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琬的宽容     
正蒋琬(?-246),字公琰,三国时零陵郡湘乡县(今属湖南)人。他随刘备入蜀,其才能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任命他为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诸葛亮几次北伐出征,都是蒋琬在后方供应兵源和粮饷。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八月,诸葛亮去世。后主刘禅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不久,又让他兼任督护,交给他符节,作为行使职权的凭证。后来又让他任益州刺史,升任大将军,加上录尚书事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集智慧、忠诚、正直、廉洁于一身。但以我看来,诸葛亮也有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具体地说,他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魏衍华 《管子学刊》2016,(2):101-105
由于元明清时期民间文学的渲染,诸葛亮的儒者身份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认为是后世"圣化""伟儒""褒扬"的结果。通过梳理魏晋时期相关文献,发现诸葛亮的儒者身份根本无需后世的"诠释"与"造神"。诸葛亮本人的学问尽管非常驳杂,但其处世哲学无疑彰显出儒家"自我而作"与"自强不息"、"择木而栖"与"待价而沽"等品格,并建立"泽及百世"的功业。即使没有后世的推崇与赞誉,诸葛亮也必然是魏晋时期践履儒家哲学精神的地道儒者。  相似文献   

4.
时势造英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激烈、残酷、变化万端的战争中表现得富有远见,多谋善断,但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将一系列判断和计划付诸实施,因此,他的知人善任和不拘一格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行动的有效保证,本文重点讨论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相似文献   

5.
A 话说三国时期刘备为国计,三顾茅庐。但他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不知路该怎样走。 来到诸葛亮居住的一座山下,看见这里有两条路,该走哪条路呢?刘备正在思索时,发现前面有个牧童躲藏在一个大石头后面。当牧童伸出头来看他们时,刘备忽然知道该走哪条路了。原来那个牧童是诸葛亮有意设置的,他想考验刘备能力如何。 动动脑筋:刘备看这一现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智慧的千古佳话。其买周瑜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才,他和诸葛亮是一对各事其主、势不两立的知音。为何诸葛亮步步棋高一筹,以至气死了周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仅从诸葛亮谋略中的逻辑推理方面寻其原因。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抗曹的一次重大战役、早在大战开始时,诸葛亮就谋划着:如果赤壁之战胜利,周瑜必乘胜攻打曹仁所守的南郡.曹仁勇不可挡,周瑜难以取胜,我军则可趁周瑜与曹仁厮杀苦战之际智取南郡.周瑜夺不下南郡必去取荆州、襄阳,我军则可超荆州、襄阳的守军去效曾七之际,先夺这两地。于是,诸葛亮投…  相似文献   

7.
刘备三顾茅庐尽人皆知.而民间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诸葛亮出山的很有趣的故事.诸葛亮答应出山前提了一个条件,要刘备、关羽、张飞与他对哑对.刘、关不敢应对,猛张飞却不服气上前应对:诸葛亮用手指天,张飞就用手指地;诸葛亮伸出一根指头,张飞伸出了三根指头,诸葛亮拍三下掌,张飞拍九下掌;诸葛亮用手指在胸前画了一个圆圈,张飞却指了指自己的袖简.哑对结束,诸葛亮十分满意地答应出山.  相似文献   

8.
不乏盛怒而身亡者。俗话说: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最出名的例子莫过于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  相似文献   

