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1882年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的第一篇宗教心理学论文《对儿童的道德与宗教训练》作为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开端,西方的宗教心理学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回顾西方宗教心理学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有神论思潮在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主导或控制地位,而具有无神论倾向的宗教心理学家的声音十分微弱.这种状况至今仍在延续。本文拟就百年以来西方宗教心理学中无神论与有神论话语权的争夺状况作一简要梳理.并就与此相关的学术文化对策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维度,论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的独特学术价值。在研究对象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以无神论心理的培育为根本,以有神论心理的引导为主线,以反邪教心理的对策为补充,这样就和为有神论心理辩护的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划清了界限,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在研究内容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以横纵结合的视角,揭示宗教心理的起源、本质与功能,以及个体宗教心理的发展趋势、年龄特征和影响因素,这样就与西方宗教心理学中形形色色的有神论主张划清了界限,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高举守正创新的旗帜,强调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在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同时鼓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集成式创新,这样就和西方宗教心理学中片面追求“实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划清了界限,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探讨方面的历史贡献在于: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的学科框架:非常重视对西方各种有神论心理学思想的批判:视无神论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的核心。其历史教训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阶段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鲜明时代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的理解不够全面。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观。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从政党建设的战略高度审视无神论心理与教育;力求运用政策杠杆准确地体现宗教心理的双重功能。文章最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方法论的时代特征及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每种范式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一套具有不同优点和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处境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学提供很多观点和实践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同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心理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和宗教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是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宗教心理学学术会议和中国知网为平台,将2014-2018五年间的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出版图书作为文献整体,采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其宗教类别、研究方法、文章体裁、作者特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以期通过量化分析,为构建宗教心理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以及为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学科制度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思考中国特色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时,必须遵循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思路,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宗教心理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三种方法论策略。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地位。第二,依据研究问题的特殊性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心理学研究范式。第三,在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中追求集成创新的互补性优化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构成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与人格的关系、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宗教心理学有助于缓解临终患者的痛苦,但应通过把握宗教共同精神而非具体程序,将天堂和神两大要素剥离后,在合理范围有条件地使用。东西方主流宗教心理特点不同,西方主流宗教不适合我国国情。本土儒教和道教不能有效满足临终关怀应用前提,而大小乘佛教创造性结合后的心理模式或更适合在临终关怀中使用,更适应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0.
宗教心理学有助于缓解临终患者的痛苦,但应通过把握宗教共同精神而非具体程序,将天堂和神两大要素剥离后,在合理范围有条件地使用.东西方主流宗教心理特点不同,西方主流宗教不适合我国国情.本土儒教和道教不能有效满足临终关怀应用前提,而大小乘佛教创造性结合后的心理模式或更适合在临终关怀中使用,更适应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