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哲学的憧憬》解析高清海有关本体思维方式及其批判思想。从《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到《哲学的憧憬》,意味着将主体自我意识遭受的束缚归于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中并予以解除。《哲学的憧憬》将本体思维方式区分为现实实践、教科书以及本体论哲学三种语境及其症候,并着眼于本体论哲学批判,其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本体论哲学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模式,揭示物质本体论及其实体主义本质,进而把握本体思维方式批判何以必然导向马克思哲学所主张的人本学思维方式及其实践观变革。高清海批判的物质实体,并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或本体,他通过重新规定本质与实体,让本体论哲学从属于本体思维方式批判。高清海讲的实体,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规定现实世界并具有本质主义症候的实体,是其本体思维方式的概念支撑,本体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实体的思维方式。但如何突破本体、实体与存在的牵制,进而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定位实践主体以及类主体,依然还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1.Actual Entity,现实体,又译现实实有。Entity这个概念通常译为“实体”,但怀特海是反对现代哲学中的实体思维模式即一种关于实在的机械模式的。他反对所谓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物质/精神、概念/实体的二元划分,故作为怀特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Actual Entity拟译成“现实体”为好。怀特海认为,现实体“是世界藉以构成的终极的现实事物”[PR.27,PR为怀特海《过程与实在》(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9  相似文献   

3.
(一) 马克思恩格斯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关于思维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所谓思维乃是现实的人在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之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思维作为一种过程,一种活动,按照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机械运动起,而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直至人的思维、意识,恩格斯称之谓“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这也就是说,物质是由于自己运动着的本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发展出了思维的实体——人脑。恩格斯写道:  相似文献   

4.
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实践唯物主义首先考察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思维方式上的这一根本变革,使哲学扬弃了传统的心、物两极对立模式,哲学的出发点也从抽象的物质或精神而转变为现实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主体哲学。另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它高扬了革命实践在改变现存世界和克服异化现象中的积极意义。就此而言,它又是一种革命批判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有着世界声誉的哲学名著,其"心灵九境"的哲学构思以广大、融通、开放的内在品质,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会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具体论述了唐君毅"心灵九境"思想的华严宗哲学,认为唐君毅创建的"心灵九境"理论中蕴含着华严宗哲学(以"六相义"为核心)观照矛盾关系时相夺相即的思维方式及其圆融旨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探索历程结下了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标志的辉煌的精神成果,并创造出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举世瞩目的物质成就。然而,哲学在社会分工上的角色错位一直是哲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尽管改革开放迫切需要哲学发挥批判功能,但作茧自缚的余悸和某种先验天条的话语霸权每每使哲学反思化做密  相似文献   

8.
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生产出相应的社会精神现象。在由金融资产通过证券的"镜像化"从而产生的虚拟经济时代,资本的内在矛盾从实体经济领域折射到虚拟资本领域,并体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之中,由此产生了"金融符号拜物教"等当代精神现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由此表现为精神现象上的矛盾:消费主义、福利主义和"唯生产主义"的对立与依存;"符号消费现象"与"山寨现象"的相互映照;"符号炒作"与劳动创造财富的对立和冲突。走出这种精神现象的矛盾的出路,在于通过运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生产、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人本财富观"。  相似文献   

9.
伦理道德的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的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的统一。黑格尔所建立的"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伦理道德的"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的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的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的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的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的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的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的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的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的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的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超越。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的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的超越,三者构成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0.
汉宋对《论语》"温故而知新"呈现为两种不同的解释。汉代以宏观外在的"古""今"解释"故""新",宋代则以微观内在的个体阅读经验的"旧""新"先、后来进行解释。前者强调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与继承,后者则强调个体精神与心灵的创构与想象。儒家政治哲学在宋代发生重要的转折,造成历史上古与今的断裂,相续一贯的历史也由此发生"终结",导致政治变革不再强调对客观历史的尊重和延续,而是转而重视主观内在的精神和心灵。宋代儒家政治哲学的这一特性经过长期的酝酿含蓄,最终在近代与西方的启蒙哲学汇合交织,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活动之基础,"存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基本和最高的范畴。由于本质主义的发展,存在被看作具有某种一般形式的实体,"实体论"取代了存在论。在西方哲学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中,主体在主客二分的模式内寻求和思考"实体"的根源,实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在现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这个对象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象。他们说:“客体既包括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物质世界,也包括对象化了的人类思维活动和物化了的意识即精神产品,认识  相似文献   

