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应警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抽象概念的虚假批判"思想倾向,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庸俗化、实用化和空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在于其彻底的现实批判精神、关切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价值情怀、洞察社会生活本质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旨归。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时代关怀,在对时代问题给予"当代自我阐明"的基础上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时代效应和历史在场,秉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精神,深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深处,洞察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时代性问题,直面中国道路驾驭"资本精神"的历史实践,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当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极大地继承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基于现实问题的基础理论探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多维度哲学反思,以问题为导向的"具体"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从不同层面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展望未来,只有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对"现实问题"的哲学观照,尤其是对资本的驾驭问题、制度创新问题以及全球治理问题等作出新的阐释,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才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经典文本"和"现实逻辑"是彼此理解、交互作用的。哲学"经典文本"既是对"现实逻辑"之哲学理解的历史沉淀,也能为把握"现实逻辑"提供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往往是在占有一定思想资源和借鉴一定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历经艰辛孕育而成的书写"现实逻辑"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基于劳动人民立场,对"现实逻辑"作出既"科学"又"价值"的理解。把握"现实逻辑"首先要把握其逻辑起点。从哲学上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其起点是"结构转型"。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高度关注并研究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及作为其"呼声"与"格言"的中国问题,并在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各种对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重要时间节点,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探寻其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和合理地改变世界的双重旨趣,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命运同频共振的演进逻辑,探讨新时代社会认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哲学研究只有自觉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要把握时代精神,更好发挥其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作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必将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称辩证法为"我的方法"和"我的阐述方法",认为辩证法是主体实践活动的思想积淀。黑格尔作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把辩证法归结为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但是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被认为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性,恢复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认为主体性、批判性、革命性是辩证法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辩证法的科学本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科学世界观”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用来显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世界观”几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标志着一个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坚持、维护和发展的哲学形态。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听到一些异样的声音: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批判中,科学世界观总是批判的激进锋芒的“靶子”;持现象学立场的人,一般都指责那些试图构造科学世界观的哲学是没有根基的和不科学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内部,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科学世界观,而是现实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是其大众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更深层次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下中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逻辑转化成现实生活的生活逻辑,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伯恩施坦以康德哲学作为坐标,一方面批判"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科学";另一方面论证了"批判的社会主义"的正当性,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批判的科学"。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固然较为深刻地批判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的"空谈"与"推搪"倾向,但是,他既错失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体精神,也没有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地位与意义,因此,他"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并不成功。重新反思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康德哲学"坐标及其教训,对于深入"马克思主义与正义"的关系论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凭借其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实现了对旧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实践观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这中间还存在一个理论的中间环节,即马克思的现实观。作为科学实践观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间环节,马克思现实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原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原则的原初形态;它既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创新,又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语言哲学的主流传统是"主谓颠倒",主词在整个语法结构和存在结构中具有决定地位,谓词从属和依附于主词,这是形而上学的语言根源。马克思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批判可视为对语言形而上学的批判,把"现实的人类个体"作为主词,抽象范畴作为谓词来言说和述说主词,才能颠覆"主谓颠倒"的语言形而上学。马克思对"主谓颠倒"的批判是为了构建其唯物史观,取消"自我意识"的主词地位,代之以"现实的人类个体",才能奠定唯物史观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1.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致力于"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1],但他并不是让现存的哲学去趋近现实世界或让现实世界去趋近现存哲学,而是"双刃地对待现实世界和现存哲学"[2],其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的解放"直接地形成了形而上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两大交互的主题.在我看来,马克思哲学的两大主题又是基于哲学的历史性转折和人类社会的公共性吁求而得以可能的.但到目前为止,这两者的关系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很好的阐释.当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一个哲学本可以"终结"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公共性成为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也正因之转换.近年来,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这一转换已逐渐明晰了.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考察,特别是对其实践哲学解读,需将其置于现当代西方哲学转向的总体境遇下,借鉴西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解理路,并基于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新解及其哲学范式转换,指认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只能是现代实践哲学,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征和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然而,这种称谓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解释原则下才是可能的,而且唯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哲学既与西方传统实践哲学有别,又与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4.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5.
曹润生 《学海》2001,3(2):95-101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独特位置就在于它使哲学进入终结状态.这是因为马克思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确立了实证的历史科学,揭穿了哲学思维的唯心主义秘密,探明了产生哲学思维的现实基础以及消除哲学的正确途径.从此,一切哲学的构造都面临着实证科学的还原、消解和代替.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终结给人们留下了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巨任务,因为只有科学才能使人真正面对现实世界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求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柯尔施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的重大误读是关于哲学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凡是柯尔施看到哲学的现实性、批判性并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来恢复其革命性的地方,恰恰是马克思看到哲学的非现实性、非革命性、非批判性并进而拒绝将自己的学说限定在哲学之中的地方。柯尔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直接动因是为了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但他的做法恰恰使马克思主义丧失了革命性。  相似文献   

17.
哲学应当与经济学结盟张江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其功能,就应当与经济学结盟。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为国际无产阶级创立的科学世界观不仅仅是哲学问题,而且也是经济学问题,是两者的结合。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结成了一个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5、186页)这样严整的科学世界观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一切被压迫阶级一直受着精神奴役的痛苦。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列宁全集》第2卷,第446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和经济学结合,才能全面具体地把握现实,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959年张闻天在广东肇庆市做的读书卡片,对哲学和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与紧密结合作了具体阐述,他指出:“经济学是建立在哲学的原理和原则上的,而哲学则在经济学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成。他们(按: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切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是从古代发掘出有用的东西武装自己,而是企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嫁接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身上。这种“古为今用”对无产阶级是不适用的。无产阶级的“古为今用”是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基本要求是: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批判哲学遗产,作出哲学的结论;发扬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的优势,克服劣势。对哲学遗产作出批判的总结,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原理,特别是对历史上哲学体系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而加强哲学文献的校诂,加强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批判地总结中国哲学史遗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创新性本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虽然都是围绕这一创新性而展开,但两者无论在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上,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同,而存有众多差别。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派标识即为,关注社会现象批判、理论本身彻底性检讨和马克思哲学重新构筑。从一定意义上理解,中国学派虽然也具有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些特点,但从本质意蕴上理解,中国学派的学派标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派标识存在着原则差别,即中国学派强调对社会现实反思、对社会实践改造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诠释。  相似文献   

20.
论哲学观念的转变——哲学探进断想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形态的哲学。作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它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不仅如此,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正确回答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是这一哲学区别于教条式的思辨理论的根本特点,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而要发展哲学理论,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