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可避免地,我们会在生活中听到一些不愿意听到的话。例如:“你简直无可救药。”“哟,你这条裙子真好看,可惜是穿在你的身上。”“我听说你找了一份工作,是你父亲替你安排的吧?”诸如此类尖酸刻薄的话,往往会令人感到难堪和不快。甚至,在家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受到这种言语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陷于反唇相讥的恶性循环。其实,要化解这些伤人的“冷语”,增强自信心,有许多的好办法,大可不必反唇相讥,如果有人再对你冷言相对时,你不防试试这些对策:探求言语背后的成因:出言不逊的人,也许他们的内心有许多的痛苦要发泄…  相似文献   

2.
“熟”,是中国文化一个极富意 蕴的概念。曾国藩的“熟”辨,也别具一格。曾国藩论“熟”,取“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和“仁亦在乎 熟之而已”,为“熟”之路向;讲“熟仁有恒”和“熟仁有悔”,确立“熟”中应有的“几 ”因素;窥“熟中有志性”和“熟在有通性”,引“熟”走向种审美意境和自由境地。曾国 藩的“熟”之境界中包蕴种深刻的成熟意识,在成人成文成万事之中。同样,在讨论“熟” 中,使儒道(庄子)在各自的熟境理念中引向种共同旨趣。  相似文献   

3.
如今,人们将当官发迹的仕途称“红道”,将经商发财之路称“黄道”,将暴力犯罪致富的恶径称“黑道”。“人各有志。”有的人愿意走“红道”,有的人愿意走“黄道”,还有的人或许是被鬼迷了心窍,好道不走偏要去走那个伤天害理的“黑道”。从“社会的分工”来说,你走了...  相似文献   

4.
“有时你以为输了,其实你赢了。”这是电影《美梦成真》里极为经典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5.
“熟仁”观念,源于孔子。孔子的“熟仁”观念,充分突显熟仁之实践境界,一种对于成人之道的独特理解;并且孔子的“熟仁”观念在透过《诗经》的照观里,令我们看到孔子的“熟仁”辨识(包括后儒的阐释发微)无疑深化了“熟”作为中国文化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在孔子的这种“熟仁”观念中对于中国人“成人之道”的特定理解和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6.
一、回到“我”自己“国学”是一个边缘模糊的概念,就眼下以“国学”为旗帜的学人所从事的研究看,它或可方便地了解为儒、释、道三教之学。但三教从来就不是秋色平分的。大约因袭于历史的缘故,儒学依然在今日“国学”中有着它的显学地位。毋庸讳言,九十年代以来的海峡此岸学人——无论是未出国门的、还是怀揣“绿卡’油海外到海内来往自便的——以当世儒者自许已经是一种时潮。其中,分外要表示一种姿态者,有时则特意把一种声明发布在如下的答问中:“如果把您称为新儒家,您愿意吗?愿意。但不是现在港台那种新儒家。”(《原道》第1…  相似文献   

7.
“那个”主要是用来指称事物,起区别和称代的作用。有时,它作为称代词语出现在言语中,起某些修辞作用。一、有时,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字眼来表达某种观念,于是就用“那个”顶替一下。如: ①老黑很不以为然,又说:“明天报到,你今天打什么行李?想快离了我们?再睡一夜明天我送你去。”我也好笑,觉得有点儿太那个,就拆了行李,慢慢收拾。(《人民文学》1985年第2期第5页)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创作中,"生"与"熟"是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从古至今,不少艺术家都在探析两者的关系。文章主要结合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现状,探究"生"与"熟"的辩证关系在国画及陶瓷绘画中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素良 《天风》2014,(6):49-51
基督徒的一生必须遵循主耶稣的教训“你若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这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的念红养老院院长焦念红弟兄在教堂见证会上的肺腑之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信赖上帝的大能,以超人的能力和毅力,  相似文献   

10.
史伯雄 《天风》1994,(1):27-27
国人历来很爱面子,都不愿意把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抖露出来,于是就有约定俗成的“家丑不可外扬”之说,谁若向外界扬了“家丑”,别人就会说你是天下最大傻瓜。“教会是神的家”(提前3:15),有些“当家者”也往往对教会内存在的“丑”相不敢扬出。可是在今年《天风》里连续刊登文章都揭出家“丑”,这给各地教会的“当家者”敲响一记长鸣警钟。  相似文献   

