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崇尚的花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有几种花木经常出现。虽然它们本是人们生活中的普通草木,但由于佛教赋予它们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因而成为佛教象征的名物,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莲花——一佛教的象征据佛经记载:佛陀本为天卜的菩萨,准备下凡降生到迎毗罗卫(今)已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王家。佛陀降牛前,净饭{的宫廷中现出八种瑞祥之相,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沼内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引b王后摩耶夫人得到预感退人后宫,凝神静思。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人胎佛陀成道后,转法轮怖道)时坐的座位叫“…  相似文献   

2.
李小艳 《法音》2023,(6):43-51
<正>佛寺是佛教徒供奉舍利、佛像、佛经,举行法事活动和生活修行的场所。佛陀传法初期并没有佛寺,佛寺随着佛教僧团的壮大而产生,精舍就是最初的佛寺。精舍与现在的佛寺大不同,无殿堂无佛像无经卷,只有集体说法堂和僧舍等建筑。塔是一种纪念性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创立后,这种建筑形式被移植到佛教中来,并成为佛教的象征和佛陀的化身,礼塔成了佛教最重要的宗教仪式,遂产生了以佛塔为中心的塔庙。随着礼佛方式的变化,礼塔之外还增加了礼佛像和供养佛经等,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的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大的典籍结集,这四次大结集对佛教的繁荣、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佛陀生前所宣讲的教义并无书面记载,亦无文字戒律,一切由佛陀亲自统领,对僧众提倡和为本、事事从众、从法的原则。佛陀去世后,有些僧侣不愿接受戒律约束,对教义佛经亦有所曲解。为此佛陀的入室弟子认为有必要召集会议,统一教义与重申戒律。于是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的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进行了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由佛陀弟子阿难和优波离分别背诵经、律,然后相互校正。因佛陀在世时仅口…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12)
<正>11月的秦川大地,天朗气清,万物谐和。在举国上下凝心聚气、全力共赴民族复兴伟大新征程之际,佛教界又迎来了一大盛事,这就是佛门圣物——陕西扶风法门寺佛陀指骨真身舍利于地宫封藏1113年后,1987年重现于世,至今正好30年。佛陀舍利,作为佛教"三宝"之一"佛宝"的象征,是佛教徒共同崇奉的圣物,也是联系团结全球佛教信众的信仰纽带,在佛教界有着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唐思鹏 《法音》2003,(9):10-19
二、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唯识学虽出自佛陀所说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既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也经过了中观学派时代。(一)部派佛教的出现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大天比丘提出“五事”,后称“大天五事”,便酿成教团之争,遂致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义上的五种主张。依《异部宗轮…  相似文献   

7.
一、香港佛教的概况佛教是香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信徒分布于社会工农商学各个阶层。现在大约有比丘400名,比丘尼2500余人。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编撰了一部《佛陀在人间》,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序言中介绍,当时香港有80万佛教信徒。笔者在香港时,觉光法师介绍,现在香港的佛教徒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香港佛教的具体情况如何?可以从《佛陀在人间》的记载上看出端倪。《佛陀在人间》记载了1999年香港“寺院及佛教社团”的概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佛教的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变化。现按原书记…  相似文献   

8.
部派佛教     
佛教创立初期,以及在佛陀逝世后的近一百年内,佛教弟子们严格奉行佛陀的教法,教团内部比较统一,还没有出现意见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但在此后,佛教教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裂现象。先是分裂为“上座部”(以资深的长老为主,比较保守)和“大众部”(以年轻的僧侣为主,比较激进)两大部派,可称为“根本分裂”。这两大部派后来继续分化,形成更多的部派(据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20部;据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18  相似文献   

9.
说到当代的佛教,我们不能不提及原始佛教中的女性观念。佛陀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即令佛陀本人也会受到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佛陀许可创立了比立尼僧团,但从中世纪开始,女性的佛  相似文献   

10.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11.
正《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作者于薇,文物出版社,2018年)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专题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白中国初现并发展至顶峰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神圣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与迎送仪式,"佛陀舍利"最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3,(5)
本期出版之际,正值五月月圆日——佛吉祥日。在这个象征着光明和幸福的世界佛教节日里,我国三大语系佛教徒和全世界六亿佛教徒一样,怀着无限崇敬、诚挚的心情,在各自的佛寺隆重举行纪念佛陀诞生、成道、涅架“三期同一庆”的庄严法会;真是普天同庆,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3.
佛法是解脱道,但仍以人天善果为基础,以此逐步上达,以臻于究竟圆成。既生人间,就免不了要做种种资生事业。佛教不主张贫穷,佛教徒应是华严富贵的象征。但获取财富有种种手段,佛教徒应当如何求财?对此,佛陀提出了“正命生活”的原则,即正当无害的职业,合法、非暴力的手段,在财富的分配、使用上,佛陀提出应避免挥霍和吝啬两种极端,应合理分配财富,为自他和社会谋福利,还应回馈自然,造福后代。本期接续今年第一期,刊出净因法师《论佛教的财富观》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4.
《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所长、佛教大学教授山雄一一、宇宙之构造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的特色之一,是在将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与小乘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宇宙观做比较讲述这一点上,不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因其宇宙观皆各与其佛陀...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17.
校徽在闪光     
我有一枚小小的校徽,白底红字。象征:我的心田 —洁白:我的青春 —火红, ·28.启迪美好希望的升腾。这枚校徽,是何等珍贵,“中国佛学院”每个字都闪烁着光辉: 历经风霜的考验, 追求真理的启示, 凝聚爱国的热忱, 彰显佛陀的慈悲; 中国佛教的重托, 五局佛代会的期望; 衬和平的向往, 时乎等的崇尚。我为此而喜乐、自豪,因为它有活泼的生命:亲证实德能 —佛陀的功德,追求真善美 —佛教的使命,呵,校徽,闪光,闪光!为着你,我把一顾虔诚的心献上。愿佛陀加被,我们在佛法的修学中,真正让你—闪九飞校徽在闪光@印通~~…  相似文献   

18.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2)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离开具体的时代需要及人生实践,佛教的存在便毫无价值。目前的中国佛教正面临着历史的转折点。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为人类社会服务,其最关键的便是要有真正体悟佛陀真理并能观察时机善设方便的优秀佛子;中国佛教事业的希望就寄托在新一代真正领悟佛陀精神的优秀佛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还有它的金刚座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最受崇敬、最神圣的佛教圣地。悉达多王子就是在这里得道才被称佛陀的,然后他才能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时,他这样评论说"由于这个地方同佛陀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在这里大悟成道,因此,佛陀伽耶可以说是佛教的发源地。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重要和神圣的了。"就哲学和文化史来说,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的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信仰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