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谢耶夫,是今天苏联哲学界一位最引人注目的人物。1978年8月,在他70岁生日时,苏联最重要的哲学杂志《哲学问题》在题为《学者的诞辰》的编辑部文章中,称他为“苏联最大的哲学家”,说他在“研究当代许多重要问题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社会学研究》杂志编辑部为此也发表了专文,给予赞扬。大家知道,这种情况在苏联,是十分罕见的。从六十年代起,费多谢耶夫就犹如新星擢起,  相似文献   

2.
按照梅洛 -庞蒂的看法 ,人们相信“解释就是不得不要么歪曲 ,要么一字不差地重复” ,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发现作品中的“非思” ( 1’impens啨)。他本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找到”胡塞尔作品中的“非思” ,利用这些“非思”及其开放性 ,并且在创造性读解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现象学。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他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和发挥 ,这是推动意识哲学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他人意识与意识哲学的困惑我们必须把他人问题放在意识哲学解体的历程中来考虑 ,这意味着对于近代哲学的现象学反思。当我们断言近代哲学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 195 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195 8年读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和 195 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 ,多次就苏联经济学范式论述了经济学和哲学问题。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主编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下引仅注页码 )这些批注和谈话 ,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探索 ,是对经济哲学的重要探索 ,为经济学和经济哲学留下了十分珍贵而又非常丰富的理论遗产。在这些批注和谈话中 ,毛泽东关于经济学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论述 ,不仅对经济学而且对社会…  相似文献   

4.
自《哲学译丛》译载凯德洛夫有关辩证法理论的文章以来,一些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断来信询问有关苏联研究这个问题的详情和当前发展趋势。这里,仅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作一点介绍。把“探讨唯物辩证法”理论规定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在1967年8月14日苏共中央决议中作出的,但是认为有必要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加以研究和阐述的看法,却是早在写作六卷本《哲学史》过程中就有人提出来了。他们认为,在过去一些年代里,苏联哲学家就  相似文献   

5.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9年第6期刊登了А.Л.尼基福罗夫的《哲学是不是科学?》一文(参见本刊1989年第6期),该文刊出后在苏联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应,誉之者固不乏其人,毁之者也大有人在,照例也少不了“不偏不倚”者流,正所谓见仁见智。《哲学科学》已经连续4期刊登此类“反应”文章,可见其重视这场争论的程度。本刊在这里摘其要者予以发表,以便使我们的读者了解苏联哲学界对哲学的科学性问题所持的各种见解。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近年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怀疑、批评、否定和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现象。在一段时期里,这种消极倾向在出版物和大众传播媒体中还表现得极为突出。谁都不曾预料到,列宁在本世纪初指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那种现象,而今,在本世纪末,竟然在苏联也会重演。而且今天这种“批判”竟来自从前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却不得不在“困难”的条件下,冒着被扣上“保守派”帽子的危险重新投入“反潮流”和捍卫马列主义的斗争中去。严肃的哲学工作者对上述这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是有所认识的,对消极现象是做了抵制的(尽管并不总是坚决有力的)。他们主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提倡结合当代世界现实、本国国情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新趋势来重新思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此同时,他们也坚决反对用教条主义(老的和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应科学地、创造性地对待人类的所有精神遗产。苏联哲学正面临着极为严峻而艰巨的考验,它能否经受得住此番风雨而得到复兴,我们还要观察和等待。为反映苏联哲学当前的复杂形势,本刊在这一期上选登了几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供读者在思考和研究苏联哲学演变时参考。本专栏4篇由本刊和贾泽林同志共同选题。  相似文献   

7.
哲学·哲学人学·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哲学人学·人生哲学张曙光(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430074)“人学”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术界聚讼纷纭的一个争论的焦点。这也难怪,虽然我们是人;但先哲与时贤皆知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已;甚至认为人是不可界定的(要么歪曲、要么空洞)。“人学”的提出却意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苏联哲学家热衷于逻辑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唯科学主义倾向。弘扬理性是欧洲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道路,但在苏联,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出现有独特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形成宗教哲学、宇宙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哲学派别,共同之处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以此为基础在30年代形成苏联哲学。不能简单否定苏联哲学。苏联哲学有三个阶段:一、20年代,这时哲学尚有独立研究的部分可能;二、30、40年代,哲学彻底意识形态化,扼杀一切创造性;三、50—80年代,出现60年代人~①哲学家,他们彻底抛弃30、40年代的苏联哲学。50—80年代苏联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座右铭是"人可以也应该靠自己的头脑生活"。其背景是苏联社会正努力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人道主义性质。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是60年代人哲学家的理想,而且对他们来说,人的面孔比社会主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苏联“哲学問題”杂誌195了年第5期發表了Ⅲ查法罗夫的一篇文章。該文說,近年苏联亞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庫的哲学工作者,在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在哲学史問題,特別是在亞塞拜疆先进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史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苏联科学院通訊院士A.馬科維里斯基的“古代希躐的原于論者”一書,是对哲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大貢献。  相似文献   

