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服务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相互满足需要的活动,基本内容是相互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动付出,基本依据是社会分工和商品所有者成为彼此独立的私有者.经济服务伦理是一种客观伦理关系,同时体现着商品所有者的意志对待关系,内含一定道德观念并受一定道德规范调节.商品交换双方之间相互依赖、互利互惠的客观服务关系构成市场服务的伦理常规;基于个人道德自律并由个人自愿选择的无偿服务行为是市场服务的道德特例.市场服务主体有获得利润、实现个人或企业价值的责任,同时要为社会提供优质市场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市场逻辑是在特定制度约束条件下的个人权利的自由交易.作为现实的人的经济活动场所,市场充分体现了现实的人自由交换的需要,体现了人们对自身价值和创造力的肯定.自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以来,各种伦理学说所关注的一个共同课题就是如何从伦理上为各自所设计的市场经济制度作辩护.基于市场逻辑的伦理原则为自由原则、平等原则、效率原则和秩序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基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排除某些抽象时间理论来阐述他对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关系的理解。在个人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由内在体验、关系性感觉和自我意识等构成的抽象意识时间,扬弃了对个人劳动进行抽象表达的量化时间,在更高层次上认为个人时间体现了个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在社会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社会时间的概念化阐释与经验化抽象的历史,认为社会时间表现为一种生产活动的积累与传递,构成了个人实践活动的条件;社会时间总是在个人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个人时间被展示和被表达出来。所以社会时间是个人时间显现的条件,而个人时间是社会时间展现的载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人-社会时间统一体。厘清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关系,对于深刻认识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活动方式:改变人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失,由于存在劳动力作为商品的自由交换,必将实现人的自主地位。 其次,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的实现,必将确立人的独立意识。因为经营者进入市场,必须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确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意识。同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市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市场”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文化”是借助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不能进入买卖市场而构成“文化市场”的。可以进入市场而具有商品属性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和物化形式。因此,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市场”的话,那只能是“文化物化产品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用货币交换的主要不是这个文化物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而是它在物化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和成本。可以花同样的货币买到一套黑格尔的《美学》或一套庸俗消遣小说,但两者的文化价值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因…  相似文献   

6.
星云 《中国道教》2007,(4):34-36
"世界和谐"是所有人类共同期盼的目标,事实上,不只是人际之间需要和谐,就是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个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谐。一旦失去了  相似文献   

7.
从个人德性到社会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海春 《哲学动态》2005,3(3):16-17
"德性"是指人的品质和品性,德性的诉求体现了人类建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努力.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德性,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实的个人相对于自己的关系的非自足性.这种非自足性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的精神的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范宝舟 《哲学动态》2003,1(8):22-23
尽管诸如语言、手势、暗示以及具体实物等等对于社会交往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中介;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交换是人类真正走向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而货币恰恰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物化。同时,也正是货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活动直至社会交往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货币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概念、符号或者工具,还蕴涵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众所周知,货币是人类分工和交换日益扩大的结果。分工的愈益精细和交换的日益扩大,表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9.
建设健康文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讨论会侧记董谊思1993年7月13日至14日,吉林省委宣传部与吉林大学,联合发起召开了“建设健康文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讨论会”。来自吉林和东北、华北等地区的50余位理论工作者与会。吉林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并作了发言。现将会议讨论中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概述。一、市场经济与主体问题1.从历史发展看市场经济的主体有的同志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了市场经济与个体主体的生成问题。论者认为,就经济形态来看,人类历史最早出现的是自然经济,然后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再后才是产品经济。与此相对应的人的发展阶段,可区分为群众主体一个体主体一类主体这样三个阶段。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是狭隘地域中的人,是大写的人。在自然经济中,个人从属于群体。所以,自然经济的主体应是群众主体,个人处于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在商品经济阶段,个人的生成与市场的发育是互为条件的。这里说的个人是指人的非生命本质,是非自然物,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本质。通过社会分工,个人的独立劳动取代了群体劳动。而在市场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通过对自己劳动产品的依赖,达到了人格上的独立。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作为精神文明的内在要素,肩负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纵观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无不留下了道德对社会特殊调节的印记。一方面,每一社会都需要通过道德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人们按照一定的  相似文献   

