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琳  桑标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67-275
近几年来,国外发展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研究者关注“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inter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patterns),其意为:根据特殊照料者(常常是父母)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料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该研究领域可以从理论背景、测量方法、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这几方面稍作评述。目前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是代际传递性的内在机制研究。E.Meins(1997)提出“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的概念,Annie Bernier等(2003)认为其可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机制来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相似文献   

2.
为编制适用于老年人的夫妻依恋测量问卷,将18份常用的成人依恋问卷的题目作为最初的项目来源,经过预试初步筛选得到85个项目。对434名60~88岁的社区老年人进行施测,并对施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形成《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该问卷包含18个项目,分属于安全、焦虑和拒绝三个维度。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测量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夫妻依恋状况。运用《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对样本的依恋模式进行考察,发现老年人夫妻依恋模式的分布特点表现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焦虑型依恋,最少是拒绝型依恋。  相似文献   

3.
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平  孟昭兰 《心理学报》2003,35(2):201-208
使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对64名12个月城市婴儿的母-婴对进行了研究,采用模拟的陌生情境法和Q-sort进行了依恋类型测验。结果发现:(1)对城市婴儿进行依恋类型判断的判别函数与国外进行的依恋判断函数非常相似;(2)婴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具有跨年龄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中国城市婴儿的某些依恋类型具有与西方同类型婴儿不同的行为特点,其差异可能与文化和家庭抚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品牌依恋(brand attachment)是联结品牌与消费者自我的认知和情感纽带的强度,是品牌情感和品牌关系领域的前沿课题。品牌依恋不仅可以更好地预知较高层次的消费者行为反应,而且是强势品牌资产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心理学和营销学领域大量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提出品牌依恋建立于依恋理论、品牌关系理论和自我一致性理论基础之上;评析品牌依恋单维度、多维度概念的相关研究,辨析其与品牌态度、品牌至爱、品牌承诺、品牌涉入等概念的异同;结合已有研究分析品牌依恋的形成机理与行为结果;指明品牌依恋理论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UCLA孤独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对311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老年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2)孤独感、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究了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祖孙依恋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对155名南昌市农村地区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亲和(外)祖父母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依恋量表(Waters Attachment Q-sort Items)和执行功能任务组。结果表明:(1)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呈显著正相关,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2)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的影响之间存在调节效应;(3)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是可通过改善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质量来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依恋研究已拓展到成人的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依恋表征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婚恋依恋是成人与情侣间构成的依恋情感联结。该文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研究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依恋的代际传递性、依恋的临床应用、婚恋依恋对成人婚恋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成人依恋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的关系问题、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问题以及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697名60岁以上、配偶健在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对《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进行修订及信效度的检验, 并应用该问卷对老年人的夫妻依恋风格进行划分, 考察夫妻依恋风格与一般依恋之间的吻合程度。结果显示修订后的《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具有稳定的三维度结构以及良好的信效度; 聚类分析显示老年人夫妻依恋以安全型和专注型为主, 而一般依恋以安全型和冷漠型居多。在老年人中仅有39.9%的个体具有相同类型的夫妻依恋与一般依恋, 呈现出较低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选取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六个县市的310名老年人,采用感情和社交孤独问卷(ESL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进行测量,运用偏差矫正百分位的非参数Bootstrap 方法探讨老年人的孤独感在依恋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依恋的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孤独感在在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父母、同伴依恋与希望的纵向关系,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与希望量表,对1283名大一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共三次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三次测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均与希望存在正相关;(2)交叉滞后模型表明,父母、同伴依恋与希望均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3)基于性别差异的分组模型分析表明,仅同伴依恋与希望的横断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相关系数显著大于男生。研究揭示,依恋与希望存在稳定的横向相关关系,并且依恋与希望存在相互预测的纵向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考察了母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非留守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的HPA轴活动(唾液皮质醇日常节律)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39名留守儿童和70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母子依恋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和连续三天共6次(上午、下午)的唾液采集。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焦虑的负相关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2)伴随皮质醇日常变化节律的提高,母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增强,对非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减弱。结果表明,HPA轴活动与母子依恋安全性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贾成龙  吴婷  孙莉  秦金亮 《心理学报》2023,55(3):455-468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Locus of control—the expectation that one is in control of one’s outcomes in life—is linked to well-being. The authors explored one of the possible antecedents of locus of control such as secure children’s attachment. The hypothesis was that locus of control acts as a medi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ren’s attachment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in terms of depression, anxiety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aggression (externalizing problems). Participants were 206 children with ages ranging from 8 to 14 years. The authors obtained data from teachers as well as by self-report.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ling yielded significant results for both a direct path from insecure attachment to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an indirect pathway in which locus of control functions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between children’s attachment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lthough the data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diated pathway with regard to internalizing problems, different findings emerged for aggression. Insecure attachment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hile locus of control was not a mediator between attachmen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authors’ findings confirm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locus of control between attachment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but not between attachment and externalizing ones.  相似文献   

14.
采用依恋Q-Set分类程序考察72名幼儿(M=17.51个月)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用《婴幼儿社会-情绪性评价量表》(ITSEA)同时评估了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包括外显行为域、内隐行为域、失调域和能力域)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在祖辈参与共同养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幼儿可以形成安全型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母子依恋的安全性高于祖孙依恋;(2)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存在着中等强度的相关,36%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水平不一致;(3)回归分析表明,与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相比,母子依恋的安全性对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各领域具有更大的相对预测力,支持主导性假说;(4)拥有高安全性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幼儿,其外显行为域和内隐行为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高安全性母子依恋或祖孙依恋不能补偿对方的低安全性依恋的消极影响。在失调域上,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存在着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个体在回忆自传记忆时的主观体验特征称为自传记忆的现象学特征,而这种个体精神现象学特征的早期推动是个体依恋特征。研究采用依恋故事阅读启动范式,探讨依恋安全对自传记忆现象学特征提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安全依恋启动组自传记忆的可得性、具体性、清晰性、生动性和关系自我构念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启动组,且关系自我构念在依恋安全与自传记忆现象学特征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从新的角度表明,依恋真实地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建构着个体关系自我构念,并真切影响着自传记忆现象学特征,积蓄着个体精神现象学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延时影响及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4名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的预测均不显著;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联结主义模型,探讨了依恋对领导者内隐追随特征(IFTs)的影响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323名不同行业的领导者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依恋对IFTs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不同依恋类型的领导者对员工的特征偏好存在差异,安全型青睐勤奋热情的员工,焦虑型偏好从众鲁钝的员工,回避型欣赏高效执行的员工;(3)性别在依恋与IFTs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女性领导者对员工的消极期待更容易受依恋焦虑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林云强  张福娟 《心理科学》2012,35(3):725-729
摘要  研究者曾一度认为自闭症儿童无法建立起依恋关系。本文系统回顾了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最新进展,将自闭症儿童是否存在依恋行为(尤其是安全型依恋行为)、依恋发展解释理论、研究方法、类型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结合研究分析,提出有关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几点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