海,此行的目的是要学习中国功夫,成为一名武林高手。拜师之后,师傅送给他一双练武的标配——"飞跃  相似文献   

2.
也许许多读者还记得《西游记》中有段情节:孙悟空拜师求艺期间,有一日听师傅讲学讲到精彩处,不禁欣喜而抓耳挠腮,其师问由,他说听得精彩。师傅问他来了多长时间,在干些什么,听悟空一一道来后,便列举种种本领要悟空择一学习,不料悟空听后都说那些功夫浅显,不屑学习。师傅大怒,拿起戒尺在悟空手心打三下,而后背手从  相似文献   

3.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勇 《孔子研究》2012,(2):59-67
静坐作为宋明新儒学的一贯功夫,受到二程以来诸儒的重视,是他们为学教人的下手功夫。在阳明心学的发展中,静坐曾作为他中年教学的重要方法,对静坐功夫的本质、作用和流弊,阳明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体认,在诸多方面与最为重视静坐法门的朱熹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二人在"本体"论上的根本差异,使得他们的静坐功夫论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做诗与做官     
做诗与做官靳朝济陆放翁的侄儿向他请教做诗之道,他回信答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此话不错。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大量功夫在采访,技巧倒在其次了;苏东坡也有“诗从胡说来”的宏论;《红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的名言,更是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6.
正1974年,吴京出生于北京。年幼的他在父亲的指引下开始学习武术,加之自己有着成为武林高手的梦想,之后便一直在武术队进行专业训练,曾多次获得全国武术精英赛枪术、对练等项目的冠军。原本以为会走体育之路的他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走上了演艺之路。1995年由袁和平导演执导的影视剧《功夫小子闯情关》剧组在全国各地招选武打演员,吴京在师傅的举荐下顺利地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张艺谋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我一直以为张艺谋的人生如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传奇,直到看了他新近出版的口述传记《张艺谋的作业》,我才恍然大悟,电影奇才张艺谋原来下的也是笨功夫。张艺谋涉足摄影时还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启蒙老师是他的表哥。那是有一次跟着表哥拍了一夜照片,使他一下  相似文献   

8.
夏云 《中国宗教》2012,(5):41-44
他社会事务繁多仍然坚持早晚功课、静坐存想、斋戒等道教修炼的基本功夫,对"处喧见寂"之趣、"出有入无"之机明见洞悉。作为身处闹市红尘、在现代都市里修行悟道的出家人,他何以能练就如此清静功夫?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道教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为中国道教学院的执教老师,他对于道教人才培养的看法怎样?  相似文献   