10.
目前,苏联正在从社会主义“停滞”时期走向全面改革,其哲学理论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1985年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斯捷贝提出哲学研究的改革任务,到1988年10—12月苏联科学院及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单位进行的重大人事变动,显示了苏联哲学改革的坚定立场。这场哲学改革体现着苏联全部社会生活的“新思维”,日下,改革的征兆已经从几个方面萌生了出来。政治与哲学。这几乎是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主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过去,苏联哲学界大都偏重于强调二者的联系,实际上将哲学看作为政治的“婢女”,仅仅赋予其政策和决议的宣传、论证职能。现今苏联哲学界却倾向于注重二者之间的区别。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是意识形态,但不能归于意识形态。另一些学者走向极端,主  相似文献   

11.
编后记     
为了向读者反映近数月来苏联哲学界为苏共领导人的修正主义路线辩护并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本刊在上一期中曾从苏联报刊选译了十二篇文章,这一期中继续选译了十一篇文章,供读者研究和批判时参考。本期译文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组:一、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问题;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三、关于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问题。第一组有四篇文章。苏联《哲学问题》的社论,对我们的党作了种种无耻和恶毒的污蔑。它诬蔑我们是“教条主义者”,说我们“脱离辩证法和转到僵死的形而上学立场上”,并“企图用革命  相似文献   

12.
苏联哲学界近年来围绕唯物辩证法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激烈争论。凯德洛夫这篇文章就是这场争论的产物,也是他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文章中突出的一篇。苏共中央在1967年8月14日作出的有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议中,把“探讨唯物辩证法”规定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任务。1975年9月19日《真理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苏联哲学家的崇高职责》,再次重申:“当前哲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辩证法理论”。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1967年8月决议发表之后,即着手研究辩证法理论,为此组建了专门的写作组,其成员有米丁、奥伊则尔曼等人。1973年,凯德洛夫担任该所所长之后,又成立了以他为首并有他原来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人员参加的另一个写作组。米丁写作组的计划是写四卷(第1卷: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第2卷: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第3卷:科学认识的辩证法;第4卷: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写作组计划写一本,包括两个部分:①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总结,即辩证法的发展史;②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即有关辩证法的结构。在苏联,研究辩证法理论,形成了几个中心:莫斯科、列宁格勒、阿拉木图、基辅等。在如何理解、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方面,则有三种不同观点,或曰三派。凯德洛夫派强调辩证法就是逻辑和认识论,坚决反对把“本体论”作为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出发点。凯德洛夫派被指责为“认识论主义”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面。和凯德洛夫派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列宁格勒的一批哲学家(罗任、斯维捷尔斯基等)。他们认为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总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本体论又是逻辑和认识论。罗任派被凯德洛夫派指责为“本体论主义”和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方面,处于两派之间的是米丁派,认为既没有“纯本体论”也没有“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本体论,既包括本体论又包括认识论。凯德洛夫用“折衷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尖刻词句指责和他观点不同的两派。米丁写作组和凯德洛夫写作组,“磨擦”不断,分歧严重,以致于从1967年到1975年这八年中间都没有能够按苏共中央的要求写出有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著作来,为此遭到1975年9月《真理报》编辑部文章(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的点名“批评”,文章指责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有关辩证法理论的著作“好多年来老是处于准备阶段”,“过去一个时期,哲学家更多地把辩证法问题当作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问题来研究,很少研究客观现实各个领域的辩证法”。文章还提出要反对“个人垄断野心”和“宗派主义的表现”。然而,从1975年9月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年多,辩证法理论著作不仅仍然难产,而且凯德洛夫再次发表文章更加系统更加激烈的指责对方。这场争论的实质及其背景,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凯德洛夫的文章很长,《哲学问题》杂志在今年第一、二期上予以连载。这里仅从他发表在该杂志第一期上的文章中摘译了主要部分。凯德洛夫在第二期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的观点,具体地说明了应当怎样理解他提出的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叙述辩证法的问题。凯德洛夫的其他有关文章,以及代表列宁格勒、阿拉木图等地哲学家观点的文章,本刊将选其要者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3.
近10—15年来,哲学解释学(释义学)在西方风靡一时,在西方哲学和社会各流派中,它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这种情况引起苏联哲学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哲学解释学已经成为苏联哲学界研究和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而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理解’则已成为苏联哲学界进行正面探讨的理论课题。苏联哲学界对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理解”问题的关注起始于70年代初。到了7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哲学刊物发表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多起来,有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80年代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对“理解”的哲学理论问题进行正面、专题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7—8本之多。  相似文献   

