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困境中的规范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以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规范缺失性难题、规范冲突性难题和角色冲突性难题。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重点。我们还通过对代际正义、环境伦理学、安乐死以及医生角色冲突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这些道德难题的具体内涵,为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2.
性伦理三问     
性伦理的研究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性是否有关善恶?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性行为能否成为道德价值的客体。显然,我们认为人的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且具有社会利害关系的行为,理应受到道德的评判。其二,对性行为是否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即性道德是否必要?我们认为性行为不只是要受到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还要受到以"爱"和"忠贞"为基本内容的性道德的要求,这是基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道德需要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其三,性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吗?我们认为,当性行为损害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法律当然可以强制实施性道德,但由于法律强制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太大,所以动用法律强制需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存在的各种关系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很多具有道德歧义性的社会难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也难以为解决这些道德难题,走出道德困境,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指引和现实的解决方案.由此,以研究和解决道德难题为基本使命的应用伦理学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儒家道德之本原作了深入的思考,最终形成性、命二重建构的儒家道德本原思想。然而现实中,人们或突出性的道德规范义,或强调命的道德超越义,对其建立在道德规范义与道德超越义基础上的性、命二重建构理念缺乏领会。这容易导致任性与任命两种极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孔子原有思想的深刻含义。故全面、深入阐释孔子的儒家道德本原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宗教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初的道德与宗教处于混沌一体之中。二者分化以后 ,宗教以其特殊方式提供道德规范的神圣性、道德理想人格的完满性与社会正义的至善性 ;在宗教信仰的特殊形式中蕴含着对真之笃信与对存在终极性关切的道德价值精神 ,并为道德规范提供价值合理性根据。  相似文献   

6.
王妺 《道德与文明》2019,(3):154-160
为了应对道德的严苛性批判并提供合理的行善要求,复合后果主义区分了道德问题所属的领域,并限制了道德规则的应用范围。但是,当我们运用复合后果主义解决道德问题时,将面临道德跨领域冲突的挑战,这种冲突揭示了复合后果主义因缺少对多元价值的讨论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基于个人视角的偏倚性理由能够为行动者提供具有规范性的行动理由,这种规范性为个人的慈善行为施加了限制,修正了复合后果主义的行善要求。  相似文献   

