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物质需要是人类为维持生存和谋求发展而对客观物质条件的必然要求。物质利益是物质需要的实现。物质需要着重说明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主要是和生产力范畴相联系。抽象地看,物质需要是生产的前提、动因,然而在现实历史活动中,它又是生产实践的产物、结果,是被生产力所决定的。由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而劳动者的积极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创造思想和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价值则是这一精神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精神生产根本上受到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决定,精神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精神价值又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深层地又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掌控着精神生产,将之作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的重要的意识形态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更是异化为一种奴役无产阶级的隐性力量。要打破这种"精神异化",必须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生产才有价值;只有契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精神价值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学习和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更自觉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指出劳动力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从体力方面说,许多动物的体力使人类感到惭愧。但是人类的智力却是任何动物也比不上的。人类的强大的潜在力量不在于体力,而在于智力。问题在于如何把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这种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理论界注重了对异化劳动概念的讨论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却研究得很不够。虽然有些同志对异化劳动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但是,也出现一种过分夸大异化劳动概念的作用和忽视科学的生产劳动概念的作用的倾向。这就造成了一些混  相似文献   

5.
怎样认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及内容构成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这个问题争论已久,认识各异。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作一考察,以求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实践之中。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还是价值关系的确定者。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中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的原理,为我们认识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精神生产关系问题的研究,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尚未把精神生产关系放在社会生产的系统中,从主体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分工的角度进行唯物史观的考察。因而,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求教读者。问题的提出与精神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交往是人类真正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劳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唯心史观以精神的历史来取代现实的历史,把“世界精神”当成历史的真正主体,其结果必将导致现实的历史被虚无化。马克思基于对劳动问题的探索,通过思维具体实现了历史具体,从而跨越了思辨的深渊,打开了一条通往社会现实的道路。只有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才能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由思维抽象走向思维具体,从而实证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和暂时性,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尝试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这个课题是本文的主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即他关于社会历史的一般观点有比较确定的内容,对此不会有多少争议。不过,本文有意用这个名称去专指马克思探讨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那些观点。剩余价值学说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客观规律,在此  相似文献   

10.
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欠发达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里,我打算证明,欠发达问题不仅引发了哲学最基本和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即精神与物质的联系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系统地阐述这个问题。比较认真的研究确实可以展示出欠发达令人吃惊的一面:欠发达只不过是某种特有的混乱或不平衡的明显症状(就像人们谈到某种疾病的症状)。这种症状奇特而扭曲,暴露出精神和物质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出乎意料的紧张关系。实际上,我们不会轻率地排除这样的观念: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联系完全有可能在某种不平衡的情景下比在某种融合的情景下表现得更清楚。此外,这种为了观察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而研…  相似文献   

11.
论人文科学的地位和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概念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关人文科学的地位与功能,在当代已成为一个亟待再认识的重要课题。一、人文科学的式微与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科学源出于拉丁文humanitas,亦指人性、教养。在欧洲,11至16世纪使用这一名词时,一开始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中世纪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来其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性范畴。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动因,揭示了利益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经济关系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追逐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人的利益诉求的不断满足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利益分配冲突是生产关系矛盾的物质根源,由此利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张力。利益关系的嬗变形塑着社会形态的样式,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在历史观上的变革既体现在科学认识上也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从使唯物史观成为完整严密的社会历史观的意义上说,价值取向方面的理论来源与科学认识方面的理论来源同等重要。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在东方和西方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唯物史观解读范式,一种是强调唯物史观科学认识的解读范式,另一种是强调唯物史观价值取向的解读范式。对唯物史观变革和演变中价值取向的分析启示我们,唯物史观理论的当代建构应当自觉吸收人类的优秀价值成果,应当遵循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双重建构的路径,应当注重两种维度的相互促进,以科学认识支撑价值取向,以价值取向引领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以独特视角探究文化产业的地位与精神问题,旨在从根本层面助推文化产业的现实操作。文化产业顺应历史潮流,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转型,激活文化资源意义重大。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既要学习参考国际文化产业典型,也要正确认识和面对自身保守性以及对权威性的依附,突破自身局限性和形式化。自我超越、服务意识和协作创新既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精神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实际操作的必由之径。  相似文献   

15.
从方法论角度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具有极重大意义的著作。《精神现象学》是借助唯心主义的辩证方法论证过渡到资产阶级社会的世界历史必然性的最全面的尝试。黑格尔的哲学渗透了对理性的无限威力的信念,渗透了一种无限认识的乐观主义。他对同时代的非理性主义和认识论的贵族派(浪漫派,谢林学派)的毁灭性的批判,以及他同历史过程的心理学解释的论战是必要的前提,没有这些前提,后来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解释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与浪漫派认为历史是一个人类没落过程的观点相反,黑格尔主张历史具有向上发展的规律性;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语境论(contextualism)作为一种方法论与世界观,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女性主义者海伦·隆吉诺(Helen Longino)和认识论的语境论者基思·蒂罗斯(Keith DeRose)。前者基于案例研究,揭示了语境价值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语境经验主义”(contextual empiricism)的观点。(Longino)后者主要从命题的逻辑分析出发,认为语境论能最好地说明我们的认识判断,并且为解决怀疑主义产生的困惑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这些研究是开创性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对语境论的真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明社会中酒精、烟草以及非法违禁物质的滥用,使人类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什么人类在经历自然选择后仍没有摆脱物质滥用的顽疾?从成瘾物质的特性以及在生物进化,特别是人类历史中的物质滥用发展过程,来探讨其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明社会中酒精、烟草以及非法违禁物质的滥用,使人类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什么人类在经历自然选择后仍没有摆脱物质滥用的顽疾?从成瘾物质的特性以及在生物进化,特别是人类历史中的物质滥用发展过程,来探讨其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20.
近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从国家、民族、个人、信念等方面深刻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实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再次提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伟大真理。本文通过全面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精神的重要思想,进而对抗战精神内涵进行解读,在回顾抗战历史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视野展开研究和思考,力求将抗战精神的弘扬与唯物史观的运用结合起来,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