9.
千古赞颂的历史名相——《诸葛亮评传》评述许辉余明侠先生撰著的《诸葛亮评传》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由匡老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本。全书41万余字,是国内第一本份量最重、全面论述诸葛亮生平事迹及其思想的学术论著。该书的出版,对千古赞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题为“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写的是孙权刘备联军赤壁大战击败曹操,曹操狼狈逃至华容小道,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等个正着,但面对丢盔弃甲的曹操及其诸将,关羽这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使曹操在最后一关不战而去。这一回的描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且突出了关羽的义重如山,深为读者所感叹。然而在感叹中示免还有些遗憾:关羽怎么不杀掉曹操呢?诸葛…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精采章回之一。这段文字通过诸葛亮对江东一大群主和派文士的逐一驳难,突出地刻画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辩才。从逻辑角度分析一下诸葛亮所运用的反驳方法,对我们学习逻辑反驳不无益处。第一个向孔明发起进攻的是张昭: “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近闻刘豫州(备)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已属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但很少有人知道诸葛亮智绝绝在什么地方。其实,诸葛亮的智绝就绝在他非常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姑且就将这种绝招叫做“借势”吧。 所谓“借势”,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当自己一方的力量不足以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时,借用其他方面的力量来实现自己一方的目标。 赤壁大战前,刘备兵不满三千,将只有关、张、赵云,从新野退出后,几乎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被曹操八十万大军追赶,一直逃至夏口。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诸葛亮亲自渡江来到柴桑郡游说吴王孙权联刘抗曹,最后形成了刘吴统一战线。诸葛亮借东吴之势,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竟将不可一世的曹操打的大败。刘备也在这场战争中乘势夺取了荆州,暂时得到了一块立足的地盘。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的帝王,通常把得力的将相视为左膀右臂,称为股肱之臣,高爵厚禄,信任有加。但由于其中有不少人得宠后自负其功,骄横跋扈,有失检点,造成极为有害的负面影响。关羽是蜀国乃至整个三国范围内拔尖的将才,但就秉性而言,关羽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特别是恃勇轻敌、居功自傲等致命弱点。对于关羽的"软肋",刘备与诸葛亮早有察觉,也深以为忧,但却碍于情分,很少警诫,至多是安抚一番了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王,拟拜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狂妄自大,不屑与黄忠  相似文献   

14.
葛闪 《思维与智慧》2007,(15):26-26
诸葛亮拜坊黄承彦之时,双方话语甚为投机。诸葛亮与黄承彦就天下形势谈到兴处时,手舞足蹈,纵横捭阖,指点江山;谈到不如意时,微露不快,满面忧色.长吁短叹。天下大事谈毕,诸葛亮又于含蓄中对黄承彦表达了对其女儿阿丑的爱慕之心。黄承彦笑笑不语,只是在临走的时候让女儿阿丑送送诸葛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用现今流行的话来形容,他们都是"精熟哥"。唯独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是另外四个大字——"观其大略",可以叫作"大略哥"。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以史为鉴。近年,司法工作者试图将诸葛亮的心理战术应用在教育改造罪犯系列"工程"上,也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尝试。1.以《出师表》为监狱干警增强了心理素质诸葛亮的《出师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尽管他北伐没有成功,但他那忠心耿耿,呕心沥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忠君爱国思想,堪称中华民族崇高道德的楷模。他的思想、意志、作风、智慧和"修身、齐家、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对诸葛亮的人格进行了定量研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诸葛亮在大众印象中主要表现出"忠义"、"沉稳"、"严谨"、"贤明"和"守信"五大人格特征,并通过对该评定结果与收集到的其他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全面描绘诸葛亮在大众印象中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对“一分为二”这一重要哲学范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1964年学术界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开始也是从如何理解这一范畴引起的。本来,这是一次非常活跃、非常广泛的学术讨论,但后来,由于当时党内掌握学术界领导大权的那个所谓“理论权威”,搞现代迷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给这场讨论定调子、划框框、打棍子,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对杨献珍等同志进行批判、讨伐,从而使这场讨论遭到夭折。现在,根据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次讨论重新作出正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道德异化赵枫《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个有道德的人。他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处处注意用道德约束自己,这一方面使他把诸葛亮等有德才之士吸引在身边,形成稳固的刘备集团,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使他为道德所累,为了道德而不得不在政治上、军...  相似文献   

20.
读完《三国演义》,我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怎么出道”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