11.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国人历来很爱面子,都不愿意把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抖露出来,于是就有约定俗成的“家丑不可外扬”之说,谁若向外界扬了“家丑”,别人就会说你是天下最大傻瓜。“教会是神的家”(提前3:15),有些“当家者”也往往对教会内存在的“丑”相不敢扬出。可是在今年《天风》里连续刊登文章都揭出家“丑”,这给各地教会的“当家者”敲响一记长鸣警钟。  相似文献   

13.
骆霞  康军 《天风》2006,(3):44-45
如果要别人相信你你要先相信自己。没有人能使你感到自卑,除非你自己愿意。  相似文献   

14.
老师在黑板写个“或”字,问:你们懂得它吗?全班都投以疑惑的眼光。一学生自言自语:简单的小学生问题,却用来问大学生!师:你懂得它吗?生不置可否。师:人们都轻视它,但每天都用上它。虽然不少时候用对了,但不时仍会产生误解。我们稍作分析,以后一辈子可省却许多麻烦。设甲、乙两句,如果甲真、乙假,那么,“甲或乙”是真呢?还是假呢?生:我从没上过逻辑课或读过这类书!师:也应该懂得啊!你刚好用上“或”呢!你有小弟弟吗。生:有。师:你曾否对他说过:明天我送你一支笔或一本书。生;当然有。师;那正好又是“甲或乙”。当…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有个“弯弯绕”的节目,就是节目主持人向观众提一些弯弯绕的怪问题。如。(1)你能不能用灌兰墨水的钢笔写出“红”字?(2)在沙漠中走路,回头向后看,却看不见自己留下的脚印,这是怎么回事?这类怪问题很多,比如,我在小时候听说的:(3)生的不能吃,熟的不能吃,一定要一边烧一边吃,这是什么东西?(4)两头冷,中间热,看看有节,摸摸没节,这是什么?这所以称这些问题为弯弯绕的怪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不能按正常思维来回答。所谓正常的思维,通俗地说,就是一般的想法,一般的理解。譬如、例(1)的“写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创始人陈东升先生,有次去日本旅行,乘游船游览城市风光。当他站在甲板上眺望城市的高楼大厦时,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众多高楼的顶端安装着许多广告牌和巨大横幅,上面用日文写着硕大的“火”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导游小姐:“这楼顶上写着那么多‘火’字究竟是何意?”导游小姐笑着说:“先生,你可能误会了,在这里,‘火’字代表着保险的意思。”陈东升这才恍然大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原来,日文中包含着许多汉字,但读音、含义与汉字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她是一名16岁少女,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自幼聪明漂亮,因在歌舞剧中扮演过天鹅常被人称为“小天鹅”。初中三年级时,她母亲无意中说:“你没有以前漂亮了。”从此,她每天老照镜子,感到自己的脸变丑了,牙齿不齐了,双腿也变得不像以前那样修长了,连骨头也有些移位了。  相似文献   

18.
北北京的许多医院,都有心理检测系统,但人们了解得并不多。“你喜欢读机械方面的杂志吗?”……“你愿意做森林管理员的工作吗?”……“你喜欢戏剧吗?”……当回答完200多道这样的问题后,一份全面详细的报告便可迅速地由计算机系统分析打印出来,其中包括你的心理状态、个性气质、性别倾向、人际关系、学习能力、工作发展等等内容。这一切依靠的就是北京回龙观医院开发的心理“B超”系统。心理“B超”,顾名思义,它就像普通B超机能对人体心、肝、肾各部位进行层层扫描检查一样,心理“B超”也能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多方面的报告分析,对病人不…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气功界盛传在云、贵等边远地区发现了“灵鸽”现象,之后不久内地也有发现。具体表现是当事人无需张口动舌,可以用肚子或身体其它部位发音讲话,有时声音模糊需要“翻译”,有时则非常清晰。当事人称这是来自天外的“小精灵”,只要虔诚呼唤,它们可以随时应声而来,有时甚至好几只“灵鸽”  相似文献   

20.
愿“傻瓜”精神永驻华夏于永华近来翻报阅刊,掩卷深思,感到诸多英模人物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惊人相似,就是都有那么一点儿“傻”:你看那“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面对四名持刀的歹徒,明知寡不敌众,却硬要为了保护素昧平生的群众挺身而出,结果身中14刀;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