9.
中和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未发之中"和"思虑未萌时功夫"。宋儒将"未发"与"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所以在解释"未发是中,而已发却有不和"、"喜怒哀乐未发时是否是中"等问题上面临困境。阳明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明确未发已发体用不离。他通过对"未发"与"中"的解析,指出"常人未发之中未能全得",解释了"未发是中,而已发却有不和"的现象;通过对"戒慎恐惧亦是念"的诠释,不但消除了以时间先后论未发已发的可能,而且从本体、发用、功夫三方面,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何思何虑"与"戒慎恐惧"的统一性。他论证了"未发之中"即在已发中,本体之"寂"未尝离"感",对部分儒家修行者欲以无念为功夫求"未发之中"的错误进行了剖析和校正。阳明对中和问题的讨论可视为对明道《定性书》的发挥与展开,其于概念之分疏,功夫之辩证,对整个宋明儒学义理系统的完善无疑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明儒学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与之相应的功夫体系。明儒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功夫论,则是构造此功夫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从"天理"、"体认"、"随处"三个关键词来解析湛氏的功夫理论,将看到其核心是避免修养实践偏于"动"、"静"一隅,而是打通二者,兼蓄"动""静",这对于引导明末儒门功夫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功夫论不只是理解中国哲学整体特征的钥匙,哲学之于功夫论也不只是一个新的标签。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的转向包含了两个向度:一是哲学的功夫转向,即通过将功夫概念引入哲学,克服理智主义的局限,开发哲学功夫学的研究,运用功夫视角建立功夫哲学理论;二是功夫的哲学转向,即对传统功夫论作进一步的哲学梳理、分析、反思和提升。这一转向的意义远远超出对儒学功夫论的局部研究,它面向的是整个哲学,是让功夫论在世界哲学的语境中成为当代的、世界范围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是关于韩国江华阳明学派泰斗郑齐斗良知本体论和致良知功夫论的研究。郑齐斗的思想由良知本体论、致良知功夫论构成。郑齐斗所谓良知是知是知非、好善恶恶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这是对王阳明良知论的继承发扬。郑齐斗反对朱子的即物穷理功夫,认为只有阳明的致良知才算是真正的功夫。他所说的致良知是循体而达用的功夫,而发挥良知明觉必须排除气禀物欲之私。阳明后学中侧重于前者的以王畿为代表,侧重于后者的以聂豹为代表。郑齐斗的理论就是对聂豹的"充其实"和王畿的"顺其体"的调和。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曾带过这么一个兵,他退伍后进崂山太清宫出家当了道士。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曾在我们这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议论起他曾经走过的那段徬徨的路,更多的是称赞他的过去。而今,谁能料到他会入道出家呢?有的人感到吃惊、惋惜,发出了遗憾的叹息。也许因为我曾在他身上费过功夫,他退伍后又因我们有过书信来往,同志们才开玩笑说我交友交到了太清宫。这话虽没恶意,但我每每听到这些心中总产生一种受人奚落之感。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 ,阳明后学的本体和功夫两大系统代表着明朝后期学术思想的两大发展趋势 ,这是在王阳明的核心理论———“良知”和“致良知”学说及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这两大发展趋势 ,到了晚明 ,则有了融合的动向。这种融合的动向 ,随着李贽和黄宗羲的集大成 ,而意味着本体功夫论的终结。一、本体系统与功夫系统的融合明朝晚期 ,阳明后学的本体系统和功夫系统这两大发展趋势出现的融合动向 ,既表现在本体系统和功夫系统的各自内部 ,也表现在本体系统和功夫系统之间。1 本体系统内部的融合动向首先 ,本体系统内部的绝对、虚无和…  相似文献   

15.
本体功夫思想(包括本体功夫范畴和本体功夫理论),是在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的产生,自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分不开。然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又有它源远流长的理论渊源。其中,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小胜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注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此外,本体功夫思想还与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在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体用范畴到本体功夫范畴本体功夫…  相似文献   

16.
<正>【题记】如网络传说中所言,学霸与学神都是学习好,但两者也有区别。所谓学霸,更多是能下常人所不能之功夫刻苦学,最终成绩斐然;而学神,更多则是乐学博学自由驰骋学海逍遥学,最终亦四处开花。以此类比的话,在心理科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前行者中,冯特可以算得上是学霸级的人物,而高尔顿,那就是学神。"学霸"冯特:【引子】1879年德国莱比锡,有位教授很神奇。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心理史上排第一。冯特倡导结构主义,他说意识是可以分割滴;收了徒弟铁钦纳,  相似文献   

17.
江至霖老道长,现为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著名高功,也是四川全真道观中一位颇有影响的道教音乐传人,他在道教音乐方面的造诣以及对全真道音乐的继承和发扬,都有一定的贡献,深得研究道教和道教音乐的专家、学者的好评。江至霖对全真道音乐的掌握非常全面,他在“唱、念、做、打、写”五个方面都很出色。尽管他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但他的功夫仍不减当年。四川青城山以及成都青羊宫的许多  相似文献   

18.
有个小青年,人称写稿快手.一篇新闻稿,他出去转一圈问几个数字,回来坐在电脑前,一会儿功夫就把稿子发出去了。有时部门开会要个讲话材料,他也能坐在电脑前一蹴而就。久而久之,人们终于看出端倪,原来他的东西都是从电脑上搜索别人的东西改头换面而成的。这下他的“快手”称号就不那么高尚了。而另一位年龄稍大的同志不大会用电脑,喜欢“脚踏实地”去采访.一路慢悠悠地看,慢悠悠地问,  相似文献   

19.
时至今日,成龙不光是功夫巨星,也是慈善明星。有人问他,艺人做慈善是不是为了作秀,有没有假的?很尖锐的问题,成龙答得更干脆:“有!我就是从假的做起的。”坦诚得让人吃惊。  相似文献   

20.
李西月是清代著名道士,是道教内丹西派的创始人。本文首先对他的思想渊源做了简要分析;接着梳理了他的主要内丹思想——凝神于虚的入手功夫、九层炼心的内炼全程、不同阶段的三件河车;最后着重论述了他内丹思想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之处,以及这些特色在道教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