13.
樊浩先生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的旨趣、铸造的品格到创设的论题皆别具一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一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的申述与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的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的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的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的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的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的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的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的"价值生态"的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的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的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的单纯观照与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的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一观念,再度反映出这一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5.
实践作为人变革、改造客体的自觉活动,必定伴随着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变革客体的物质活动与实践活动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总是统一于同一过程的。实践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决不可能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相反,实践活动正是在主体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展开、进行的。实践活动运行的方向、方式、过程及结果,一方面固然受制于实践客体的结构、属性、特点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则受着主体思维方式的支配、控制和调节。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从功能上讲,思维方式是实践主体认识客体的观念出发点,是主体把握客体的内在尺度。从结构上讲,它包括经验、知识、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统一在一起,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活动从其展开的程序上讲,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即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的决策活动、实施实践方案的执行一操作活动和对实践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 ,经历了从物质论立场向实践论立场的转变。若将实践论立场进一步落实 ,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引出工程论立场。从物质论立场所看到的是物质与精神对峙的世界 ,从实践论立场所看到的是主体与客体二分的世界 ,而从工程论立场所看到的则是实体与虚体交织的世界。本文从工程论立场出发 ,郑重提出并具体论证了实体和虚体这对新的哲学范畴 ,为开启一条与传统主流哲学相区别的哲学思路奠定了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7.
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通常伴随哲学思维的发展与创新 ;存在范式的转换 ,通常伴随存在的诠释方式的转换。 2 0世纪以来 ,人类思维 (包括哲学思维 )正发生静悄悄的但又是实质性的变革。反思并自觉地凸显这一变革 ,对把握当代哲学的特点与走向来说 ,是一个基础和前提性的工作。本文拟从诠释存在的思维前提入手 ,对这一变革做一粗浅探讨。我的基本观点是 :传统哲学思维是实体思维 ,现代哲学思维是关系思维和过程思维。对关系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客观上要求我们明确主体和实践视角 ,进到实践思维。当然 ,哲学思维方式的概括、表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主义中理性与现实同一的原则,相信哲学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的思想力量。但与此同时,他又明确反对哲学仅仅满足于思想内部的"现实感",而主张哲学在尊重现实权威、充分向现实世界开放的前提下,真正地"改变世界"。据此,我们便可以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基本原则概括如下:其一,哲学以社会历史现实为基础;其二,哲学必须关注现实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其三,哲学的功能体现为改造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先导;其四,哲学家应当成为现实变革运动的参与者和反思者。  相似文献   

19.
毛娜 《美与时代》2004,(3):16-17
美感的生成不能仅具备符号形态,还要涉及到多维的认识结构。表示现象的形式和表示精神的内容,如同两个发展系列,艺术作品只有在观照社会活动——肉体与灵魂、存在和意识、现象与本质这些深刻的矛盾中,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平衡。而缺少哲理思考的背景,听不到精神的内在音响,单纯为形式求新变的极端形式主义,终将走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20.
考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认识并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而且由此导向的对社会历史的判断成为关于现代性矛盾问题最初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把握和批判。从二者的关系看,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康德哲学直面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并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现实的层面。沿着康德哲学试图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推进了认识论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转向,进而揭示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马克思真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将哲学改造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康德哲学所关注的"抽象的人的自由"改造成为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