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2.
哲学可以超越产生它的时代,而成为其他时代的同时代者。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古代哲学并无区别。如果亚里士多德或康德、黑格尔可以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那么孔孟老庄也同样是如此。只要我们对现代性的思维偏见有足够警惕就会发现,哲学与其时代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线因果论所能解释。中国虽然没有产生"哲学"这个名称,但中国古代哲学具有西方人公认的几乎所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取向和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足以证明它对于我们的时代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大洲 《哲学动态》2008,(3):106-108
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工程哲学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近年来工程哲学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研究范围日益拓展,学术会议和交流日益频繁,相应地,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王素芬教授、河北金融学院丁全忠教授合作的《生态语境下的老子哲学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全书主要内容有:第一,作者将《老子》五千言浓缩为老子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学理分析和理想建构。道是老子哲学的根基,也是老子生态智慧的本体论基础。理想的社会生态则通过人的身与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获得内在规定性。第二,作者认为,老子的"道性思维"强调"天人合道"的整体思维、"直觉  相似文献   

5.
追寻本原、本体乃人类本性使然。哲学上讲的"本体"有不同的形式:有概念化本体,也有情境式本体。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原、本体就是情境式、境域化的本体;与此相应的思维方式是情境反思式的。在孔子、老子、庄子、禅宗思想中,都有一种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同在的情境化了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情境化本体。中国古代哲学的情境本体和情境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特色,是我们的思想瑰宝,值得大力发掘。  相似文献   

6.
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的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的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的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拯救哲学危机的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的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的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的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的生活哲学的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的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和生活哲学的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的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如果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宽容概念与《老子》相关思想进行比较,科恩将宽容视作“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主体有意识地、有原则地不干涉那些反对他的人,尽管他自认为有能力予以干涉”,与老子关于“不善者亦善之”“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思考以及慈爱思想相融通。然而,考虑到比较研究中的不对等性,以及比较对象自身的系统性,文明对话的研究不应止步于此。细究文本,《老子》思想中实则包含超越西方宽容概念的内容。《老子》中持类似西方宽容观念的是圣人,但圣人并非宽容的直接主体,而是“道”的拟人化象征,超越万物,包容万有,无所偏私,以“无为”养育万物,使万物归于自然有序的状态。老子的目标是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其思想中虽然包含了宽容理念,却远远超出西方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老子包容天下的襟怀中,各种差异的共生共荣就是世界的本来样貌,欣然承认,接受差异和不同,并坦然地生活于其中,那么冲突就不是必然的,战争就不是人类的宿命。这为冲突和动荡频发的今日世界分歧与对立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哲方东美先生对庄子哲学的解读可谓独树一帜!他认为庄子解决了老子哲学中所存在的矛盾与困惑,将道家哲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方氏观之,庄子哲学的核心则在于通过对"无"的再诠释,通过齐物、无待以及"双回向"等具体理论的落实以实现人格的超升与价值的实现。此外,方东美对"齐物"的现代诠释也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志国 《学海》2005,1(4):158-167
“中国有无哲学”之争并不肇始于哲学概念与学科传入中国,而是在西方近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于中国有无哲学之争的背后,在西方人那里都是以一种想象他者服务自身的心态在起作用。从元哲学角度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作为人类一种活动的区分上,认定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哲学学科,但存在着哲学活动。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认定的中国没有哲学,相反,事实是中国思想往往受中国哲学强有力的直接统摄并以中国哲学为灵魂。  相似文献   

11.
华严宗哲学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是注重入世的,富含逻辑性的。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情有独钟,并对华严宗哲学进行现代诠释。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现代哲学家怀特海来诠释华严宗哲学中的人物善财童子;第二,以人体为喻解释华严宗哲学的"六相圆融"思想;第三,用西方哲学概念来诠释华严宗哲学概念。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的当代价值表现在:第一,使用西方哲学概念阐述中国的佛教哲学,将佛教哲学用普遍现实性的语言呈现出来与西方与世界交流,发展了华严宗哲学。第二,华严宗哲学为构建"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提供理论来源,发展了中国哲学。第三,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为中西方文化的会通和交流建构了桥梁。  相似文献   

