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充分运用经过提炼、加工、美化的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从现代健康学的角度讲,它与人类健康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关系。舞蹈在对促进心理健康,强身健体及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功效。舞蹈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藏族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411名藏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结构,价值观类型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接纳,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倾向;文、理科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藏族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男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我的探索从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源头就开始了,但自我进入科学心理学的殿堂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西方学者对自我的研究得到了丰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不足以解释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本文以杨国枢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人自我结构的多元性问题,并分析了四元结构在理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上的优势.文章还对研究文化与自我关系的意义以及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作了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相当一些医生只满足于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而忽视了心理治疗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实际上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有很大的影响,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1:有一位妇女,患慢性胃炎,在当地医院用了复方胃友等药物治疗一个多月无效而转入某院,医生告诉他,给他用一种专治慢性胃炎的进口药,很多人都用过此药,均是吃了一次就见效,该妇女用一次药后,自觉胃也不痛了食欲也大增,三天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院了。其实,医生给她服的仍是复方胃友。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如何表现他自己,即强凋社会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融洽,即印象整饰过程。旨在揭示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增进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理解。结果揭示了2个独特的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社会道德维度与人际关系维度。  相似文献   

6.
沉迷于电子产品所诱发的积极情绪体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本文通过两项研究考察日常情绪体验与意识努力程度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300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差异显著,且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低意识努力的情绪刺激源显著多于高意识努力的情绪刺激源;研究2在研究1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意识努力”介入的方式对136名被试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大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对自我控制无显著预测效应,意识努力显著正向预测其自我控制,且高水平的意识努力在日常情绪体验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心理素质渗透在其他素质之中 ,其他素质的提高最后转化为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对于医务人员良好的性格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 增强临床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意识精神病学家麦灵格乐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 ,敏锐的智能 ,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气质。”因此 ,医务人员应长期的坚持心理健康教育 ,认识到自己在自身健康状况上所处的主导和主动地位 ,自觉地接受和制定自我保健措施。2…  相似文献   

9.
钟罗金  汝涛涛  范梦  莫雷 《心理学报》2019,51(12):1330-1340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 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 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 实验2的结果发现, 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 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 实验3的结果发现, 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 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 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 且有两种不同形式; 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别对我期望太高:运动领域中的自我设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领域中存在自我设限行为。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自我保护策略,可分为行动式自我设限及自陈式自我设限。抬举他人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设限。自我设限的动机有自我价值和印象管理两种理论解释。与自我设限相关的因素包括归因、自尊、目标定向、群体凝聚力、任务性质及性别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为教练员正确处理自我设限问题提供了建议。从理论上提出身体自尊可能是运动员整体自尊和自我设限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启动范式的变式探讨了中国人三重自我建构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具体哪种自我建构占据加工优势取决于具体的加工阶段:早期加工阶段集体自我占加工优势;晚期加工阶段个体自我占加工优势;而在N2成分上,三种自我建构加工优势相当。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情境性假设,拓展了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研究,为该领域的理论争论提供了新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9,(1):245-250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3.
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红升  朱滢 《心理科学》2004,27(1):43-45
本研究用带R/K判断的再认范式考察了60岁和70岁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中国人的自我记忆效应,结果发现:老年人的记忆仍表现有自我参照效应,但60岁以上的老年中国被试中没有出现母亲参照加工的优势效应;60岁左右的老年人在自我参照加工、参照母亲加工、参照周恩来加工以及语义加工这四项任务中的再认成绩及R判断值都显著高于70岁的老年人,两组被试在K值上没有显著差异;老年人记忆成绩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情景记忆中,语义记忆能力相对来说下降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4.
自我欺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敏 《心理科学》2007,30(6):1445-1448
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欺骗"开展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早期的理论家关注自我欺骗的意识特征。弗洛伊德通过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可以由动机推动,开创了自我欺骗研究的新阶段。众多研究者采纳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解释了为什么自我欺骗在自我服务偏向、社会称许性、进化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自我欺骗作为一种个体普遍经验到的心理现象,其可能是自我服务偏向的本质所在。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学界开展自我欺骗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意识统一原则,或者也是自我统一原则.一方面是体验的一个关联、一个联系,无论是作为主观身体的感知系统,还是作为在当下化中的自我形式,另一方面是在原样式(原本)中的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联系、关联允许一种"或多或少";原本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这里有一种"或全或无".我们在哲学讨论中所理解的"我"和"我的体验",大致是从这两个源泉中获得滋养的.  相似文献   

16.
魏波 《世界哲学》2023,(6):109-116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美国人的自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荣 《学海》2005,1(3):50-57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体,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对待美国个人主义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否定,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追从,而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并坚持集体主义不动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内省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作了历史回顾。作者还把内省看作人的某种个性倾向或心理特征尝试进行实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内省在被试看来,是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结果还使作者确信,对内省联系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调适作实证研究,不仅可行,而且有益。  相似文献   

19.
纪丽君  吴莹  杨宜音 《心理学报》2023,55(3):421-434
时间知觉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映射,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涵。本文聚焦时间知觉广度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人的时间知觉广度及其对自我连续性和社会变化观等心理过程的影响。通过综合讨论诸多实验发现提出,中国人具有较大的时间知觉广度,包括具有显著的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较大的时间知觉广度提升了中国人跨时间的自我连续性,并且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事变化的变化观,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到其它心理过程,例如对苦难和幸福的解读,在股票市场中的决策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特点可能是中国人在应对不确定性和重大危机时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和复原力的心理基础。本研究还指出中国人时间知觉广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包括整体性思维、过去现在未来互嵌互动和双向延展、与自我连续性和社会结构相关联以及具有道德属性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时间知觉广度的文化心理比较模型,并分析了时间知觉广度对自我同一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影响结果。希望本文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应对历史危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逸峰 《世界哲学》2022,(2):94-102
福柯认为,通过对疾病意识的分析,现象学可完成精神疾病研究对其提出的两个重要任务:理解精神疾病意识、重构精神疾病的领域。借助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理论,疾病世界的“封闭性”与疾病生活中诸对象的混乱性,乃至其与世界的关系,都可以从现象学方面得到说明。通过胡塞尔与列维纳斯的相关理论,疯癫最终被视为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特殊样态,它深刻的根植于“思”之内。因此,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对病人的聆听——根本上就是对交互主体性的世界的分析。最终这项研究也有可能指明现象学、谱系学以及精神分析交汇的路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