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关于人际认知问题解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在社会性发展上存在缺焰的儿童其情绪、行为和学业上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童年期的社会技能有着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后效。社会技能好的儿童自我感受好、在校表现好,且更可能成为适应良好的成人,而社会技能存在缺陷的儿童受到的积极强化很少,常出现学业困难或行为问题,且更可能陷于成年期适应不良。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寻求对社会技能缺陷儿童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3.
公众在风险认知中的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认知不同于一般事物的认知特点,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某些偏差.涟漪效应和事故一信号理论描述了干扰风险认知的一般性原理.研究公众的风险认知结构及其在风险认知中的认知偏差,应该成为风险认知研究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4.
李宇  王沛  孙连荣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691-1707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与理解。根据对象可以分为自我认知、人际认知、群际认知以及以社会决策为核心的社会事件认知。针对以上四个方面, 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为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研究做出了先驱性贡献。但无论就理论建构、研究范式还是研究内容而言, 大量研究沿袭了国外研究的预设前提与范畴, 即“本位认知”, 脱离了中国人社会认知滋长的基础--以“差序格局”为基调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前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转型期的文化。通过梳理与整合涉及社会认知主题的研究及其内在逻辑, 发现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根本特点为“他位认知”, 并且集中体现为“差序格局”文化衍生与发展的“群际认知(阶层认知)”, 进而尝试围绕“群际认知”这条主线解读与建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 推进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深层研究, 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的是探讨当人们执行认知活动的时候,心理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研究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它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不同在于:认知神经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mind),而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是大脑(特别是关注与认知有关的大脑机制)。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发展性认知障碍,如阅读障碍,或者特殊的语言损伤,这就是发展性认知神经心理学。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高级认知发面的研究,如信念形成和心理理论。这些高级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病学的范畴,因此这类研究错觉、幻想或虚构等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叫做认知神经精神病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1)研究症状,而不是并发症;2)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群体研究;3)主要数据来源是症状间的双分离;4)致力于模块化认知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基线选择影响词语认知启动实验结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词语认知启动实验中,启动基线的选择问题。一项有关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实验表明:是采用无关字启动还是采用图形符号启动作为衡量启动效应的基线,会对词语认知启动实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结果,对词语认知启动实验中基线的选择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认知价值的引导和认知科学方法论的昭示下,归纳逻辑已经完成了从面向定性认知和定量认知到面向不足认知和复杂认知的转型。但是,认知价值始终是归纳逻辑不变的取向。古典归纳逻辑中的诸多逻辑方法以推进人们的认知为己任,而现代归纳逻辑更是一开始就直接期望建立满足定量认知需要的完善体系。面向不足认知和复杂认知的归纳逻辑研究,不仅是人类认知需要的深入拓展,更是归纳逻辑必然的发展方向。逻辑学不仅在认知召唤下走得更远,而且对于归纳逻辑而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都可能是认知。  相似文献   

8.
丁树良  毛萌萌  汪文义  罗芬  CUI Ying 《心理学报》2012,44(11):1535-1546
构建正确的认知模型是成功进行认知诊断的关键之一,如果认知诊断测验不能完整准确地代表这个认知模型,这个测验的效度就存在问题.属性及其层级可以表示一个认知模型.在认知模型正确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计量公式以衡量认知诊断测验能够多大程度上代表认知模型;对于不止包含一个知识状态的等价类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对Cui等人的属性层级相合性指标(HCI)提出修改建议,以更好地探查数据与专家给出的认知模型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陈兴时  张明岛 《心理科学》1997,20(3):259-264
1概述[1]SUtton(1965)发现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以及Kutas(198o)开创的N400。已为研究者广泛应用。在两年工作基础上,后来研究者对事件相关电位的工作又不断延伸、扩展,进行了种种技术性改良。本文介绍的认知电位(RecogniltronPotentials),实质上也是对上述P300,N200和N400技术系列改良的结果,发生于N200和P300之间的正相电位。这项新的脑电反应是由本文作者之一HJ·Davis博士所在实验室的Rudell教授于1990年首次描述的,即有意义的图像如字、画、卡通等等都可以诱发出这个电位,而无意义的对照图像包括,被试不曾学过的…  相似文献   

10.