7.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 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 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 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 无法对道德决策进行准确解释。针对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不足, 道德决策CNI模型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 分别计算个体对结果(Consequences)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moral Norms)的敏感性以及个体的行为反应偏好(Inaction versus action), 能够更清晰的识别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围绕影响道德决策的其他因素、道德情境的生态效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继续完善CNI模型, 并进一步探索道德决策的潜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功利主义哲学在当代哲学和实践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规则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哲学中最古老也最有吸引力的形式.规则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被道德准则所允许的,这种道德准则对行为者所处的社会来说是最优的.虽然这种规则功利主义可能会在确定如何接受一种道德规范、功利本身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它的道德规范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什么样的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难题,但是,这并不能驳倒规则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可以基于其自身的理论资源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一种合理的道德规范,并且可以为经济平等和惩罚正义等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切道德的根本问题是其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关系问题。所谓道德的应然性,是决定道德之为道德的、包括道德的本源性、目的性、价值性、动办性等在内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道德存在的文化根据、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精神条件、道德标准的界定、道德作用的精神动力等问题,也就是一定道德文明得以建构的缘由及其应然状态。所谓道德的实然性,是指道德在与经济、与日常生活、与人际行为相关联的实际运动中呈现出来的具体特征特性的总和,主要包括道德与经济的协调性(或背反性)、道德与日常生活的互动性、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个体道德意识结合的程度等方面。道德实然性是道德的现象特征,显现为道德的现实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0.
科技工作者的角色道德意识既是对其角色责任、伦理期待和道德规范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对科技行为进行伦理调控和道德人格塑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伦理道德要求,形成对以权利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只有对自身角色的道德要求有明确认知与觉解,才能自觉按照与角色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进行道德实践,进而养成角色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把道德规范视为一种主体间性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规范进行建构:一是在先验层面上,渗透重建后的理性即交往理性于道德规范之中,矫正其中的强制性关系和被扭曲部分;二是在现实层面上,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理想的主体间性结构,依据角色结构的发展促使个体道德资质的形成,凭借原则提供道德依据和资源。哈贝马斯对道德规范的如此建构,确保了道德规范的可论证性和实践有效性,使道德问题重新诉诸一种更完善化的理性观念,最终使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实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程海东  胡孝聪  陈凡 《哲学分析》2024,(1):174-185+199
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的目的是让它们在道德实践中与人类和其他智能体更好地相处。目前主要有四种建模策略:隐式、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混合式。但是这些策略存在技术层面的困境,如设计范式、道德转译和算法黑箱等问题,并且在社会层面上也难以应对伦理对齐的困境。这是因为现行策略认为人工智能体在道德实践中发挥着线性作用,能够独立实现某种外在的道德规范,从而将人工智能体从实践中隔离出来。采用分布式道德机制来实现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将人工智能体置于多智能体系统中,可以在人与人工智能体的交互式道德实践中形成开放、包容的道德规范和分配式道德责任。这种机制不仅能够消解现行策略的困境,还能够促进人工智能体与人类之间形成道德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规范是否可能及何以可能,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当代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伦理学传统中,古典德性伦理学整全性的"目的规范"被现代道德哲学肢解为义务论的"前提规范"和功利论的"后果规范",道德规范陷入了形式与内容割裂的现代性困境之中。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对现代性道德规范困境思辨超越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话语揭示了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伦理维度上重塑了道德规范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重新理解和深入阐释道德规范性问题,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当代理论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责任心的形成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德责任心是指个体在面临社会和道德问题时的参与意识和对困难的分担程度.它是由个体对与问题相关的道德规范的认知、情感及对行为的预期所决定的.责任心的水平是个体知、情、意、行及个性品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责任心对道德性的各方面具有一种整合作用.作为品质动力系统的成份,责任心是一种具有一定抽象概括程度的道德动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土壤,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和人类普遍的道德观念,是构建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导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具体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道德合理性。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核心价值观认同铺筑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道德规范体系也必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应以"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以"发展、公正、共享、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规范,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特殊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6.
“见死不救”入法的道德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死不救”从道德视角来看可分为三种.对于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和损己利人的见死不救,前者严重违背基本道德,后者不违背基本道德,前者入法后者不入法,争议不大.使道德陷入困境的是“利人利己”的这种见死不救的情形,一个和受害对象并无特殊关系和联系的普通民众,在施救对自身并无危害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施救,法律是否有此要求,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自身并无伤害的施救并不是高级道德的要求,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基本道德的要求,而基本道德的要求通常体现在法律中.  相似文献   

17.
“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标志,也是其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从这一核心理念和基本的道德原则出发,儒家十分重视政治道德规范对为政者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规范,要求为政者用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所提出和倡导的政治道德原则和主要道德规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学说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修养,反腐倡廉,力求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美德伦理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道德心理问题的地位日益凸显.只有恰当的道德心理设计,才能支持道德理论的规范性要求.因此,伦理学的关键在于论证足以支撑道德要求、促使行为者采取正确行动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资源.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看来,规则伦理以"义务感"为基本的道德心理,具有盲目性和单调性.对此,美德伦理学认为,应当充分意识到道德心理的多样性,意识到行为主体的个人因素的扰动作用,意识到道德心理其实与行为者的生活处境和生活追求密切相关.恰当运用各种心理资源以应对不同的道德情形,正是美德伦理学在道德心理问题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伦理学会和首纲研究与开发公司共同发起的“新时期道德规范建设研讨会”,于6月2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历时三天。有关领导、学者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60余人与会。主要研讨了以下问题。 一、加强道德规范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与会者一致认为,无论从伦理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还是从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来看,当今加强道德规范研究和建设,都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行为理性及意识形式。规范伦理学在伦理学体系中应居突出的地位。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体系,首要的问题亦须研究现阶段的道德规范。同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来,社会道德生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一些过时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被冲击了;一方面,急待确立一些新的道德规范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及时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提炼概括符合新时期要求且又为广大群众认同的道德规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0.
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密码,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普遍忽视人的行为道德规则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金律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的行为道德规范规则,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意义是形成和增强社会凝聚力。资本主义零和博弈方法论是个人利己主义,其要害是虚化整体利益而陷入损人不利己的"囚徒困境"。践行马克思主义黄金律,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黄金律的首要前提;其次是践行每一个人为一切人,每一个人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最后是要求履行社会主义为每一个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探索社会主义道德金律,可以从行为规则上揭开社会主义何以具有强大动员力、凝聚力、整合力、实践力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