14.
1977年6月19日,莫斯科大学附属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学院,哲学教研室与校哲学协会分会就这一题目举办了理论会议。同苏联哲学家一道参与会议活动的有来自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的高等院校教师和科学工作者。Д.桑金教授在“对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苏联哲学家就有关唯物辩证方法的性质问题所做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意义和  相似文献   

15.
也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兼与吴彤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拜读了吴彤教授在《哲学动态》 2 0 0 3年第 6期上发表的“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一文 (以下简称“吴文”)后 ,我们很受启发 ,并认为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因为它直接引发了对什么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这一问题的重新反思。但是 ,我们同时也认为 ,“吴文”仅凭国内外几份科学哲学研究方面的刊物刊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类论文的比率 ,以及摘取部分学者强调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性的言词 ,就笼统而简单地把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定位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的观点 ,值得商榷。一 科学哲学的研究传统在科学研究的进程中 ,任何一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苏联和东欧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界有不少人在大谈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具体社会学研究问题。苏联建立了全苏社会学协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了社会学研究组,许多高等学校成立了社会学实验室,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具体社会学研究中心,举行了许多次有关具体社会学研究的讨论会,在许多工厂和农庄进行了大量的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仅在1960-62年就发表了三千种专著、小册子和论文,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去参加西方资产阶级的国际社会学会议。在东欧某些社会全义国家中也发表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波兰还出版了专门的《社会学研究》杂志。苏联哲学界的代表人物对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作了很高的评价。苏共中央书记、苏联科学院副院长П.伊利切夫说:“具体社会学研究不仅对于从哲学上去理解现实是必需的,它还是认识现实的极重要的方法;这种认识对党、企业、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是必需的……虽然在社会研究的领域内,这一工作才刚刚开始,但现在已经不仅取得了理论的成就,而且取得了实际的成绩。”苏共中央委员、苏联科学院副院长П.Н.费多谢耶夫说:“具体社会学研究不是一个特殊的知识领域,不是一门特殊的科学,而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必然要求。在任何一个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进行具体研究。对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的广泛社会学概括,也需要进行其体研究。”对于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具体社会学研究,近几年来苏联哲学界一直在进行争论。其中主要争论问题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全义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关系;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等。为了反映这一争论的情况,我俩这一期选译了苏联近一、二年内发麦的六篇文章。由于篇幅限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有关这一争论的文章都没有选入。本期附有苏联和波、德、捷、匈、保、罗哲学杂志1962-63年社会学论文要目,以供查考。  相似文献   

17.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最近出版了《现代形式逻辑的哲学问题》一书。这是苏联最近时期出版的逻辑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从下面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书在苏联受到重视的情况:苏联科学院前院长涅斯米扬诺夫在他的文章“攀登新高峰的苏联科学”(《人民日报》1961年5月25日)中和Е.К.费道罗夫在“苏联科学院1960、年科学活动和科学工作成果运用的总结”(《科学通报》,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结构与伦理学的诞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 ,伦理学作为人生哲学注定了与哲学这一永恒主题具有特殊关联。伦理学总是与对人性的理解纠结在一起 ,“善何以必要”与“人的存在何以可能”这两重提问之间很难截然加以分离 ,因为道德的生活本来就是人所追寻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看 ,伦理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或许可从对人性结构的理解中找到终极根据。一、人性的结构在历史上 ,哲学对人曾有双重误解 :要么把人看成是超自然中的一员 ,竭力将人理想化 ,进而认为人与神无异 ;要么把人看成是自然中的一物 ,竭力将人生物化 ,进而认为人与动物无异。我们认为 ,人实际上总是从两…  相似文献   

19.
1981年12月17日至18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召开了哲学工作者积极分子会议,议题是“八十年代历史唯物主义的迫切问题及其发展远景”。介绍这次会议资料对于我们了解苏联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否定(negative)”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再次兴起热潮,这方面的文献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领域。本文试图从逻辑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否定”概念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一番分析。1.传统逻辑的否定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是以排中律的普适性为特征的。它断定某个命题或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真与假构成一对否定概念,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对“真”的否定得到的是“假”,对“假”的否定得到的是“真”。在传统逻辑的公理系统中,否定是一个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