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金花  张文娴 《心理科学》1993,16(6):355-358
一个个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自我的形象,这是研究个体自我意识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Amsterdam 曾创造了给婴儿点胭脂、照镜子,从婴儿对镜中映象的反应变化中探究自我认知萌芽的方法。本实验运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婴儿自我认知开始出现的年龄,经历的过程或发展趋势,以及男女婴儿自我认知出现年龄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奚珣 《心理科学》2007,30(6):1439-1441
本文从管理认知角度,介绍渗透在管理理论中的认知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加工、管理认知方法和领导能力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管理认知中的注意、归因、决策、学习、动机等进行探讨,其中对被称为是组织行为的"认知革命"的管理认知研究方法,如面试、业绩评估、信息编码、决策、期望和培训以及领导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认知测试、查阅人类学资料、现场调查和谈话等多种方法,探讨了我国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460名成人的具体认知、抽象认知和认知方式及其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我们理论上所假设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具体认知操作、抽象认知操作、认知方式的关系,即狩猎和城市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对人施加一种生态压力,增进其个体的具体的和抽象的认知,促使其抽象型认知方式的形成;而在捕鱼、游牧和农耕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作用下,个体倾向于较低水平的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以及具体型的认知方式。紧密的社会结构和强调服从的社会化过程,与其个体较低水平的具体和抽象认知及具体型的认知方式相关联;而松散的社会结构和强调自主性的社会化过程,与较高水平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抽象型的认知方式相联系。正规教育等现代化因素是促进人认知,特别是抽象认知的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初入学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人内部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富熹  方格 《心理学报》1991,24(4):38-45
本研究以守恒、类包含、双维逻辑关系等多项认知任务施加于同一被试,探查了初入学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这一年龄儿童已基本上获得有关守恒概念(除容积守恒),逻辑推理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条件,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及个人智能等因素对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人内部的认知发展存在着横向参差现象,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一例人际交往方面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存在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导致其无法与朋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情绪低落的情况。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主要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问题基本解决,并明确了自己的错误认知,形成了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内隐认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的认知活动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该文论证了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性、普遍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并就内隐与外显认知过程的关系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做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文化与儿童数学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文化以文化为视角.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审视和理解数学,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儿童数学认知开辟了全新的方向.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的数学信念、数学价值观、数学典故、数学符号、数学法则以及实物工具等,在儿童数学认知的知识提取、理解与表征、记忆与策略、认知风格、情绪态度以及自我效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燕  郑雪 《心理科学》2007,30(3):604-608
对28名外倾被试和28名内倾被试进行实验性认知测试,以考察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内外倾被试在含有社会认知操作、非社会认知操作的认知任务的测试总分上没有差异,而在社会认知一非社会认知方式的评价分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倾被试更多地倾向于社会认知型认知方式,内倾被试更多地倾向于非社会认知型认知方式。研究结果支持了外倾性与智力关系的假设:外倾性与社会认知一非社会认知的认知方式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认知操作测试总分无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个典型的随机性认知任务(点分布认知,一维分布认知,二维分布认知)系统考察了7~14岁儿童随机性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随机性认知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动态变化,7~10岁表现出上升趋势,而11~14岁表现出下降趋势。点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1岁为缓慢上升,至12~14岁保持稳定。一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0岁为缓慢上升,在11岁开始迅速下降,至13~14岁趋于稳定。二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4岁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11岁是随机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雪  陈中永 《心理学报》1995,28(2):152-158
采用认识测试、查阅人类学资料、现场调查和谈话等多种方法探讨了我国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460名成人的分析综合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及其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认知测试分数的8×2×3的ANOVA协方差分析表明,在分析操作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组间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协变量(现代化影响)的效应;在综合操作上,存在着显著的组间差异、年龄差异和协变量效应;在认知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组间差异和协变量效应.Ste-pwise方法的多重回归分析表明,生态环境艰难程度、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食物贮存程度、社会结构的紧密性、社会化的倾向性和现代化影响是预测被试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有效因素.研究结果与“中国人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式所提出的预测基本一致,即研究结果支持了该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