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文艺暴动"期。该时期,"文艺暴动"的参与者、卷入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乏感以及紧迫的革命文学形势,触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论、唯物史观文学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都纷纷被翻译到中国,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迅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核心话语,取代了"五四"以来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界的主导位置。但是,由于国内国际政治、学术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文学界所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总体上理论成色相对不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2.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主题,学界已经为这一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储备和开阔的理论视角.在此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研究被摆上了台前案头.具体说来,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第二国际时期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向帝国主义理论的过渡、苏俄(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左派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文学艺术的向度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变发展的特殊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研究,都需要凸显"中国的问题意识",需要将其置放于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来加以考察。王杰等著的《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显示出中国学者在此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由此开启了一种以"问题意识"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使用频率既高且极为宽泛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大约是指从葛兰西(或者卢森堡)肇始而绵延至今的某些政治倾向或学术思潮,而非仅指某种流派或某些团体,其立场、观点、理论诉求以及学术趣味纷然杂陈、彼此相异,很难发现某种逻辑演进的线索。虽然如此,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晰可见的,即:"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多么复杂、多变而歧异,它们都是"理论自身的批判"和"现实批判"的一种当下表现。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这一研究几经嬗变,经历了否定——审慎的肯定——几乎全面肯定的曲折历程。相应地,"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当下似乎包含了所有与"马克思"这个名字联在一起且意味迥异的东西,以至于某些研究甚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直接视为马克思主义或优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与此同时,一种严肃的反思也已经开始,主张应当确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内涵、限度以及立场、目的及其意义。2007年11月10—11日,"青年哲学论坛"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这里刊发其中三篇论文,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使用频率既高且极为宽泛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大约是指从葛兰西(或者卢森堡)肇始而绵延至今的某些政治倾向或学术思潮,而非仅指某种流派或某些团体,其立场、观点、理论诉求以及学术趣味纷然杂陈、彼此相异,很难发现某种逻辑演进的线索。虽然如此,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晰可见的,即:"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多么复杂、多变而歧异,它们都是"理论自身的批判"和"现实批判"的一种当下表现。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这一研究几经嬗变,经历了否定——审慎的肯定——几乎全面肯定的曲折历程。相应地,"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当下似乎包含了所有与"马克思"这个名字联在一起且意味迥异的东西,以至于某些研究甚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直接视为马克思主义或优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与此同时,一种严肃的反思也已经开始,主张应当确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内涵、限度以及立场、目的及其意义。2007年11月10—11日,"青年哲学论坛"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这里刊发其中三篇论文,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使用频率既高且极为宽泛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大约是指从葛兰西(或者卢森堡)肇始而绵延至今的某些政治倾向或学术思潮,而非仅指某种流派或某些团体,其立场、观点、理论诉求以及学术趣味纷然杂陈、彼此相异,很难发现某种逻辑演进的线索。虽然如此,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晰可见的,即:"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多么复杂、多变而歧异,它们都是"理论自身的批判"和"现实批判"的一种当下表现。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这一研究几经嬗变,经历了否定——审慎的肯定——几乎全面肯定的曲折历程。相应地,"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当下似乎包含了所有与"马克思"这个名字联在一起且意味迥异的东西,以至于某些研究甚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直接视为马克思主义或优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与此同时,一种严肃的反思也已经开始,主张应当确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内涵、限度以及立场、目的及其意义。2007年11月10—11日,"青年哲学论坛"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这里刊发其中三篇论文,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潮进入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 随着我国学术界“学术”志趣的迁移,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的多方招致责难到近年来逐渐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 经历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虽然至今仍有学者坚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 但大多数学者早已或正在“是其所非”; 不仅如此,一种更加激进的倾向也由隐及显, 浮出水面, 一改往日那种羞羞答答、闪烁其辞的默契, 走向某种审慎的大胆和直率。但变化虽著, 问题却依然, 那就是: 究竟应当如何研究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此问题的尖锐性不仅在于怎样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 而且更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现实和学术背景之下, 后者还隐含着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诸如: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当代形态? 它在何种意义上成为我们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想资源? 等等。所有这些, 无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还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 都是不应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潮进入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随着我国学术界“学术”志趣的迁移,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的多方招致责难到近年来逐渐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虽然至今仍有学者坚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但大多数学者早已或正在“是其所非”;不仅如此,一种更加激进的倾向也由隐及显,浮出水面,一改往日那种羞羞答答、闪烁其辞的默契,走向某种审慎的大胆和直率。