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44名小学六年级儿童与4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0~1和1/100~1/10两种数字线的NP(数字位置)和PN(位置数字)估计任务系统考察儿童与成人的分数估计的表征方式。结果显示:(1)儿童和成人在0~1数字线的NP和PN任务上都呈线性表征,但在1/100~1/10数字线下,两组被试在NP任务上却呈对数表征,在PN任务上呈指数表征;(2)NP任务的错误百分比均高于PN任务,且儿童在两数字线下的准确性均明显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2.
研究主要探讨了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的关系以及年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对155名三至六年级儿童进行0~1分数数字线估计任务和0~1000整数数字线估计任务的测量。结果发现:(1)对于整数数字线估计,所有年级儿童均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2)对于分数数字线估计,五六年级儿童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三四年级儿童没有明显的线性表征或对数表征的倾向;(3)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呈显著正相关,不过年级对两者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只有五六年级儿童的整数数字线估计对分数数字线估计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整数偏向普遍存在于分数认知中,它指儿童在应用分数知识时,常使用先前形成的有关整数的独立单元计数图式来解释分数的倾向。学者们提出了先天约束假设、未分化量假设和学习的负迁移假设分别从先天和后天角度对其成因做了解释。以往研究常采用纸笔测验或口语报告揭示它的存在,近年来有研究采用了心理数字线假设的相关效应考查了成人的整数偏向,使其研究方法和被试得以扩展。在该领域,今后应在定义、理论解释、研究方法以及教学干预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给数取物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考察表面相似性与共享标签知识对96名7~16岁智障儿童数量表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11~13岁和14~16岁智障儿童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7~10岁;(2)智障儿童在高表面相似物体下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表面相似物体下的正确率;(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智障儿童,在数量比较任务的表现显著优于不擅长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深入考察了我国现阶段小学儿童算术估算能力的发展状况。通过运用自编材料对1027名儿童的团体与个别测试,发现其估算能力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明显受到题目类型的影响,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影响又不尽相同。(2)三年级可能是整数和小数估算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五年级是发展分数估算能力的较好时期。(3)不同估算策略的发展进程差别相当大,不同时期都有发展的侧重点。(4)小学儿童在估算时易发生多种错误,而且不同年级均有一些典型错误。另外研究还对儿童估算能力、策略与错误类型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辛自强  刘国芳 《心理科学》2011,34(3):520-526
幼儿数学能力可以使用符号(如数字)和非符号(如图形)两种材料进行测量,但有研究发现符号材料会对幼儿真实数学能力的测量产生干扰。本研究使用动画序列设计范式,考察了94名55-75个月幼儿的非符号分数和整数计算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避开数学符号的影响后,幼儿在分数计算任务上的表现稍弱于整数计算任务,但两者随年龄增长表现出相似的发展模式。同时使用基于故事情景的数字记忆任务测查了幼儿的数字工作记忆能力,发现幼儿的数字回忆能力稍弱于数字再认。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数字工作记忆与计算能力均不断发展,且二者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8.
辛自强  李丹 《心理科学》2013,36(2):364-371
以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117人作为被试,采用非符号性分数材料探讨小学生的分数表征方式,以确定他们能否表征分数值。以心理数字线假设为理论基础,分析被试完成分数比较任务的距离效应和反应编码中的“空间—数字关联”效应(SNARC效应)。结果表明: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能够对分数进行整体表征,并且表征效率随年级上升而显著提高。至少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已能够根据分数的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自左至右地将分数表征在心理数字线上。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主要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和标签效应对60名3~5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实验通过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测查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情况,其中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都包括了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条件以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对儿童数概念的影响,并通过给物取数任务、给数取物任务和等量匹配任务与数量比较任务的关系测查儿童使用数字标签的能力对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4岁和5岁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2)儿童在一致条件下完成等量匹配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的正确率,表明物体的高表面相似性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形成;(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次数超过几率水平,使用数字标签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考察熟练双语者在情绪注意偏向中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优势效应及该效应产生的原因。采用2(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3(靶刺激与消极词汇出现的位置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2(线索呈现时间为100 ms和400 ms)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对靶子的按键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线索呈现100 ms和400 ms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定向分数上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100 ms时,两组被试的注意解除分数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400 ms时,熟练双语者的注意解除分数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结果表明,在情绪注意偏向任务中,熟练双语者比非熟练双语者表现出了对情绪词汇信息更好的注意抑制控制能力,体现出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双语优势效应,产生这一优势效应的原因是熟练双语者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情绪信息注意解除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前儿童对事实、信念、愿望和情绪间关系的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冬  方格 《心理学报》2005,37(5):606-612
