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韦伯与尼采分别代表了三种典型的基于历史理论视域展开的现代性虚无主义理路:马克思通过提示并扬弃资本逻辑,并建构新社会理想从而克服虚无主义;韦伯通过切入现代性的理性化及其科层制机制,从而将虚无主义彻底化;尼采以及其后的海德格尔及列奥.施特劳斯则把虚无主义置于历史还原论。20世纪60—70年代,思想界发生了一场空间转向,其实质是从时间—历史维度向空间—场域维度的转变,并改变了虚无主义的表现方式:作为"物的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拓展并且改变了现代精神生活的形式;意义空间尤其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显然强化了虚无化体验;在场性的强化实践着从抽象形而上学向具体形而上学的转变。空间的转向强化了物化与消费主义,但同时也暴露出空间时代精神生活日益加剧的病理。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一般的虚无主义,审美虚无主义(又称诗性虚无主义)不仅渴望虚无,还渴望创造性的存在。审美虚无主义发端于中世纪末期的唯名论,经由笛卡尔、康德、萨德、费希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和黑格尔等,完成于施蒂纳。施蒂纳没有意识到审美虚无主义的消极后果,即无意义感的泛滥,而尼采的艺术家哲学虽然意识到这种消极后果,却无法有效避免。审美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渴望抽象而虚幻的自由,最终陷入自由与意义的两难。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是走出审美虚无主义困境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用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主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否定或贬低以往历史的虚无主义冲动,启蒙主义史学进入中国曾带来否定和贬低中国历史的效果。作为启蒙主义史学反动的历史主义,特别是其极端化,也会塑造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后果。对历史的过度简单化和娱乐化,更可能遮蔽和否定本真的历史。约束、革除这三种衍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因,防止虚无化本国历史和虚无化现代文明史的极端倾向,弘扬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和吸收性特质,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文明的本质和面相的反思上,施特劳斯的解读迥异于马克思。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现代虚无主义,而马克思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从属于现代虚无主义的谱系。施特劳斯对马克思的诘难尤为集中地体现在“自由”这一概念上。施特劳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早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畴,把现代文明的症结回溯到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并由此强调只有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如何应对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全新思路上。《资本论》由于澄清了“现实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误读了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路,所以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有很大影响。它在历史观上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相对立,于是在"阶级"、"政党"、"国家"等问题上,形成了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另类宣传。它在认识论上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相冲突,因而在"文化"、"传统"、"历史"等问题上,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的认知取向。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这一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宣传辩证的"时空观",阐发唯物的"历史观";他们所坚持的历史主义观点,对于虚无主义"割裂"历史、"虚无"历史有正本清源之作用,对当下抵制"侵略有功论"、"否定革命论"等错误思潮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伯曼指出: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虚无主义力量,马克思的理解要比尼采深刻的多。然而,尼采和虚无主义的内在关系已经昭然于天下,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却因种种原因而被遮蔽和耽搁了。现代人精神上的死亡状况表明,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探寻虚无主义蔓延的根源乃是一个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价值虚空状态,是现代性的特征。列斐伏尔彰显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本质,从虚无主义切入现代性,从虚无中看到了希望,认为现代既是虚无主义的时代,也将是新生的时代。这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现代性建构道路及目标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能帮助人摆脱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对实践的崇拜、对经验世俗的崇尚、对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伴随着汉语思想传统中道德意识的弱化和本来就有的对实用理性的崇尚,促使当代中国思想对世俗性存在的崇尚不断加强,而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程度也在急剧扩展。作为这种扩展的结果,“反对超感性价值,否定它们的存在,取消它们的一切有效性”的虚无主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如德勒兹所说,这种反对和否定“不再是借更高价值的名义来贬低生命,而是对更高价值本身的贬低。这种贬抑不再指生命具有虚无的价值,而是指价值的虚无,指更高价值本身的虚无”。(德勒兹,第217页)这种在…  相似文献   

9.
伯曼与马克思的根本不同在于,他虽然批判资本主义的虚无主义,但不是把共产主义看作虚无主义的克服,而是看作一种虚无主义的变种,从而提出"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一词。伯曼的主要问题在于,他过分强调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者形象,按照现代资产阶级的方式想象共产主义,从而把共产主义错误地理解为比资产阶级先驱更具破坏性和激进的乌托邦。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产主义使得人们摆脱了自身仅仅是生产-消费机器的异化状态和无意义感,摆脱虚假意识形态的束缚,摈弃超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的理论预设,破除资本逻辑的统治和霸权,变革现存世界并实现人的解放,因而是破解虚无主义的密钥。  相似文献   