12.
我们来到老子晚年定居讲学地区的西安,参加此次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其重要意义之一,便是会聚东西方学者,借老子的智慧来为我们当前扰攘不安的世界进行一次盛大的文化与哲学对话。我曾多次出席西安举办的老子学术讨论会,此次论坛国际学者的对话,要比以往更具有时代性意义。下面我想对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人是哲学的奥秘——我对哲学如是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人与哲学的“对象世界”通过对哲学发展历史的多年研究和思考,关于哲学,我形成了如下的看法: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面对的虽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对人自己的观点。所谓哲学表达的实质上是人对自己的观点,这不只是说,人总是从人出发去看待世界、为了人的目的而去研究世界;而主要是说,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不过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它是通过世界以理解、把握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当然,这句话反  相似文献   

14.
研究《资本论》的理论性质问题,急需经济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思想史考察。从西方思想史上的学科关系来看,经济学与哲学并非始终是现代学科规训中分化并置的形态,而是历史地呈现出未分化、分化与再整合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与黑格尔都处于经济学与哲学在现代分化后重新趋于整合的发展阶段,都试图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一种哲学,然而在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方式上又存在着深刻差异。在《资本论》中,经济学与哲学实现了内在结合,马克思的哲学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被提升为一种关于现代世界的存在方式、生成方式与超越方式的新型哲学世界观。《资本论》作为哲学的现实化、具体化,恰恰是传统哲学形态的终结,并开创出一种综合了经济学与哲学的"新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哲学不仅是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更是追求智慧的生活方式,哲学话语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本身是不同的。古代哲学与哲学家的具体生活不可分,哲学家总是不满于流俗的生活,他们竭力追求一种真正值得过的生活,从而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极高明的生活智慧与哲学家的生活是不可分的,换言之,古代哲学家是知行合一的。古代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但古代中国一直不乏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的哲学,孔子、老子、庄子、王阳明等都是知行合一的哲人(哲学家)。但现代学院派哲学已沦为话语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已不再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这是哲学的堕落和悲哀。哲学须回归生活,重新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才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强以华 《世界哲学》2015,(2):153-159
若从系统性和典型性两个指标来看,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世界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形态,可以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史上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形态。基于哲学是第一哲学之哲学观的传统分析把这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世界形态不断主观化、非理性化并且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原始世界的过程,它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的不断衰败。我们赞同康德、海德格尔本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所阐释的世界理论看成是面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挑战且通过方法革命对于更真实的原始世界形态进行的探索,也是对新的哲学定位的探索。其实,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历程乃是世界逐步"去远"亦即逐步走向人生存中的生活世界的历程,从"发生"而非"存在"的标准看,它也越来越走向了真实而原始的世界本身,并为哲学如何定位以及哲学如何超越自然科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 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有利于世界和谐的文化思想,但是外国人却并不能够理解儒学的精神,究其根源,乃在于中国人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儒学解释清楚,亦即缺乏让儒学跨文化的能力。西方语言、概念、话语原本承载和叙述的是个"一多二元"故事,与之比照,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则是以"一多不分"为体。儒学的精神是"和",是"一多不分"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中西比较哲学阐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可读性不是靠翻译成西方语言完成的,而是靠对中西哲学基本范畴和结构的比照阐释实现的。因此,要让儒学插上自己的翅膀,跨文化地飞起来,就必须重视利用中西比较哲学的阐释话语,即在西方自由主义"一多二元"和中华文化"一多不分"的"不和"与"和"的比较阐释中,实现儒学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知识与学科的分类体系中,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学科与哲学知识,是以西方知识分类与学科分类为准绳而为国人所接受的。从"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本属于西方古希腊知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国人的眼里不经反思地成为了普遍的知识范型。金岳霖在给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中认为,以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