但变化虽著,问题却依然,那就是:究竟应当如何研究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此问题的尖锐性不仅在于怎样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而且更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现实和学术背景之下,后者还隐含着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诸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当代形态?它在何种意义上成为我们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想资源?等等。所有这些,无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还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都是不应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20~22日,由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等共同举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40余篇,现就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国内既有的"马克思学"研究包括两种类型,西方"马克思学"批判和宽泛意义上的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研究."马克思学"这个概念在思想史语境中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内涵,而对于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研究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其中的一项工作.因此,尽管"中国马克思学"的理论努力令人尊重,但却包含理论上的困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不是"马克思学"的专利.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内在要求解读者在学术和现实两个方面的理论自觉,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应最终指向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辞源及其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争论,试图说明两点: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演变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形态;第二,这种形态的特殊性在于它主要是对社会变迁的文化一哲学反思和批判。从形态演变的角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也不需要把它排斥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之外。这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名份问题,而是关系着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9月16日至17日,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列宁、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第24次年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近30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与会代表们以纪念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和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20世纪20年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其思想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受到吞噬的积极抗争,其所开启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积极关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的强调和对无产阶级意识和文化的重视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重点领域。同时,我们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第二国际对唯物史观进行机械化、片面化理解上是积极的、正确的,但由此走上用黑格尔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样是片面的;它们分析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下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不同方式,进而主张通过高举人道主义和文化思想批判的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解读;他们批判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开启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离解析、开启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断裂"也是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涵和真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1932年"巴黎手稿"的公开出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基于该文献,国际学界就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关系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相关议题的持续探讨,实际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可或缺的脉络。本文梳理该文献公开发表后第一时间段(即1930-40年代),人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即马尔库塞的"基础论"、卢卡奇的"结合论"和科尔施的"阶段论")的代表性解读,以期说明:他们不仅是西方学界第一批解读"巴黎手稿"的学者,而且率先开启了对"巴黎手稿"的人本主义解读之先河,使蔚为壮观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大流派。更为重要的是,该流派虽然的确强调"巴黎手稿"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绝非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即武断地力图以马克思早期思想来取代其晚期思想;相反,他们都借助《资本论》来展开相关研究。因此,在他们这里,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结合或统一在一起的。不理解这种总体论,我们就无法准确理解他们的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而他们自己则是这一科学的真正继承和发展者。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全崭新的学术结构”。(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第36页)的确,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  相似文献   

16.
"性灵说"是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却曾在中国遭遇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因素造成的。在跨文化视域下重新加以审视可知,这一思想虽然受到西方某些文艺理论的激发,但主要建基于对中国本土文论的继承与发展,不但推动了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转换与传播,而且还对西方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通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通过激活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性动力,以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不同,西方思想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兴起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一致强调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唯物主义之维.这两种解读视角似乎形成了某种"拉锯"之势,而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恰恰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本文仅简要考察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学者科莱蒂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中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由此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张三丰的道教文艺理论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道"、"时"相联的思想;二、"灵性"观的提出.放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可以发现,张三丰的文艺理论思想是整个古代文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因此,本文对张三丰文艺理论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的产生是其对西方逻辑了解后的产物,而他们关注西方逻辑之目的又是服务于其社会变革之需要,因而,他们的中国逻辑的观念处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而且这种学术是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手段,学术救国才是他们确立 "中国逻辑"身份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