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市A寺自古即为当地四大佛教名刹之一,在中国佛教界久负盛名。解放初该寺殿宇巍峨,道场庄严,占地面积达15870平方米。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寺院逐渐萧条,僧众日益减少,场地也逐渐被蚕食,尤其经过“文革”,寺院的规模已经大大缩小,仅剩中轴线几间殿堂,也被土产公司占用为库房,A寺道场名存而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在党和政府重视下,A寺的恢复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地佛教协会会长××大和尚不顾年迈体弱,毅然挑起恢复寺院的重担,并在政府无分文拨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力更生,逐步收回殿堂,加以修复庄严,最终在收回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基础上恢复了古寺,现已成为该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佛教界发生诸多僧诤,尤以曹洞宗云门系僧诤为引起制度变革的典型。云门系僧诤主要围绕着祖庭显圣寺的住持职位而起。此次僧诤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寺院内部势力分化,僧众事务难以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云门系开山祖师湛然圆澄制定的规约没有对住持职位进行规范说明,后代法嗣无矩可循。僧诤发生后,显圣寺僧众根据寺院势力分化的局面,制定了住持的任期制度,这就是"三年之期"制度。显圣寺的"三年之期"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僧众争夺住持职位的混乱,是明清佛教发展中寺院制度改革的代表性案例,也对我们认识曹洞宗云门系的发展,乃至明清佛教的变革有着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武汉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佛教兴盛,寺院众多。其中归元禅寺、宝通禅寺、莲溪寺、正觉寺规模最大,僧众较多,曾称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至今,除武昌幕府山下的正觉寺未能恢复外,其余三寺均保存完好。近年来,这三处寺院均有计划地进行了重修,已再现昔日庄严。汉阳归元禅寺,在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初由白光禅师就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创建。因迭经战乱,屡兴屡废。现存建筑,系清同  相似文献   

4.
法界春秋     
《法音》1988,(10)
天台山国清寺根据全国佛协提出的“以十三大文件精神作总的指导,使佛教事业更好地适应全国深入改革开放的形势,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管好寺庙”的要求,经过全寺僧众的讨论,对寺庙管理体制作了探讨与改进,进一步健全了寺庙管理体制。我寺是全国开放重点寺院之一。目前有常住僧众82人,另外还有临时挂单的30余人,在农业方面有田地60亩,山林3200多亩。去年总收入达一百多万元,为了管理好  相似文献   

5.
能超 《中国宗教》2018,(8):60-60
我们开原寺每期订阅3000多份《中国宗教》杂志,通过开原寺几千名义工分发到各个部门,并连续在《中国宗教》杂志发表“江苏佛教+大数据”等系列文章.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江苏佛教信息化进程.当前世界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洗涤,大数据已然展露出其恢宏磅礴的历史趋势,对于作为传统文化的佛教而言,贫僧有幸被任命为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主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当下僧众寺院开辟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道路,这不仪是寺院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佛教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二平 《法音》2013,(1):30-33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四面环海,呈菱形,南北长,东西窄,面积12.5平方公里,岸线长30公里,以海天佛国著称。目前,全山已修复开放了三大寺等48处寺庵,常住僧众963人,每年500万以上的香、游客接待量。本文要探讨的"合理布局"问题,仅限于普陀山寺院之间的关系,而不涉及寺院内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普同塔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安葬亡僧骨灰的建筑。普同塔的修造为本没有资格造塔安葬的普通僧侣提供了恰当的入塔方式。普同塔作为“恒河沙”般佛教现象中非常微小的“景观”,实际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同时,普同塔的概念范畴也扩大开来,除僧众外,居士也可入塔安葬。对僧人来说,僧众在寺中的生活是带有神圣性的,而普同塔的神圣性也通过凡僧集体安葬的方式凸显出来。所以对汉传佛教来说,普同塔这种墓葬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寺院生活模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8.
《法音》2000,(1)
本刊讯1999年11月22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天长山大光明寺举行了中庸法师荣膺住持晋院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电。绥芬河市有关部门领导及大光明寺全体僧众和来自各地的居士二百多人参加了仪式。在晋院前夕,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董作敏来寺亲切看望了中庸法师,表达了市委、市政府对法师和寺院的关怀和支持,并寄予厚望。大光明寺1997年被批准登记,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级口岸--绥芬河市的唯一佛教活动场所,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一个窗口和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黑龙江省宗教事务局、省佛教协会对大光明寺的建设十分重视,受省佛教协…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2)
<正>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佛教界尊为"释源"、"祖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白马寺坚持"保持传统、维护清净"的理念,重视僧团建设,提高僧众素质,加强文化建设,维护道场清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进寺院和谐健康发展。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僧众信徒素质佛法的传承和普及关乎佛教的兴衰存亡,白马寺  相似文献   