10.
刘森林 《哲学研究》2022,(3):16-25+125
现代犬儒主义对启蒙秩序与价值理想的伤害,还有其定义自19世纪以来无甚根本变化的事实,使得马克思对犬儒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更显重要。马克思对“犬儒主义”一词的使用,既有古典的意味,更具现代的意涵。自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犬儒主义经历了从率真到伪善,从声称看透真相到声称看透一切真相并拒斥一切真与善,从德性自足到理性的工具化,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从蔑视快乐并追求灵魂之善到以物化敉平一切价值,从自然欲望的简单满足到以文饰形式遮掩世俗欲望,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分裂等转变。这些转变充分展现了现代犬儒主义已被虚无主义吞噬的特征。现代犬儒主义者为了避免虚无而执著于物化,又在物化追求中进一步虚无化。现代犬儒主义是启蒙的怪胎、病变和异化。现代启蒙必须克服这种病变,才能确保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马克思和尼采思想都是形而上学的完成,都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都属于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因而都是虚无主义的极致。但是实际上,马克思思想已经不再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真理,因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成;也不再强调人的表象意志,因而不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更没有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因而不是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思想因此和尼采思想存在根本区别,从而不可能是虚无主义,遑论"虚无主义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三——虚无主义:尼采与马克思"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对主题感兴趣的师生联合广州地区同仁酝酿、发起,共收到研究论文9篇,译文2篇。与会者围绕对尼采、马克思虚无主义的理解、克服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马哲所郝亿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的郝亿春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的报告。郝亿春梳理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学  相似文献   

14.
【导语】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在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展开的同时,文化市场、意识形态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趋势有所抬头。那么,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错误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条件下现代逻辑的必然后果,还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思想形态?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什么?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选取了以下文章,以期澄清认识,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陈勇 《现代哲学》2023,(4):101-108
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中都包含了对于人的生存的考察,而虚无主义是理解他的生存论分析的关键线索: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性的生存被规定为非本真性,而本真性则被规定为了面向虚无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理论本身意味着一种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大任务在于克服虚无主义,让物成为可依靠的,让世界成为“家”((1))。照料、做诗、思索等生存方式被刻画为“诗意的”,并且世界被规定为“天地神人四方域”。这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或许是浪漫的,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哲 《现代哲学》2016,(6):47-54
1900年“虚无党”一词作为nihilist的对应词,从俄国经日本输入中国并首次出现在中文刊物上,在使用上常与“无政府党”、“革命党”等混为一谈,在概念界定上多以党派归属或者暗杀手段为指向;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党以“目的认手段”的选择性诠释、国内对暗杀活动的舆论传播和效仿行为,以及虚无党小说以人物宣扬精神的译介倾向,使得虚无党话语在传播中呈现出主义淡出、精神凸显的特点。以1900-1930年为虚无党话语发生期把握“虚无党”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可以看出“虚无党”在中国经历了域外词汇-汉化概念-流行话语的演进历程,“主义淡出”的传播特点当有助于理解20世纪早期虚无党话语与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历史联结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现代性反思的概念,"物化"应予以细分。分别对应Verdinglichung和Versachlichung的是"物化"与"物象化"("事化")。"物象化"("事化")是切入问题的关键,它意味着制度愈来愈成熟、规范、严格、见事(物)不见人。是着眼于其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性的压抑?无论如何,立场的选取,相应的认知方式,都会驱使"虚无"问题的呈现。"虚无主义"意味着一种现代化的方案,意味着一种整合各种价值的雄心,一种整体地把握世界的冲动,更意味着难以割舍的主体性立场。这个主体性立场规定着谈论"物化"与"虚无"的基本边界。  相似文献   

18.
尼采和德里达对虚无主义危机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这是因为作为主体解读活动及其结果,虚无主义危机本身表现出两可性: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真理意志已经演变为一种桎梏,带来了虚无主义的"虚无化"或人类创造性和历史的终结;另一方面,危机也构成主体走出形而上学的条件.德里达更注重对前者进行否定性批判,揭开了形而上学追求超验真理所带的虚无性,或追问本源所掩盖的"本源"缺失.尼采开启了这种批判,不过他更渴望逆转这种潮流,进行更具建设性的重构,而不只是把主体抛在丧失了"意义"的空场上.其目的是脱离消极的虚无主义,复兴各种冲动在主体创造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刘森林//哲学研究,2007.7马克思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张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叶险明//中国社会科学,2007.4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李俊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在政治哲学建构中的作用/李淑梅//思想战线,2007.4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探要/张志丹,侯惠勤//学海,2007.4重新理解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赵凯荣//学术研究,2007.7抽象人的突破与历史的“人道”…  相似文献   

20.
受多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底蕴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在生态虚无主义不断蔓延并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颠倒的语境下,重新阐发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维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从本体论、西方文明机理、资本机制等维度展开了自己的生态致思。马克思的生态致思具有原则高度,表明马克思思想始终关注人的存在意义问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清新自由主义的非正义性和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并启发我们反思中国文明方案在生态治理上的昭示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