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挪威传教士艾香德的耶佛对话观历来极具争议.一方面,该对话观闪烁着包容、真诚、友谊的光芒,有放下自我、欣赏他者的气度和胸怀;另一方面,他的大尺度跨宗教传教策略不仅让本国挪威差会困扰,也让佛教徒抵触.本文试图通过描述艾香德与佛教寺庙的接触及与相关僧侣、传教士的交往,分析其耶佛对话方式,探寻他开展耶佛对话的起因,寻找该对话产生张力的根源,总结艾香德耶佛对话的理论特点,寻找宗教对话的可行之途.  相似文献   

3.
"全球伦理"运动席卷全球,掀起了寻求普遍伦理以及各文明、宗教对话的热潮。学者多重儒、佛、基督教等之间的比较,本文通过对佛教与犹太教的核心教义及律方面的比较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行性,希望可以对宗教与文明对话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宗教伦理学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理论上,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伦理学与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在实践上,宗教伦理学研究有利于宗教对话与人类道德困境的解决,有利于我国的道德建设,并有利于宗教本身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在佛教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伊斯兰教伦理学以及基于宗教对话的世界伦理构想等几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宗教伦理学的学科建设还未完全成型,其研究视野略显狭小,这些都有待拓展、完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挪威传教士艾香德通过中国文化批戴,尤其是佛教文化批戴的方式在华传播基督教。他创建的传教中心以佛耶内在逻辑为主导,挖掘了耶佛教义的联系点,也发挥了耶佛对话的作用,实现了耶佛教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国内新闻     
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去年底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事学院隆重召开。“佛教与基督教对话”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届会议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外事学院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参加的学者分别来自美国、挪威、泰国、韩国,以及大陆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的著名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大会收到论文33篇,约50万字。会议期间,代表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基督教全国两会召开学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会议1月5日,…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谛的思想模式具有终极实在与多元宗教的意义,而且二谛的相即、不二的关系,体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真理观;最后,瑜伽行派的种姓各别与种子熏习思想,表达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今天宗教对话随着文明对话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雷西所著的《与他者对话》以伽达默尔对话诠释学为基本方法,通过处理基督教信息与现代普世多元宗教处境的关系,致力于建构一种宗教对话的准则学。特雷西将在差异与冲突中的对话和团结作为最佳盼望,将批判和存疑作为构成对话的必要条件。他将聚焦于他者作为宗教对话准则的看法,这无疑对当今宗教对话的继续展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穷 《宗教学研究》2000,1(2):90-95
苦难是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和消除的一种“边缘处境”。宗教对这种处境的关注和揭示尤多。本文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力图表明宗教在这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中来回顾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2)探讨中国化的佛教如何既坚持佛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从而获得了在中土的成功传播与发展。(3)探讨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问题,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宗教间的对话、沟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现代佛教和基督教间的思想对话、沟通并不是很多。而忏悔作为二者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其进行辨析,厘清"忏悔"在二者间的同异,是展开对话的关键,同时也是一次尝试。本文通过对两者"忏悔"的分析,就佛教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推演。  相似文献   

12.
面对着宗教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民众对之态度如何?基于已有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信任的视角来展示佛道耶等诸教当前的社会形象。同时,考虑到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宗教形象判断的两大因素: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我们基于长三角调查数据,以民众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任为因变量,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任次序从高到低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科学主义态度对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任有抑制作用,但对民众之于佛教的信任无显著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对佛教无实质影响,对道教信任有促进作用,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表现出抑制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宗教的"多样但有限多元"之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13.
富瑜 《宗教学研究》2016,(3):210-216
弗朗西斯·克鲁尼是20世纪后期美国天主教比较神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通过向非基督宗教传统学习重构基督教神学并身体力行多年从事耶印比较神学,成为宗教间对话的先行者和20世纪比较神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宗教多元性与现代性共存的今天,他所倡导的比较神学在国际宗教学界越来越引人注目。他的比较神学文本互读理论既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的重新解读,也是梵二会议后基督教神学家与非基督宗教展开文本型内部对话的实践成果。对克鲁尼比较神学思想的分析为汉语学界提供宗教间对话和经典文本互读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2014,(10):F0004-F0004
继2012年在德国、奥地利,2013年在美国之后,10月7日-14日,第三届(欧洲)少林文化节在英国举行。本届少林文化节包括全欧少林功夫考功大会、佛教与基督教宗教对话论坛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02,(1):35-35
五届耶儒对话国际会议召开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耶儒对话国际会议”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崇基神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在以往数届的儒家与基督教对活会议的基础上,再次为儒家和基督教对话相关学科的学者提供论坛。来自中国大陆、新加坡及香港本地的学者就“生命与伦理”展开了对话。  相似文献   

16.
明万历年间。西方天主教的传入中国及其对佛教的批评,使佛教丛林面临异质宗教的极大挑战。基于护法维教的宗教立场,晚明丛林展开了破辟天主教的思想论辨。其代表僧人为云栖袜宏、密云圆悟、费隐通容、罗川如纯等。其破辟天学的方法立场,主要为以天辨天、以儒辨天与以佛辨天,表明儒佛圆融、儒佛调和论的深入。丛林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论、人性论、灵魂说、天堂地狱说等内容展开的破辟及其思想论战,为佛教复兴增添了新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06年6月25日至7月19日,应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的邀请,中国无神论学会派遣我们赴美国访问。此行是继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之后,两个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访问期  相似文献   

18.
在国民党政府所认可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几种宗教中,国民党政府对它们的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对佛教和道教实行的是同一套管理政策,对伊斯兰教是一套管理政策,对基督教、天主教又是另一套管理政策。总的说来,对佛教和道教,国民党政府的管理比较严格,管理范围也较广。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国民党政府的管理权很有限,对它们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该宗教团体的管理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无神论》2021,(1):33-3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科学史中很有争议的主题。非基督教运动期间,反基督教思潮和科学思潮促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与宗教论战。在论战中,"非基督教"学者与"护基督教"学者围绕"宗教是否违背科学精神""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发展"和"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进步"三个主题展开激烈争论。论战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强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其影响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20.
池田大作的宗教对话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底蕴,这就是以大乘佛教传统为根基的东方佛学智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日文原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旨在阐释池田大作宗教对话实践的出发点、思想特色及其"世界宗教精神",以期展现世界文明对话与东方佛学智慧交相辉映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