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止的快乐     
1997年,24岁的邓亚萍又一次以横扫千军的气势夺得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和混双亚军,宝刀不老的她依旧站在世界乒坛的最高峰。就在人们翘首以待她的下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邓亚萍却悄悄地选择了退役。许多人迷惑不解,许多人扼腕叹息,认为失去她是中国乒坛的巨大损失。在被人们猜测了几年之后,邓亚萍才吐露了退役的真情。一是被伤病困扰,再继续处在高处对人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况且后面还有那么多的小师妹们;  相似文献   

2.
知止     
正2013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出版,销量突破千万册,张嘉佳一举成为著名畅销书作家。但是,5年过去了,他才有第二本书出版。当被问及为何两部作品相隔如此之久时,张嘉佳回答说:主要因为这期间出了一个游戏,叫‘王者荣耀’,有段时间我没日没夜打游戏,‘荆轲’一直打进了江苏省排名第五。有一天,张嘉佳接到了一个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职业战队,  相似文献   

3.
知止而后进     
朋友从北方旅游回来,念念不忘北国的雪地,那新奇的山地滑雪,畅快无比。南方无雪,能够在雪地一纵飞驰,确实是无数南方人梦寐以求的事。  相似文献   

4.
<正>为何有不知足在生命的长河中,奔涌着形形色色的生命。有些生命,如草丛里飞舞的蝴蝶、路边盛开的野花、公园里奔跑的小狗,由于其生存的世界简单纯粹,其生命轨迹的走向自然而然地随着生命之河流动转弯。在自然界万千生命中,人类演化成为了高级社会化的生物,学会了为自己的河流重新规划、设置关卡大坝,通过不同的人生选择绘制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中有些人在这生命的河流中行走得轻松随和,随遇而安;有些人一生都历经波折起伏,艰难前行却又始终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5.
正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韩信之死时说,韩信不知停止,最终遭殃,如果他能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就会如张良一样,安享晚年。韩信为刘邦的西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没有韩信,恐怕就没有西汉帝国。但如此功勋,最终的赏赐不过是一个楚王。大概是韩信感觉委屈,所以在楚地,常常招摇出行,随从大队旌旗招展,万马奔腾,俨然皇帝出巡。司马光扼腕叹息说,韩信就  相似文献   

6.
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紧接上句"止于至善",意为知道什么是"至善"。亦即知道什么是最完美的思想境界,什么是最高尚的奋斗目标。老子有"知止不殆"之语,意为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两个知止,意思不同。知止而后有定,指有坚定的心志和心态,一心一意,矢志不渝。定,就是心志或意志坚定。这关乎今之所谓信仰,信仰扎根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见名利之诱便不惜到处"咬钩",人生怎能获得长久的愉悦和安乐?知足,蕴含着个人拥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对物质世界不作过分、过多要求的一种理性的行为。有人说,现代人的人生有两个境界:一个是知道,另一个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  相似文献   

8.
在对艮卦的解读中,船山着意阐发了侧重功夫论意义的作为君子治心和处事原则的"行止之道",内在地形成了对儒家"知止"思想的全面阐释,其蕴涵包括四个层面:为何止、如何止、止于何处与止何为,分别涉及"止"的原因、方式、目标与效果。泛言之,"素位"、"尽性"与"治心"是其具体方式,"即行而止"与"止其所"是其行为原则,"成物我"、"厚终始"是其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9.
10.
知信仰     
知·信·仰王书楷圣教会把对天主的信仰称为信德,这在我早年时是不大理解的。我们对事、对物、对事物之理的信与对天主的信有何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教会信理学习的进一步深化,疑窦渐开。尤其近年来,读了社会文化界不少有关宗教研究的著作,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如...  相似文献   

11.
向阳 《美与时代》2003,(4):84-87
休闲胜地--蜈支洲岛 风光旖旎的蜈支洲岛,静谧地镶嵌在海南岛三亚市北部的陵水湾内,北与南湾猴岛遥遥相望,南邻号称"天下第一湾"的亚龙湾.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我们常说快乐是简单的、易寻的,但我们同样要说,为了使自己获得长久、稳定、多元的快乐,还需要去关注一下能够获取快乐的某些秘诀。 快乐在于自身意识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我们常说快乐是简单的、易寻的,但我们同样要说,为了使自己获得长久、稳定、多元的快乐,还需要去关注一下能够获取快乐的某些秘诀。  相似文献   

14.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史官周任的一句话。(见《论语》)意思是,能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接受职务;如不能施展才力,就辞职退位。古代不少才子以此作为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用这句话教导弟子用己所长,为国家尽力。笔者认为,在今天改革的新形势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行为仍有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快乐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艘船吧!”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快乐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隐藏,认真投入地去…  相似文献   

16.
快乐     
杨琳 《思维与智慧》2003,(11):23-23
快乐很简单。快乐是春天的轻风.夏天的柠檬香,秋天的红枫叶和冬天的未破坏的雪景。  相似文献   

17.
快乐     
  相似文献   

18.
快乐     
印度哲人奥修在《生命的真意》一书中写道:“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每一样东西。当你看着一朵花、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的快乐是玫瑰花创造的。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当你快乐的时候,玫瑰花也感到快乐……如果你爱玫瑰花丛,它就会长得更快,它就会开出更大的花来,因为有人在关心它,在  相似文献   

19.
胡潇 《现代哲学》2001,(1):31-35,111
向来把人类思想发展史与人类个体思想生成史对应起来研究的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能知”进到“自知”的过程,而“自知”的思想,即思想意识到自身的思想,则是人类思想发展中晚近出现的事情。他指出:人类把理念“理解为自己知道自己的理念,乃是近代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无讼"思想自孔子提出后,成为了儒家所倡导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理想。而要实现"无讼"必须能够息讼或止讼。古代契约创制之始就是出于止讼的目的,预防讼争的发生和制止讼争的扩大。契约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预防性制度性安排,具有"立信"、"结信"和"征信"的机制特征,这些机制特征具有止讼的功能。从传世文献看,中国古代契约非常丰富。但古代契约始终处于私法地位,止讼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儒家倡导的"无讼"社会理想也就无从实现。如果把契约的私法地位上升到国家法的层面,以国家法的强制力保障契约的效力,其止讼功能将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有所裨益,这正是我国古代契约的止讼功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