11.
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的。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的一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关系的所有不同形态在实践中差不多总是表现为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物发生联系。人生活和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他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同他人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生产产品,而另一些人则消费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某一个人生产的产品被另一个人用于生产或者个人的消费的情况,正在越来越普遍。反之,每一个人消费的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一个人生产的物被另一个人所消费。物不仅应该通过生产过程,而且在进入消费之前还要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13.
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价值定义,现已大体得到公认:价值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不过,当人们如是正确界定价值概念的时候,又根据“商品价值不是物品对人的效用,物品对人的效用是商品使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何祚榕事物的价值有二重性:一是事物之外在价值,即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其涵义是,某事物对于满足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人(个人、集团、社会、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效用。二是事物之内在价值,即衡量同类事物之间孰贵孰贱、孰高轨低的标准。例如:衡量商品与商品之间孰贵孰低的标准即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凝结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还有衡量"人的各种需要"孰高孰低之标准的需要价值等,均为人之内在价值。事物之外在价值与事物之内在价值在涵义上互不包容,是两个并列的基本义项。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既然是"价值一般",就应将这两项基本涵义都包括在内。在以往国内关于价值的讨论中,大多数论者只讲物之外在价值,个别论者主张套用商品的价值,用劳动界定价值,看来都有片面性。张岱年先生提醒我们用"需要的满足"不能完全界定价值,他补充了需要的价值意义和具有需要的主体的价值意义,但未明确这两层意义其实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我想值得补充的"层次意义"可能还有,与其这样切碎补充,毋宁以事物价值的二重性来概括"价值一般"。界定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应根据生活中用语的实际作出"价值一般的概括",而不是考虑什么人说过什么话,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是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前题。因此,强化市场意识,不断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是各地都需要努力和探索的工作。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区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面对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强化民族地区的市场意识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论价值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著文认为,价值的第一层含义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除此之外,价值还包含对需要的层次和需要的主体进行评价的问题。从不同需要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来看,整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从人所异于禽兽的特有的需要来看,精神的需要高于物质的需要。人类的价值应该就人类与其他物类的比较而言,自我的价值应该就自我与别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类的关系而言。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是认识的价值,善是道德的价值,美是艺术的价值。 关于个人的价值可分为两层意义,一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即能在一定方面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于 2004年 10月 8日至 9日在上海举行, 来自英国、俄罗斯、日本和国内的专家近 60人出席了研讨会。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默多克 (GrahamMurdock) 分析了“当代消费文化及其矛盾”。他指出: 热心于体系研究的人往往着眼于市场交换, 看到个人选择和自由的范围。而马克思则突出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强化生产的剥削性关系。这种全新的商品文化在合法的和再生产的资本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这种复杂性的确引起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18.
奉献精神与市场规则韩东屏在《伦理学与文化》第一辑上撰文认为实行市场经济还需要奉献精神。奉献,是不求报答的给予;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交换原则则鼓励个人求利,强调付出与所得的“等价”。仅从字面上看,自由竞争、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与奉献精神矛盾,但实际中却是...  相似文献   

19.
刘非非  单世联 《学海》2014,(4):128-136
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运行体制中进行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赞助人和赞助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化赞助人概念的辨析和文化赞助模式的分类研究,讨论了赞助人对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不同赞助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内涵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主流赞助制度由私人赞助向市场体制赞助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品商品属性的确立以及文化市场的形成过程,新的文化中介商和文化消费群体的出现,以及文化生产者身份、地位及其物质与人身保障制度的变革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在市场赞助模式形成过程中近代版权制度的萌芽及其最终形成与确立。  相似文献   

20.
郑建平 《学海》2003,3(3):71-76
利率是货币商品的交换价格 ,反映并浓缩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一切信息。当利率变动因素由市场决定时 ,即存在一个能够完全利用相关信息从而真实反映资金供求信号的利率体系 ,市场上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的。目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关注的是市场化规模和效应问题 ,即利率市场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而对利率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促进资源进行有效性配置研究较少关注 ,本文强调的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