10.
宁德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临福州,北倚浙江温州。全区九个县,总人口二百五十九万。远在梁代(公元557年顷)佛教就传入这一地区,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佛教名山有太姥山、支提山。著名寺庙有华藏寺、狮峰寺、昭明寺、白云寺、建善寺、三峰寺、方广寺、极乐寺。支提山的华藏寺已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目前全区有寺庙539座,僧众3083人,在家信徒约有2万多人。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经卷,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是佛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构成元素之一。佛寺建筑是佛教精神最直观的表现,是弘扬佛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一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置的各种精舍。佛教典籍《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时隔两千多年,这些精舍的建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寺院财产的管理问题,这是中国历代佛教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北洋政府时期政权变动频繁,军阀混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宗教管理问题也时时困扰当局执政者。由于自身的财政压力所以政府对佛教的寺产时存觊觎之心,佛教事务的管理的重心也主要在佛教寺院财产方面。在佛教管理机构设置上,盛行于封建帝制时代的僧官制度被废止,佛教事务由内务部礼俗司管理。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与法规,将佛教事务的管理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但是佛教寺产的归属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本文从宗教政策的变化、宗教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寺院管理暂行规则》的颁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期的佛教政策以及政府对寺院财产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索朗卓玛 《法音》2013,(3):44-48
"荣康"是藏传佛教寺院内最大的厨房,是为参与法会的所有僧众们提供饮食的场所,与汉传佛教寺院里的"五观堂"有异曲同工之妙。色拉寺和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两所寺院,它们分别位于拉萨市的北郊和西郊,"荣康"作为给僧人提供饮食的场所,在其整个寺院的运行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寺志及僧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往佛教慈善事业的理念和机制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公共福利需求,佛教社会福利机制必须应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突出都市语境、坚持以人为本和强调宗教超越性的调整。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光孝寺、开元寺和南华寺等7所重点寺院180位僧众的问卷调查,提出非营利视角下建构佛教社会福利机制的四种途径:建立积极入世心态、提高僧伽教育水平、强化寺院经济收入、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出以大乘佛教精神与非营利管理优势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我国佛教社会福利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荣益 《法音》2021,(11):34-38
峨眉山佛教在近二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受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分散、自建、自足的发展模式,寺与寺之间经济完全独立,寺庙建设各自为政,更谈不上整体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向现代化高速迈进的时期,峨眉山寺院传统的管理模式此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80年代中期,经全山僧众一致同意,寺院将各自的人、财、物权上交峨眉山佛教协会,由佛教协会统收统支,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元明之际江南地区的寺院、僧众遭受兵火打击,寺院损毁严重,僧众逃离,僧人觅地自藏之行为反映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元朝皇室的崇佛政策,使得江南佛教和僧众成为受益者,故而在战乱之初僧众表现出依赖乃至投靠元政权的倾向,而战乱后期一些僧人出于民族上、文化上、情感上与反元势力相近的缘故,选择了接受反元势力的庇护。元末江南佛教生态环境的变化,既受政局嬗替和思想变迁的影响,也为明初佛教政策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立华 《中国宗教》2014,(11):70-72
扬州高旻寺是中国四大古禅宗道场之一,长江流域素来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高旻寺"冬禅夏学"、"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素来为无数海内外信众所敬仰,每年有许多东南亚和欧洲国家的信众来这里坐禅修行,海内外许多禅宗道场都是以高旻寺为模板和榜样。一说起高旻寺禅宗修行,最具特色的就是"冬季结制禅七活动"。高旻寺是临济宗法脉,至今已历传四十七世,每年越冬打"禅七"是高旻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佛事活动。此制度依佛制而立,秋尽冬至,  相似文献   

18.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导言 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是信仰理念展现和发挥的枢纽,是修行实践和社会教化的基地;是反映佛教面貌的一面镜子,是了解佛教精神的一个窗口,是佛教荣辱兴衰的一种象征。因此,寺院的社会价值不应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壮美,而主要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崇高,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所以,寺院不但是佛教活动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是佛教信仰的精神实体,其信仰建设才是根本。 寺院主要由出家僧众住持,因此,信仰建设首先应从出家僧众开始。更重要的,他们(她们)是在家信众的领路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格楷模。对一般信仰者来说…  相似文献   

20.
明代汉传佛教的制度性文献有比较强的个体色彩,在文献数量上,也较宋元时期多,目前能找到的明代寺院制度文献有34部,且许多是收在寺志或某些语录中。这些文献是了解明代寺院制度及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文本,对当时寺院的组织和运行来说,有象征和规范意义。与宋元清规相比,明代制度性文献愈发的具体化、法律化,实际也体现出明代汉传佛教在寺院制度建设方面,正逐渐放弃"清规"所带有的道德教化属性,更倾向于它们能更直观的发挥其法律意义上的威慑和制度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