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道德是近年来颇受佛教学界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佛教道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层次性。佛教道德涵盖了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等多个层面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需求。第一 ,佛教道德的功利论建立在善恶报应论基础上 ,为民间大众所乐意遵循。第二 ,佛教道德的义务论以佛教道德规范和戒律为核心 ,分为肯定性规则与否定性规则两种。第三 ,佛教道德的德性论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上 ,以改善人的道德本性、提高人生境界为目的 ,是解脱成佛的根本出路。科学把握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佛教道德的独特品格 ,而且对当代的道德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大般涅槃经》是涅槃部的首要经典,于421年由昙无谶译出,对构建中国佛教的道德形上学有着重要价值。其涅槃思想以"妙有"的方式为中国佛教的道德形上学构建了一个至善的道德理想,佛性思想则为中国佛教的道德形上学建立了一个普遍性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佛教的缘起思想为理论背景,从道德实践的心理动力源、道德实践的目的因、道德实践判断及道德实践的客观依据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佛教有关道德实践心理机制的思想.希望能以此来促进我们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思考,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赵玲 《法音》2004,(5):38-42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之一。佛教自唐代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以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对傣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伦理道德对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提升,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它积极参与并维系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佛教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强调道德在宗教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把道德作为涉及人的因缘果报的枢纽、关键。由于它强化行为主体的道德作用,从而使善恶报应思想具有了积极的伦理道德意义。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就是强调主体的自觉性,特色就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础上的道德自我约束力。因果报应思想与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它所倡导的许多道德准则也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佛教与占卜的关系到了隋唐时期,除强化了原有的诸形式之外,主要体现在佛教将业力因果说系统地注入占卜中,并且逐渐将其作用显凸到佛寺中流行的卜签上,形成了有特色的中国佛教占卜。“佛诫”在唐代禅宗继续得到发展。寺庙内求卜问签的普遍化,佛教与占卜在唐代的进一步结合,对佛教是相当有利的。在因果论的基础上,强化了人以道德改变命运的能动作用,加强了佛教在社会上劝善惩恶的道德功能,从而也增加了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5,(8)
<正>佛教戒律既具有止恶的法律性,又蕴含着劝善的道德性,是法律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具有法律性,所以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佛教戒律与国家的法律精神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并可以根据国家法制的要求,与时俱进,做出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也正是由于佛教戒律兼具道德性,所以又要充分发挥其道德性的作用,对中国的法制与道德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提供有益的补充。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之中,戒律是最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普陀山佛教协会的公益慈善活动,使佛教慈善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极大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透明度、公信力和号召力日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江泽民同志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如何才能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呢?笔者认为,改革佛教教义和创新佛教伦理道德思想,发扬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中优良道德原则,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佛教适应社  相似文献   

11.
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有生无灭即彼有生无灭的缘起论是佛教道德哲学的核心理论,体现了佛教伦理的关系性思维。佛教依此建立起道德哲学体系中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法印等基本原理,体现出无我、平等、慈悲、民主、超越等基本伦理精神,显示了佛教作为道德性宗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伦理体系入手,初步建构印顺佛化道德概念在人间佛教的不同维度中所形成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纵向的差序层级、横向的规范原则及其佛化伦理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印顺以众生性、人性和佛性的不同区分出人间佛教伦理道德的境界序列,又以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为背景提出佛陀人间化的伦理前提、智慈合一的实践理念、集团生活的时代倾向与救世之仁的实践意义作为人间佛教伦理观的原则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家、出家两种殊途同归的佛化道德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而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伦理规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相吻合,佛教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都体现在戒和律中。在各种戒中五戒最为重要,如果五戒修持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是僧人的根本道德,若能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动态     
柬埔寨总理洪森呼吁僧人接受高等教育6月8日,柬埔寨总理洪森在四臂湾会议厅主持西哈努克佛教大学佛教哲学系学士毕业文凭颁发仪式。在会上,洪森表示,全国共有4060座佛寺和近6万名僧人,但就读佛教大学的学生却微乎其微,全国仅385名。根据政府的全民教育政策,宗教事务部应竭尽所能,让国内更多的僧人获得佛教方面的高等教育。他表示,毕业的佛教学生将成为参与国家文化、道德、佛教等领域的重建与发展的主力军,向平民宣扬无暴力文化,使他们参与维持社会治安、秩序,提高文化道德、教养,消贫等工作。他还强调,政府透过教育领域的优先改革,巩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4,(3)
正佛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语系佛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增进人民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代,佛教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继承优良传统,净化心灵、涵育道德、启迪智慧,为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优秀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些媒体在娱乐节目和广告中恶搞佛教人物、过度消费佛教、丑化佛教形象,引发网络热议。很多网友和信众对此表示质疑和反感,不少专家学者发表文章对此类现象予以批评,佛教界对此亦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16.
如果每个人都注意减少自己不好的一面,那么从整个社会来看,好的方面就会不断增进。从这个角度而言,佛教的烦恼观可以在道德教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佛教的烦恼观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佛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待烦恼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与佛教整体风貌的改变相呼应。在早期佛教时期,佛教对于烦恼持排斥、打压的态度,将其视为敌人一般,整体上表现出逃避、远离和寂灭的色彩。到大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不独是佛法所有的。世界的各宗教、各民族、各时代,都有各自的道德,不过佛教的道德观,在一般共通的基础上,更有他独到的特质。所以,现在想从一般的道德说到佛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佛教修行,其实也是加强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佛教文化的劝善本质是对个人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故而,佛教文化的普世价值也可以归结为自我道德管理,换言之,佛教文化客观上有利于全社会的道德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9.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国近代佛教的重要特点.就具体途径而言,投身民族救亡、对治近代社会弊端、重建传统道德价值、关注人生问题、拯救百姓疾苦等是中国近代佛教的主要入世途径.分析中国近代佛教的入世途径,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历程,而且对透视当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3,(9)
佛教是通过它的教义对人们发生影响,而佛教的教义又与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或国家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相互影响。佛教典籍,是佛教智慧的结晶,智慧的海洋,也是人类知识与德行的无价宝藏。如果没有这些,人类的文明将暗然失色;如果人们能够本着向上、向善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