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真人本指修真得道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帝王。"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管子》养生思想是以其哲学世界观及其主导下形成的生命观和人体观为基础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管子》的养生思想以“天精地形合为人”的生命观与“气者身之充”的身体观为基础,以“顺天之道”为养生原则,以“时动静”的养形论和“抟气”的精气修炼论与“修心静意”的养神论为核心内容,以“为身”、“长寿”及“为国”、“为天下”的体育目的论为旨归的完整体系。这样的养生体育形式强调精气神的修炼为强身健体之本,重视精神意识和内在生命力的精气在身心锻炼中的中心价值,更符合人作为形神合一统一体的生命本性。这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对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积极的启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4.
术数 ,指的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思想去解释和推算社会与人生命运、人事变化的各种方术。这个概念最早出于《汉书·艺文志》 ,后世沿用。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者纪晓岚对术数有一个概括性的说法 :“术数之兴 ,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 ,不出乎阴阳五行 ,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 ,傅以杂说耳。” (《四库全书·易类小序》)因此 ,术数就是通过特定的数字和象来分析天地万物 (包括人 )的阴阳五行之组成 ,以此了解自然和社会规律。术数多以《周易》为名 ,对社会和人事变动进行解释与预言。术数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何影响与作用 ?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论了《淮南子》的养生理论 ,指出形、气、神各处其位、各守其职 ,是其养生理论的重要主张 ,但以养神为主 ,注重克服物欲与情志对养生的危害 ,并吸收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 ,它丰富了道家的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6.
道家"顺应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有深远影响,《红楼梦》作为古代经典小说,其生活习惯场景的描写可使我们了解古代贵族的养生方式。文章从道家"顺应自然"的三个观点出发,结合《红楼梦》养生方式,分析其具体的保养过程及对健康的作用。首先通过适度养生观,分析质朴养生及有节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具体应用;其次通过相对养生观,分析平衡养生及辩证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实施过程;最后通过和谐养生观,分析自然养生及无为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保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立意展开了“气”的各种表述。  相似文献   

8.
近日不少学者热心研究和阐发"道教与养生"。"道"的治身、养生说,以黄老"天人合一,气化宇宙"之说为基础,认为在天地为阴阳二气,周流运行不止;在人身为元神精气,生命存活之本。天地间道气长存,生生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说,把“术数”,和阴阳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意为:上古时代的人们,他们中间有个别出类拔萃的真人,他深究洞悉了自然规律的真理大道,把握了太极阴阳变化的法则,控制了“术数”运筹和协的原理。以此指导人的生命活动去适应宇宙间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中  相似文献   

11.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13.
身体美学是一门致力于改善生命、提升身体能力的新兴学科,实践和实用是它体系建构努力要完成的两个方面。可是,由于缺乏一个把各种身体实践的方法整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目前身体美学仍处于前学科状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基于医学的独特视角,对如何实现身体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和实用上的解答。其建构了"营卫和谐、形神合一"的理想身体标准,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身体判定方法,确立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形劳不倦""调畅情志""避其邪气"这些有助于理想身体达成的养生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庞大养生体系。人们在营卫和谐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养生系统中种种方法的选择和实践,最终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身体境界。  相似文献   

14.
道教产生的重要学术背景,就是汉代术数学的兴盛以及黄老道家、神仙家对术数学的传承和吸收。汉代道教术数的形成,经历了术数道教化与道教术数化的双向进程。汉代黄老道家与汉末天师道对《道德经》诠释的术数化,《太平经》关注社会政治的术数学,与《周易参同契》关注炼养的术数学,均在不同维度、不同意义上促成了道教术数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教术数不能简单地形容为杂而多端,而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概念。汉代道教术数的产生造成了多向度的社会影响,其最直接的意义,是塑造了道教自身的宗教形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统中原的异族王朝,清朝统治者重视理性层面的依据——"治人",而蒙元帝王则更信赖神性的依据——"治术数",甚至通过设置阴阳学将神秘术数制度化,以确保术数获得官学身份而成为举国上下行事决策普遍运用之基础。与此同时,易学的学理性特征凸现为"象数优先"范式,它捩转了宋易经传象数皆为义理载体的次要地位,而将象数视为解《易》的第一要素,且在象数的阐释中形成了象数之变玄妙莫测、象数之悟需人神通灵方能开显的神秘论断。帝王术数信仰与易学学理范式二者互为增长,共同呈现出神秘化的易学形态和由理性回归感性的易学演进逆流。  相似文献   

16.
朝鲜王朝时编撰的《东医宝鉴》是一部总结"东医学"精华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辑录了许多道教经典中有关身心修养与药石治病的名篇佳句,因包括宣扬通过修炼人体内的精气神就可促进身心健康乃至于长生成仙的道教养生论,故《东医宝鉴》也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道教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开篇就以道教《黄庭经》为指导来阐述其医学思想,首先记载了关于人体"内景"与"外形"的大致内容,其中的《身形脏腑图》还使用了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等道教内丹术语来标注身体中的穴位、展示五脏六腑的位置以及道教运气经过的周天循环路线,可见它对身体的看法基本上来自道教养生论。然后在"杂病篇"中记载了关于天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环境对人身"内伤外感诸病"的影响。最后再论述医疗救治的方法与药物。《东医宝鉴》倡导"以道治心"、"以道疗病",追求"身道合一",反映了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以及对东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代术数中内算与外算易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传统术数(也称数术)中的内算与外算是一个整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从教育史、从业者的身份认同与知识结构,以及史籍对二者的记载和二者在数术整体功能中的权重等方面来看,"外算"是以"内算"的婢女身份出现的。从《四库全书》起,这一观念发生改变,而在阮元等人所编《畴人传》中,内算与外算之关系发生了易位。通过对晚明前清中西术数、中西文化会通的考察而发现,这一易位有其必然性。但是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来看,二者关系及各自前景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老子想尔注>以"道"为养生本体,以"信道守诫"为养生原理,以内修养气宝精,外修行善守戒为养生方法.其养生观特色是:反对存思和祭祀,没有复杂的外丹炼养术,没有符箓养生.  相似文献   

19.
先秦至汉初文献中出现"专气"、"行气"与"食气"等说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内部与受其影响的神仙方士有关气的炼养思想。上述内容均可回溯至《老子》文本,而其中出现的"专气"说,已经奠定了气在哲学上精神性的修身与以"长生久视"为目标的养生两个方向上的作用。前者局限于道家谱系内,而后者则主要为方士所发明,并进一步演化出"行气"与"食气"的观念。在这两种对于气息的调理技巧中,"食气"稍后出也更为复杂,且其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后世内、外丹道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