76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区分事实和信念、根据信念推测他人愿望、根据愿望推测他人情绪等实验任务,通过考查学前儿童对事实、信念、愿望和情绪间关系的认知,探察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结果显示3岁儿童在区分信念和事实时,出现错报事实或错报信念两种错误,而不单纯是现实主义偏向错误;在推测他人愿望时,部分3岁和4岁儿童虽然能够正确报告他人的信念却不能正确推测他人愿望,愿望认知发展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学前儿童主要依据愿望推测他人情绪,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的认知水平制约儿童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8—12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的检测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者采用两种视觉检测时任务,比较了8至12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超常组和常态组儿童的检测时都呈现出逐步减小的趋势,并且对于不同任务的检测时,两组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但均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在不同的年龄段和检测时任务中,超常组儿童的检测时均显著地快于常态组儿童。通过对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发展速率的比较还发现,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基本上不受学校知识或经验的影响。另外,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和智力测验分数之间都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57名3~5岁幼儿,考察了在两种选择和三种选择的反事实推理任务中儿童的表现以及是否出现现实错误。结果如下:无论在两种还是三种选择的反事实任务中,3岁组儿童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组儿童,而4岁和5岁组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在反事实推理中的确会出现现实错误,但除此之外,幼儿在三种选择任务中也会选择现实和正确答案之外的第三个选项。由此可见,年幼儿童可能在抑制现实和建构反事实替代情境方面都存在困难,这尚需我们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探讨儿童在数字线估计任务中心理长度的发展及其对数量表征模式的影响.选取7~9岁儿童共109名进行数字线估计任务测试,设置了10cm和20cm两种长度条件,要求儿童完成根据位置判断数字任务(position to number,PN任务).结果表明儿童在数字线PN任务中存在心理长度,且7岁儿童心理长度的范围超过10,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长度范围不断缩小;心理长度范围影响儿童的表征模式,随着心理长度范围的缩小,儿童的数字线表征出现从指数模式到线性模式的变化趋势;与表征模式的发展趋势一致,儿童估计的精确性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4-5岁儿童数数行为的规则性和策略化应用特点。研究选取了104名幼儿园中班儿童(年龄范围4-5岁),男女各半,采用现场实验法进行了逐一测查,测查任务为标准计数任务和数字复制任务。结果发现:4-5岁儿童的数数行为已经遵循一些数数规则,如固定顺序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和基数原则;但该年龄段的儿童还不会自发地把数数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应用于比较两组物体数目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莫雷  周广东  温红博 《心理学报》2010,42(5):569-580
从儿童对数字属性的认识角度探讨一年级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中采用不同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两个实验均采用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一测量一年级儿童在15cm数字线长度下0~100与0~1000两种范围上的数字估计;实验二测量一年级儿童对0~1000范围10cm和20cm数字线长度的估计。结果显示,无论在不同的数字范围还是在不同的数字线长度下,儿童对低端数字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即儿童倾向于将低端数字与固定的线段长度对应起来,且这种对应关系不随数字范围与数字线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心理长度的存在是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和不同数字线长度中采用不同数字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也是儿童对数概念的认识发展到等距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分数学习中,分数数量表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研究利用数字线估计任务对四到八年级学生分数数量表征的情况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级升高,被试分数数量表征的准确性也随之提高;被试对单位分数和非单位分数表征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对单位分数表征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对非单位分数的表征,这种差异在低年级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差异逐渐消失;四到八年级学生在0~3数字线上,对分数数量的表征表现为线性形式而非对数形式,且这种线性表征形式是在六年级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的。中西方儿童在分数数量表征的准确性和形式上有相似的发展路径,但是在表征准确性上中国儿童更高、线性形式出现年级上中国儿童可能更早。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个贴近现实的玩具交换任务,考察3~5岁儿童在玩具交换情境中的行为特点及其利用社会知觉信息指导交换选择的能力,被试为91名3~5岁儿童,男女各半。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交换任务中得分有显著增长,通过率由43.3%(3岁组)上升到85.5%(5岁组)。儿童对成功的交换行为的解释逐渐偏向于参与交换的人物而非交换的物品。这表明儿童利用社会知觉信息进行行为决策的能力在3~5岁间有明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爱书  王春梅 《心理科学》2014,37(2):335-341
目的 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 使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筛选童年期受心理虐待者18人,对照组19人,采用点探测任务,以成对情绪面孔为实验材料,考查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结果 以反应时为指标得出组别、面孔性质及一致性交互作用显著,在探测点位置与面孔不一致时,心理虐待组对消极面孔的反应时长于积极面孔。以注意偏向分数为指标发现组别和面孔性质交互作用显著,心理虐待组对消极面孔的注意偏向分数高于控制组。 结论 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胡清芬  陈桄 《应用心理学》2007,13(4):360-366
通过计算机呈现任务和记录反应,对5岁、5岁半和6岁儿童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6岁之前的儿童难以正确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从6岁开始,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2)在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时,儿童采用了比较较高级单位的策略,而没有对每个单个物体进行计算;(3)进位规则没有对儿童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